|
一种新型功能晶体Ni2MnGa
刘岩,江伯鸿,周伟敏,王锦昌,冯楚德,谢华清,倪沛汶
2000 Vol. 15 (6): 961967
摘要(
2220 )
PDF(416KB)(
991
)
Ni2MnGa晶体同时具有强铁磁性、大磁致伸缩、温控和磁控形状记忆效应,其磁控形状记忆效应的响应频率接近压电陶瓷,输出应变和应力接近温控形状记忆合金,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功能晶体.Ni2MpGa晶体77K时在[001]方向,仅2MPa的预应力即可产生5%的温控可回复应变,已接近 TiNi合金 6%~8%的可回复应变量;非化学剂量的 Ni。MnGa晶体室温条件下在[001]方向, 6 hOe外磁场已诱发产生 0.31%的输出应变,远超过巨磁致伸缩材料Terfenol-D输出应变0.17%的水平.由于该晶体在磁场控制下表现出的大输出应变和应力,以及响应频率快和可精确控制的综合特性,使其可能在声纳、微位移器、线性马达、微波器件、振动和噪声控制、机器人和智能结构等诸多领域有重要应用,成为未来新一代驱动器和传感器材料.本文综述了Ni2MnGa单晶的基本性能、磁控形状记忆效应的机理、本质以及影响性能的因素等。
|
|
TiO2和α-Al2O3晶体的生长习性
李汶军,郑燕青,施尔畏,陈之战,殷之文
2000 Vol. 15 (6): 968976
摘要(
1871 )
PDF(968KB)(
1188
)
通过水热法制备粉体的实验观察到金红石、锐钛矿和а-Al2O3晶体的生长习性.采用配位多面体生长习性法则合理地解释了TiO2和а-Al2O3的生长习性.其主要结果为а-Al2O3晶体的生长习性为平板{0001},其各晶面的生长速度为:V{0001}<V{1123}<V{0112}=V{1120}<V{0110}。金红石的生长习性为柱状,其各晶面的生长速度为:V<110><V<100>< V<101>< V<001>< V<111>;锐钛矿的生长习性为四面体,其各晶面的生长速度为K<010>=V<001>>V<010>>V<111>.而PBC理论很难合理地解释α-Al2O3晶体的生长习性.
|
|
Sol-Gel法制备B2O3-P2O5-SiO2系低介玻璃陶瓷
李勃,周济,岳振星,马振伟,桂治轮,李龙土
2000 Vol. 15 (6): 977981
摘要(
1789 )
PDF(360KB)(
936
)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正硅酸乙酯和硼酸、磷酸为原料,制备出一种BPS超细粉.使用这种超细粉,可在低于950℃空气气氛中烧结,获得性能优良的低分电常数、低损耗玻璃陶瓷.该种材料的介电常数ε≤5、介电损耗tanδ<3×10-3(1MHz),有望用于超高频叠层片式电感领域.
|
|
烧成条件对长余辉蓄光玻璃光学性能的影响
林元华,陈清明,张中太,唐子龙
2000 Vol. 15 (6): 982986
摘要(
1896 )
PDF(342KB)(
1161
)
以SrAl2O4:Eu,Dy长余辉发光粉体和低熔点硼硅酸盐玻璃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了长余辉蓄光玻璃.研究结果表明,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该玻璃的发光效果影响较大.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由于空气的氧化作用,蓄光玻璃的发光效果越差,本试验控制烧成温度在750~800℃间,保温时间在 10min以内,能合成性能较好的蓄光玻璃.余辉衰减曲线表明蓄光玻璃的发光性能较之原始发光粉体有所下降.SEM分析表明,低温合成的蓄光玻璃中,所含能继续保持发光性质的粉体料,明显比高温合成样要多.
|
|
磷酸盐玻璃型阻垢剂的性能评估及溶解机理研究
汪山,程继健,陈奇
2000 Vol. 15 (6): 987991
摘要(
2104 )
PDF(209KB)(
1273
)
成功地制备了一种能在水中定量溶解的磷酸盐玻璃阻垢剂.在30℃时,其阻垢率达90%.利用比色法测量出与阻垢效率有直接关系的正磷酸根离子(简称正磷)和聚磷酸根离子(简称聚磷)浓度,并据此对磷酸盐玻璃阻垢剂的阻垢性能和控释机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阻垢剂在溶解过程中发生的水解和水化反应.
|
|
四氯化钛水解法制备二氧化钛纳米晶的影响因素
张青红,高濂,郭景坤
2000 Vol. 15 (6): 992998
摘要(
2461 )
PDF(579KB)(
1694
)
研究了四氯化钛水解法制备的二氧化钛纳米晶工艺中水解温度和硫酸根离子对粉体性能的影响.室温下的水解产物为无定形结构,这种粉体有着很大的比表面积,其孔为介孔尺度;添加少量的硫酸根离子使粉体的孔径在2~5nm,最可几孔径为3.8nm.提高水解温度能得到金红石与锐钛矿相的混晶,同样的水解温度下,添加少量的硫酸根离子则为纯锐钛矿相.用XRD、TEM、DRS和BET等方法对粉体的性能进行了表征,混晶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不同于两种纳米晶机械混合物.
|
|
喷雾造粒ZrO2粉料坯体性能的研究
丁湘,李金有,杨正方
2000 Vol. 15 (6): 9991004
摘要(
1996 )
PDF(497KB)(
1884
)
以喷雾造粒 ZrO2粉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粉料的压力-密度曲线及坯体的 SEM显微结构分析,发现喷雾造粒粉料的粒度分布对坯体密度的影响较小;颗粒强度的大小是获得均匀的坯体结构的关键,颗粒的强度与其大小及环境湿度有关,因此颗粒适当的增塑及去除大颗粒均有利于坯体显微结构的改善.
|
|
超高压成型制备Y-TZP纳米陶瓷
高濂,李蔚,王宏志,周军学,曹振骏,翟庆珍
2000 Vol. 15 (6): 10051008
摘要(
2016 )
PDF(355KB)(
1109
)
研究了用超高压成型制备Y-TZP纳米陶瓷的新方法.通过采用新的成型方法,在5000吨六面顶压机上实现了高达3GPa的超高压成型,获得相对密度达60%的3mol%Y2O3-ZrO2陶瓷素坯,比在450MPa下冷等静压成型所得素坯的密度高出13%.这种超高压成型所得素坯具有极佳的烧结性能,可在1050~1100℃下经无压烧结致密化.研究表明,这种素坯烧结性能好的主要原因是素坯的相对密度比较高,从而大大增加了物质的迁移通道.由于烧结温度极低,有利于制备ZrO2晶粒尺寸<100nm的纳米陶瓷。在1050℃/5h的条件下,可烧结得到相对密度达 99%以上的 Y-TZP纳米陶瓷,平均晶粒仅为 80nm.
|
|
Nb2O5对ZTM-Al2O3性能及ZrO2增韧机制的影响
靳喜海,高濂,阚艳梅,陈玉如,袁启明
2000 Vol. 15 (6): 10091014
摘要(
1876 )
PDF(487KB)(
813
)
探讨了Nb2O5对ZTM-Al2O3的性能和ZrO2在瓷体中增韧机制的影响.发现Nb2O5的引入可明显提高瓷体中m-ZrO2含量而降低t-ZrO2含量,材料的机械性能也随Nb2O5添加量的增大出现了显著的改善,并且有韧性的平方正比于m-ZrO2含量的关系.m-ZrO2含量的增加强化了微裂纹增韧是材料性能改善的原因.
|
|
配合物[Fe(bipy)2]3+修饰的MCM-41的合成与表征
郑珊,高濂,郭景坤
2000 Vol. 15 (6): 10151020
摘要(
2251 )
PDF(337KB)(
846
)
以γ-氨丙基修饰介孔分子筛MCM-41内孔壁,将引入的γ-氨丙基与金属配位离子[Fe(bipy)2]3+通过配位键首次合成了金属配位化合物修饰的MCM-41(MCM-ap-Fe(bipy)2).通过XRD,77K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固体UV-vis漫反射光谱和循环伏安曲线表征了复合物MCM-ap-Fe(bipy)2。由于[Fe(bipy)2]3+的引入,使 MCM-ap-Fe(bipy)2的结晶度降低, BET比表面积、孔容和最可几孔径急剧下降.γ-氨丙基与Fe3+的配位而使其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与MCM-Fe(bipy)2不同;循环伏安特性曲线表明MCM-ap-Fe(bipy)2在电化学上比浸渍法制备的MCM-Fe(bipy)2稳定.
|
|
PZT陶瓷FRL-FRH相变自发极化的定量计算
杜静,孙大志,林盛卫
2000 Vol. 15 (6): 10211024
摘要(
1880 )
PDF(231KB)(
1090
)
针对PZT95/5陶瓷材料FRL-FRH相变时的热释电特性,建立了相变过程中自发极化随温度变化的定量计算表达式,表达式中的函数级数依据Leibniz交错级数定理,可按照实际要求的精确程度进行级数求和,故利用计算机拟合了自发极化随温度的变化曲线.拟合曲线与实验测量的结果相一致,证明了理论计算公式能定量地描述相变过程中自发极化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有利于对铁电材料的相变性质进行深人的研究.
|
|
PMN基电致伸缩陶瓷电致应变温度特性
温保松,严鸿萍,马佳华
2000 Vol. 15 (6): 10251029
摘要(
1944 )
PDF(324KB)(
1048
)
研究了扩散相变中心温度分别为40℃和65℃的两种La-掺杂PMN基陶瓷在其扩散相变温度范围的电致应变、电致应变随电场(S~E)的滞后特性和剩余应变效应.结果发现,对于扩散相变中心温度为40℃的材料在0~1kV/mm单向电场驱动下;从-10~60℃电致应变和滞后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另一种材料无论由±1kV/mm交变电场或由0~1kV/mm单向电场驱动,温度从13~41℃变化均出现电致应变峰值,而滞后和剩余应变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对以上实验结果本文作了详细讨论.
|
|
AlN/聚乙烯复合基板的导热性能
汪雨荻,周和平,乔梁,陈虎,金海波
2000 Vol. 15 (6): 10301036
摘要(
2005 )
PDF(702KB)(
1514
)
利用模压法制备 AlN/聚乙烯复合基板。初步研究了 AlN的结晶形态和填加量对复合基板导热性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复合材料热导率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复合基板的热导率随AlN填加量的增大,最初变化很小,而后迅速升高,随后增长速度又逐渐降低.AlN以晶须形态填加,对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最为有利,纤维次之,粉体最差.
|
|
BaTiO3基PTCR陶瓷的复阻抗谱研究
唐小锋,唐子龙,周志刚
2000 Vol. 15 (6): 10371042
摘要(
1933 )
PDF(352KB)(
1355
)
采用复阻抗方法,系统地研究了BaTiO3基PTCR陶瓷的电性能.通过Cole-Cole图,计算了样品的晶粒、晶界电阻值和弛豫时间常数,同时利用Heywang模型估算了势垒高度.Cole-Cole图分析表明,随着测试温度的提高,Cole-Cole圆将从单半圆向双扭线过渡,表明在居里温度附近,由于热激活出现了不同的缺陷类型.实验结果表明了PTC效应是一种晶界效应,晶粒电阻随温度的变化呈NTC特性,而晶界电阻却呈明显的PTC特性.Heywang模型作为经典的理论模型,经过不断的完善,至今仍能对陶瓷材料PTC现象的宏观机制做出明确的解析。
|
|
细晶粒BaTiO3陶瓷的微结构及介电性能测试
栾伟玲,高濂,郭景坤
2000 Vol. 15 (6): 10431049
摘要(
1765 )
PDF(411KB)(
1303
)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900℃下得到细晶粒尺寸的、均匀的、纯BaTiO3陶瓷。对样品的高分辨电镜分析表明,晶粒中只有180°电畴,没有90°电畴,晶界宽度相当于两倍的晶格常数.同时观察到有部分孪晶出现.对细晶粒陶瓷介电性能的测量表明,介电常数对晶粒尺寸有明显的依赖关系,认为李晶的存在是导致小晶粒陶瓷介电常数没有迅速降低的原因之一.对这一效应,用通常的串、并联模型不能很好地拟合。
|
|
LiNiO2热分解反应动力学研究
田彦文,高虹,翟玉春,张新
2000 Vol. 15 (6): 10501054
摘要(
1726 )
PDF(152KB)(
974
)
用DTA和XRD研究了LiNiO2在空气中的热分解过程为:LiNiO2(s)→(650~720℃)Li2Ni8O10(s)+4Li2O(s)+O2(g)→(850~950℃)Li2O(s)+8NiO(s)+1/2O2(g) →(1000~1150℃)NiO(s)+Li2O(g)用 Doyle-Ozawa法和 Kissinger法计算了各反应阶段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 747.18±1.0 kJ·mol-1、932.46±1.0 kJ·mol-1和 1126.97±1.0 kJ·mol-1.用 Kissinger法确定了反应级数和频率因子,确定了三个阶段的动力学方程分别为 dα/dt=1.736x1039e-90000/T(1-α)1.057; dα/dt=1806×1039e-111500/T(1-α)0.844;dα/dt=4.262×1042e-135000/T(1-α)1.275
|
|
碳化硅网眼多孔陶瓷的制备
朱新文,江东亮,谭寿洪
2000 Vol. 15 (6): 10551060
摘要(
1873 )
PDF(448KB)(
1824
)
本工作采用有机泡沫浸渍工艺制备了具有相互贯通气孔的碳化硅网眼多孔陶瓷.通过选择合适的流变剂获得了对海绵具有良好涂覆性能的浆料.探讨了粘结剂对网眼多孔陶瓷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溶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粘结剂.XRD、SEM研究了烧结制品的晶相组成及显微结构,同时还对烧结制品的孔筋密度、气孔率、力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本工作在1450℃下保温1h获得了气孔率为75%~85%、抗弯强度达2.5MPa以上的碳化硅网眼多孔陶瓷,其主要晶相由α-SiC、α-Al2O3、方石英和莫来石组成.
|
|
原位光发射谱研究横向偏压金刚石薄膜生长过程
廖源,尚乃贵,李灿华,王冠中,马玉蓉,方容川
2000 Vol. 15 (6): 10611066
摘要(
1948 )
PDF(337KB)(
912
)
利用热丝CVD方法研究了横向偏压对金刚石薄膜成核和生长的影响.实验表明,随着偏流的增加,金刚石在光滑硅衬底上的成核密度得到显著提高,最高可达 1.1×108cm-2,但是横向偏压不利于金刚石薄膜的生长.原位光发射谱研究发现,横向偏流的增加提高了原子氢和CH基团的浓度,导致衬底表面非晶碳层的形成,这可能是造成横向偏压促进金刚石成核却不利于金刚石薄膜生长的主要原因.
|
|
二氧化锡薄膜的电阻气敏和光透射率气敏性能
林殷茵,汤庭鳌,黄维宁,姜国宝,姚熹
2000 Vol. 15 (6): 10671072
摘要(
2286 )
PDF(239KB)(
2006
)
以无机盐为原料,采用新颖的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具有优良电阻-气敏性能的纳米晶二氧化锡薄膜,其在最佳工作温度 200℃对 600ppm CO的灵敏度可达 500,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别为13s和 20s.进一步研究了薄膜的光透射率-气敏性能,发现当通 CO时,透射率下降,最佳工作温度与电阻-气敏性能一致,当提高薄膜的退火温度时,电阻-气敏和光透射率-气敏的灵敏度均下降.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
|
纳米HS型沸石合成及长大机制的研究
杜高辉,卫英慧,窦涛,岩本知広,市野濑英喜,许并社
2000 Vol. 15 (6): 10731076
摘要(
2080 )
PDF(301KB)(
1122
)
通过清夜合成法成功地合成了纳米HS沸石,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法和高分辨率透 射电镜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其长大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包含若干个尺寸 大致相同而晶体学位向不同的亚晶,其长大机制为聚集增长机制.
|
|
膨胀石墨CuCl2-NiCl2-层间化合物磁性研究
传秀云
2000 Vol. 15 (6): 10771082
摘要(
1993 )
PDF(376KB)(
1077
)
在膨胀石墨CuCl2-NiCl2-GICs合成和电性研究基础上,采用MODEL155振动磁强计测量了GICs在0~7.958×105A/m磁场强度下的磁化强度、磁化率.发现CuCl2-NiCl2引入石墨层间,形成GICs后磁性升高.与膨胀石墨相比,GICs的磁化率大约提高了2~3个数量级.GICs的磁性不但由石墨的抗磁性转变成为顺磁性,磁化曲线斜率由负变正,而且随着阶结构、 CuCl2和 NiCl2比例变化, GICs磁性发生变化.氯化镍含量在 50%以下,表现为强烈的顺磁性;50%时,磁化曲线出现最大值,表现为铁磁性.>50%,达到60%、80%时,铁磁性更明显.GICs阶数升高,铁磁性降低.
|
|
等离子喷涂HA/Ti复合涂层研究 Ⅱ.生物学性能
郑学斌,丁传贤,王毅,朱雅萍,任一萍
2000 Vol. 15 (6): 10831088
摘要(
2006 )
PDF(677KB)(
936
)
对等离子喷涂 HA/Ti复合涂层进行模拟体液和体外细胞试验,以考察涂层的生物学性能,结果指出,涂层经模拟体液浸泡后,表面覆盖一层碳酸磷灰石(carbonate-apatite),这表明涂层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粗糙的涂层表面易于形成碳酸磷灰石.模拟体液的浓度太小或PH值太大,均会导致碳酸磷灰石层不能在涂层表面形成.体外细胞试验显示,成骨细胞能在涂层表面紧密贴壁并正常生长,显示涂层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
|
表面诱导沉淀法制备Al2O3-ZrO2纳米复合粉体
刘晓林,黄勇,袁蓉
2000 Vol. 15 (6): 10891092
摘要(
1642 )
PDF(274KB)(
1010
)
采用表面诱导沉淀法,制备了Al2O3-ZrO2(15vol%)纳米复合粉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pH=5时,可以使ZrO2前驱体均匀地包裹在Al2O3颗粒表面,经过800℃煅烧之后,Al2O3颗粒表面均匀地结合着粒径约为30nm的ZrO2颗粒,ZrO2颗粒尺寸均匀.该粉体经过24h球磨和超声波处理之后,未发生ZrO2颗粒脱落现象,表明ZrO2颗粒与Al2O3颗粒表面结合紧密.
|
|
纺锤形α-Fe2O3成核前水解机理的研究
李巧玲,魏雨,李琳
2000 Vol. 15 (6): 10931096
摘要(
1759 )
PDF(169KB)(
833
)
含有少量磷酸根的三价铁盐的水解机理是相当复杂的,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成核前的水解机理和成核后的水解机理.本文应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研究了前一个阶段的水解机理.此法把三价铁水解过程中的形态区,分为Fe(a)、Fe(b)和Fe(c)三类,它们分别代表了三价铁盐水解产生的不同聚合度的聚合物.并根据三价铁回收曲线的形状间接确定了磷酸根的位置,阐明了为什么磷酸根的存在会对三价铁盐溶液的水解产生抑制作用,该结果对均匀纺锤形α-Fe2O3粒子的制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
共沸蒸馏法制备超细氧化铝粉体及其表征
彭天右,杜平武,胡斌,江祖成
2000 Vol. 15 (6): 10971101
摘要(
2199 )
PDF(383KB)(
1664
)
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了单分散纳米级Al2O3粉体,研究了不同干燥方法对产品粒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沸蒸馏法能够有效地对氢氧化铝凝胶脱水,防止了硬团聚体的形成.在1150℃的温度下煅烧,可制得尺寸分布均匀、呈球形的α-Al2O3超细粉体,其平均粒径为68nm.以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差热(DTA)、比表面测定(BET)等手段对所得的超细Al2O3粉体进行了表征.
|
|
ZrSiO4/Al2O3制备氧化锆-莫来石复相陶瓷的反应烧结机制
赵世柯,黄校先,郭景坤
2000 Vol. 15 (6): 11021106
摘要(
2245 )
PDF(272KB)(
1546
)
以ZrSiO4和α-Al2O3为原料,采用反应烧结方法制备了氧化锆-莫来石复相陶瓷 材料.研究了反应烧结过程中致密化和莫来石的形成机制,重点讨论了莫来石晶种的引入对莫 来石形成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莫来石形成之前,非晶态的粘滞性流动是主要的致密化机 制.晶种的添加使莫来石的形成方式发生了变化,对反应烧结有一定促进作用.添加 3wt%晶 种的试样在1600℃保温8h相对密度可达97%左右.
|
|
YAG- Al2O3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力学性能
高濂,李炜群,王宏志
2000 Vol. 15 (6): 11071110
摘要(
1682 )
PDF(310KB)(
863
)
本文介绍用化学共沉淀和在适当温度下煅烧以直接制备YAG-Al2O3纳米复合粉体的新方法.XRD结果表明,所得粉体具纯的YAG和α-Al2O3相,因此其化学组成符合配料的组分设计.用本方法制备的25vol%YAG-Al2O3复合粉体经热压烧结,所得的致密体材料为晶内型纳米复合材料,其抗育强度达 612MPa,断裂韧性为 4.54MPa·m-1/2,都比单相 Al2O3陶瓷有大幅度提高。
|
|
沥青基碳/碳复合材料的组织特性
孙乐民,李贺军,张守阳
2000 Vol. 15 (6): 11111116
摘要(
1896 )
PDF(618KB)(
1056
)
以 1K PAN基碳纤维为增强体、以调制中温煤沥青为基体前躯体,分别在常压下和高压(40MPa、80MPa)下制备出了沥青基碳/碳复合材料。借助偏光显微镜对碳/碳复合材料试样进行的微观组织的观察发现,碳基体中既有域组织,也有镶嵌组织,而焦炭主要为细镶嵌组织.偏光试样经过酸液氧化腐蚀处理后,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其扫描观察,发现各向异性区域呈现出流线组织特征,流线纹路的疏密与沥青碳化时的压力有关.压力越高,纹路越密实,表明碳层面的取向性也就越好.
|
|
复合X7R多层陶瓷电容器
蔡弘,桂治轮,李龙土
2000 Vol. 15 (6): 11171122
摘要(
1881 )
PDF(401KB)(
965
)
介电常数K高于 7200的、具有满足 X7R(-55~125℃,±15%)规范要求的低烧复合多层陶瓷电容器(CMLCCs)已经研制成功.该电容器是由四种具有不同介温特性的PMN-PNN-PT和PMN-PT体系的瓷介质膜片按一定布局复合构成.其内部显微结构良好.本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材料共烧以得到具有优良性能的片式元件是可行的.
|
|
高比表面积有序多孔氧化锆的合成与表征
陈航榕,施剑林,张文华,严东生
2000 Vol. 15 (6): 11231126
摘要(
1872 )
PDF(345KB)(
950
)
有序多孔氧化锆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利用表面活性剂辅助模板机 理成功地合成出稳定性高(>550℃)、比表面积大(>350m2/g)、且有序度高的多孔氧化锆, 并用FT-IR、XRD、HRTEM,以及N2吸附-脱附等方法进行了表征。
|
|
ZnS薄膜的溅射沉积及其XPS研究
周咏东,方家熊,李言谨,龚海梅,汤定元
2000 Vol. 15 (6): 11271130
摘要(
2253 )
PDF(227KB)(
1144
)
用Ar+束溅射沉积技术在HgCdTe表面实现了ZnS的低温沉积.用X射线光电子能借(XPS)对上述ZnS薄膜以及热蒸发ZnS薄膜中的Zn、S元素的化学环境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实验表明:离子束溅射沉积ZnS薄膜具有很好的组份均匀性,未探测到元素Zn、S的沉积.
|
|
锂掺杂MoO3薄膜的制备及电色性能的研究
章俞之,王忠春,快素兰,胡行方
2000 Vol. 15 (6): 11311135
摘要(
1953 )
PDF(207KB)(
972
)
采用过氧化氢溶胶-凝胶法成功地在室温下制备了纯的MoO3和锂掺杂的MoO3薄膜.通过TG-DTA热分析、FTIR红外光谱分析、循环伏安和光学特性的测试,研究了薄膜成膜过程中的结构转变过程和薄膜的电化学性能及电变色性能.结果表明通过Li+掺杂,MoO3溶胶的稳定性和MoO3薄膜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且掺杂锂的MoO3薄膜仍具有良好的电变色性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