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温氧化物晶体界面非稳定性研究
金蔚青,蔡丽霞,潘志雷,苗宇
2000 Vol. 15 (5): 769776
摘要(
2098 )
PDF(729KB)(
952
)
设计了一套模拟实验,以获得关于晶体形态和界面非稳定性的差异的可靠数据,如高温溶液生长的骸晶和枝蔓晶.这些实验是在高温实时观察装置(HITISOT)内进行的.高温溶液晶体生长实验是在环形铂金丝炉圈内进行的.炉圈直径为2mm.铂金丝既起加热又起支撑熔体的作用.选用KNbO3和Li2B4O7的混合物进行晶体生长实验.在只存在扩散机制的快速生长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晶体不完整性,如晶面凹坑、骸晶和枝蔓晶.采用淬火实验以分辨不同的KNbO3晶体形态,并用扫描电镜研究Li2B4O7溶体中KNbO3晶体生长的形貌.在一般情况下,当晶体在气液界面附近液相区成核时,会产生晶体界面非稳定性.导致晶体形状不稳定的溶液层的厚度为60μm.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晶体在这一溶液层中由多面体晶变为枝蔓晶.骸晶和枝蔓晶的各向异性反映了KNbO3的立方特性,也反映了界面非稳定性是沿[110]晶棱扩大的,[110]晶棱方向的分支证实了晶体生长形状的各向异性·形成界面非稳定性的临界尺寸为10μm.与此相反,中持稳定的晶面形状是通过60μm厚度以下的溶液内的晶体生长来实现的.晶体生长过程是由高温实时观察装置进行实时观察和记录的,并能观察到晶体固液
|
|
氧化物晶体的成核机理与晶粒粒度
李汶军,施尔畏,郑燕青,陈之战,殷之文
2000 Vol. 15 (5): 777786
摘要(
2241 )
PDF(776KB)(
1372
)
从微观动力学角度研究了晶粒的成核机理,认为晶粒的成核机理主要包括生长基元的形成,生长基元之间的氧桥合作用和O桥转变为OH桥.并从成核速度角度分析了影响晶粒粒度的主要原因,揭示了影响晶粒粒度的内部原因为生长基元的生成能、晶体的晶格能.由此总结出不同结构类型的氧化物粉体的晶粒粒度的相对大小.即具有CaF2或TiO2结构的氧化物粉体的晶粒粒度比具有α-Al2O3结构的氧化物粉体的晶粒粒度小,具有α-Al2O3结构的氧化物粉体的晶粒粒度比具有六方ZnS结构的氧化物粉体的晶粒粒度小.合理地解释了由水热法制得的氧化物粉体的晶粒粒度差别较大的原因以及溶液的pH值、反应温度对晶粒粒度的影响.
|
|
热处理对卤化银多晶光纤显微结构的影响
高建平,卞蓓亚,张议,武忠仁
2000 Vol. 15 (5): 787790
摘要(
1855 )
PDF(304KB)(
883
)
热挤压法成型的卤化银多晶光纤,经不同温度热处理后;光纤的显微结构发生了变化.扫描电镜形貌分析结果显示;热处理温度T≤170℃,显微结构未发生变化,晶粒尺寸1~2μm. T=200℃时,晶粒尺寸10~200μm; T=250℃时,晶粒尺寸20~30μm ;T=300℃时,晶粒尺寸30~40μm.光纤显微硬度测量结果也显示,热处理温度>170℃后,光纤的显微硬度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200℃附近硬度降至最低值.
|
|
微波场作用下球形亚超细CaS:Mn2+,Eu2+的快速合成
张迈生,臧李纳,严纯华
2000 Vol. 15 (5): 791796
摘要(
2197 )
PDF(295KB)(
961
)
在微波场作用下,首次快速合成了球形亚超细尺寸的 CaS: Mn2+,Eu2+深红色荧光 体,SEM照片显示其粒径为250~400nm,并可观察到纳米粒子的团聚现象,呈现零维纳米材 料的特性.实验结果证实,Mn2+与Eu2+离子间存在着能量传递过程,因而Mn2+对Eu2+ 的发光具有明显的敏化和增强作用.
|
|
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铅钛酸钡纳米晶及其结构相变
范仰才,蒋力立,唐新桂,周歧发,张进修
2000 Vol. 15 (5): 797801
摘要(
2173 )
PDF(358KB)(
1134
)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不同晶粒大小的、掺铅(5mol%)钛酸钡(BPT)纳米晶.用TEM、XRD和DSC研究了BPT样品的晶粒大小、结构及其相变特性.结果表明,纳米晶BPT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由铁电四方相向顺电立方相过度,并且相变变得弥散.其顺电-铁电相变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而消失.另一方面,随着晶粒尺寸的增加,其铁电四方-铁电正交相交消失,即抑制了其正交相的形成.
|
|
纳米α-MnO2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努尔买买提,夏熙
2000 Vol. 15 (5): 802806
摘要(
1937 )
PDF(363KB)(
1047
)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α-MnO2,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讨论.对所得的样品进行了XRD、ICP、TEM、化学分析、恒流放电、循环伏安等一系列测试,并与国际一号样(I.C.NO.1电解二氧化锰)相比较.虽然纳米级α-MnO2的单独放电性能并不好,但是当纳米级α-MnO2以一定比例与I.C.No.1号样混合时,在浅度和深度放电区内的放电容量都比I.C.No.1高.
|
|
组份变化对PZST陶瓷反铁电-铁电相变的影响
杨同青,姚熹,张良莹
2000 Vol. 15 (5): 807814
摘要(
1874 )
PDF(324KB)(
907
)
对FE-AFE相界附近PZST陶瓷结构、性能及场诱相变临界参数随组份和温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在相变临界温度TFE-AFE以下,被电场诱导出的铁电态在撤去电场后以亚稳态形式存在;随着温度升高,亚稳铁电态在此温度转变为反铁电态.随着Ti含量的增加,样品由四方反铁电相穿越相界转变为三方铁电相,介电常数峰值εmax增大;同时亚稳铁电态→反铁电态相变温度TFE-AFE上升,电场诱导的 AFE→FE相变临界参数 EAFE-FE、EFE-AFE减小.实验中发现EAFE-FE和ΔE分别与TFE-AFE和Tc相关,随着TEF-AFE的升高和Tc的降低,EAFE-FE和ΔE相应减小.
|
|
Na1/2Bi1/2TiO3-BaTiO3系陶瓷压电性及弛豫相变研究
初宝进,李国荣,江向平,陈大任
2000 Vol. 15 (5): 815821
摘要(
2194 )
PDF(407KB)(
1253
)
系统研究了(1-x)Na1/2Bi1/2TiO3-xBaTiO3(x=0.02、0.04、0.06、0.08、0.10)无铅压电陶瓷系统的相界、材料压电性能,弛豫特性及相变.这个系统的陶瓷材料具有Kt/Kp较大,频率常数比较高等特点.X-ray衍射结构分析发现此系统的相界在0.04<x<0.06之间;材料的一些主要性能在相界附近达到极值.利用介电系数-温度曲线,并结合热激电流曲线对此系统的弛豫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初步研究了各配方组成的铁电-顺电的相变过程,发现在一定的组成范围内,材料在由铁电相向顺电相的转变过程中经历了一个过渡相区.
|
|
SnO2气敏元件烧结工艺与电性能关系的复阻抗分析
傅刚,陈志雄,张进修
2000 Vol. 15 (5): 822826
摘要(
1898 )
PDF(341KB)(
930
)
采用平面丝网印刷工艺制备SnO2厚膜气敏试样,分别在不同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下于空气中烧成,测量试样的灵敏度和稳定性,并通过复阻抗分析方法,研究SnO2气敏元件烧结工艺和电性能的关系,探讨烧结工艺对敏感材料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调整烧结工艺参数可以使元件既有较高的气体灵敏度又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复阻抗分析表明,随保温时间延长,试样的电阻-电抗曲线半圆弧的弥散角逐渐减小至零,说明适当延长保温时间使晶粒间界处的弛豫时间分布趋向一致,晶界处晶粒的接触形态以及开口气孔和缺陷的分布等更趋均一和稳定.
|
|
偏铌酸铅陶瓷低频内耗的研究
贺连星,李承恩,陈廷国,刘卫,朱震刚,水嘉鹏
2000 Vol. 15 (5): 827932
摘要(
2037 )
PDF(401KB)(
984
)
用低频倒置扭摆对改性偏铌酸铅铁电陶瓷的内耗进行了研究.在新加工的样品中发现了六个内耗峰,分别位于70℃(P1峰)、 90℃(P2峰)、200℃(P3峰)、260℃(P4峰)、430℃(P5峰)和510℃(P6峰)处.对引起P3、P1、P2和P4峰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P3峰的本质是一定化的 Debye弛豫内耗峰。相应的激活能和指前因子分别为1.014V和 2.4×10-14s.它源于氧空位与畴壁的相互作用. P1、 P2和 P4峰与试样的切割加工密切相关,可归结为点缺陷与位错的交互作用.
|
|
ZrO2的加入对(CeO2)0.86(SmO1.5)0.14陶瓷性能的影响
梁广川,刘文西,陈玉如,杜春生,邱颖
2000 Vol. 15 (5): 833838
摘要(
1675 )
PDF(459KB)(
847
)
探讨了添加 ZrO2对 CeO2/Sm2O3体系电导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用 XRD、SEM等对材料的微观性能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发现,添加 ZrO2使材料的电导率降低,主要是因为ZrO2的固清使得CeO2电解质材料的晶格常数减小,活化能增加造成的;添加 ZrO2可提高材料的断裂强度,使材料断裂以穿晶断裂为主,其原因可能是ZrO2的固溶强化了晶界;添加 ZrO2促进了致密烧结,使晶界结合紧密.实验确定,外加 2.5mol% ZrO2的 CeO2电解质具有适中的强度和电导率,可以作为电解质材料应用.
|
|
Pb(Ni1/3Nb2/3)O3-PbTiO3系统准同型相界附近的介电异常
李振荣,姚熹
2000 Vol. 15 (5): 839843
摘要(
1867 )
PDF(326KB)(
1134
)
用两步合成法制备了(1-x)Ph(Ni1/3Nb2/3)O3-xPbTiO3(x=0.30~0.40)陶瓷,对其相 结构和介电性能进行了研究.XRD分析表明,准同型相界在PT含量x=0.34~0.38范围内. 介电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组成在准同型相界处的试样,其介电常数呈现最大值.同时还发现, 准同型相界处的陶瓷出现介电双峰,其中一个为弛豫型铁电相向顺电相转变的相变峰;另一个 介电峰处于130~150℃的高温区,可能是由镍离子变价、相结构变化等缺陷引起的松弛极化 产生的.
|
|
温和条件下介孔分子筛MCM-41的修饰与表征
郑珊,高濂,郭景坤
2000 Vol. 15 (5): 844848
摘要(
1995 )
PDF(382KB)(
1084
)
在温和条件下,以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偶联剂,修饰介孔分子筛 MCM-41(Si/Al=35),成功地将有机官能团引入到介孔分子筛孔道中,制备了一种无机一有机复合材料MCM-(CH2)3NH2,以 XRD、FTIR、DTA-TGA、 N2吸附-脱附和 HREM表征了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有机基团-(CH2)3NH2不仅进人孔道、修饰了MCM-41的孔壁,而且使介孔分子筛MCM-41保持了有序的孔道结构.
|
|
多孔La0.6Sr0.4Co0.2Fe0.8O3-δ的制备及表征
刘卫,章占平,夏长荣,谢津桥,陈初升
2000 Vol. 15 (5): 849854
摘要(
2005 )
PDF(377KB)(
931
)
多孔La0.6Sr0.4Co0.2Fe0.8O3-δ陶瓷具有一定的强度、良好的透气和电传导性能,可用于中温 SOFC阴极支撑体和氧分离膜活性支撑体.本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多孔La0.6Sr0.4Co0.2Fe0.8O3-δ陶瓷.考察了烧结条件、成型压力和有机添加剂量对孔隙率和孔径的影响.研究发现气体渗透率随孔隙率线性增长,电导率随孔隙率的增大而下降,并满足关系式σ=σ0(1— P)3.1.
|
|
PBTCA稳定Al2O3悬浮液及沉积物分形特性的研究
刘阳桥,高濂,郭景坤
2000 Vol. 15 (5): 855861
摘要(
1796 )
PDF(392KB)(
1003
)
测定了2-膦酸丁烷-1;2,4-三羧酸(PBTCA)的电离特性,并通过Zeta电位、粒径分布、沉降、比表面积等手段研究其在Al2O3表面的吸附及其对电动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BTCA在Al2O3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并能显著提高颗粒表面的带电量,从而改善浆料的稳定性.FTIR研究表明;羧基及磷酸基均参与了PBTCA在Al2O3表面的化学吸附,从而提高了吸附强度.通过对沉积物表面SEM照片的灰度分析发现,其表面形貌具有分形特征,且悬浮液的稳定性越好,沉积物表面的分维值Df越大.
|
|
氮化硅陶瓷直接凝固注模成型的凝固动力学
刘学建,黄莉萍,古宏晨,徐鑫,符锡仁
2000 Vol. 15 (5): 862866
摘要(
1864 )
PDF(308KB)(
982
)
直接凝固注模成型(DCC)是一种新的近净尺寸陶瓷成型工艺;它是通过可控制反应速率的酶催化反应来实现浆料原位固化的.本文将悬浮体流变学与陶瓷浆料的成型工艺学有机结合,通过陶瓷浆料的动态弛豫实验,研究了Si3N4浆料DCC成型的凝固动力学.结果表明:“凝固时间”可以成功地描述陶瓷浆料的凝固过程,动态弛豫实验为陶瓷浆料的凝固动力学提供了一条简便可行的研究方法.在Si3N4浆料DCC成型工艺条件优化的基础上,制备出了气孔分布均匀的Si3N4坯体.
|
|
Y-α/β-sialon的气压烧结
张宝林,庄汉锐,徐素英,李文兰
2000 Vol. 15 (5): 867872
摘要(
1796 )
PDF(356KB)(
901
)
研究了Si3N4粉末粒度、相组成、AIN粉末的粒度及分阶段烧结工艺对气压烧结α/β-sialon的致密化、产物相组成和力学性能影响.采用三阶段保温烧结(1700℃,1h,1800℃,1h及1950℃,1.5h)减少了Si3N4与液相在高温反应促进了材料致密.适当的烧结工艺下及用适当的埋粉;细AlN原料有利于材料致密.细Si3N4原料(0.3μm)中氧杂质增加导致复合材料中α-sialon相减少.实验中采用β-Si3N4原料时,产物中没有发现α-sialon.当Al2O3添加量发生较小变动时(如从3.7mol%变为5.1mol%),产物显微形貌发生明显变化.当以YAG代替等量的Al2O3和Y2O3作为添加剂时,产物中含有更丰富的长柱状β-sialon晶粒,1300~1900℃相动力学过程研究表明:YAG延缓α-sialon的生成.较少的α-sialon空间限制及较多的液相促进β-sialon晶粒的生长.
|
|
粉末表面涂层陶瓷的硬质合金刀具材料
陈元春,黄传真,艾兴,王宝友
2000 Vol. 15 (5): 873878
摘要(
2113 )
PDF(509KB)(
1117
)
使用溶胶-凝胶法在硬质合金粉末表面涂覆了一层氧化铝陶瓷,涂层粉末经热压烧结后,制得一种新型的涂层刀具材料.这种刀具材料的耐磨性与陶瓷材料接近,并且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在切削高硬度材料时表现出良好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自燃烧法合成BaNd2Ti5O14的凝胶化及热处理研究
张明福,赫晓东,韩杰才,杜善义
2000 Vol. 15 (5): 879883
摘要(
1806 )
PDF(270KB)(
1006
)
本文研究了影响自燃烧工艺的几个工艺条件,如溶液PH值、溶液中水含量、加热温度等因素对凝胶化的影响;利用差热热重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干凝胶的热历程及产物的物相结构.结果表明,自燃烧粉末的晶化峰温为 509℃,在 800℃ 煅烧2h即可得到晶化的一次颗粒<50nm的BaNd2Ti5O14粉末,并分析了产生温度差异的原因。
|
|
Ti-B4C反应机理和扩散路径的研究
唐建新,程继红,曾照强,苗赫濯
2000 Vol. 15 (5): 884888
摘要(
1931 )
PDF(272KB)(
1207
)
利用差热分析和XRD分析确定了Ti与B4C发生化学反应的温度和1600℃保温0.5h后的物相组成,通过Ti-B4C扩散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过程中扩散路径是:Ti/TiC/TiB/TiB2/B4C,在扩散偶中Ti与B4C作为反应相始终存在,生成物中 TiB2, TiB和 TiC三相同时存在,而对于粉料烧结后只有 TiB2和TiC两相.
|
|
Sialon陶瓷的冲蚀磨损及磨粒磨损行为
孙继龙,凌国平,许森虎,郦剑
2000 Vol. 15 (5): 889896
摘要(
1883 )
PDF(623KB)(
1294
)
以SiC作为磨粒较全面地研究了Sialon陶瓷的磨损性能:冲蚀磨损和磨粒磨损性能.Sialon陶瓷在冲蚀磨损实验中表现出了脆性冲蚀的特征,在高角冲蚀下,冲蚀磨损率随着冲蚀角度的增大而迅速增加,并在冲蚀角为90°附近达到最大.SEM分析表明Sialon陶瓷的冲蚀磨损机理主要是显微切削和表面颗粒拔出脱落.在Sialon陶瓷的磨粒磨损实验中,较高载荷作用下,磨损量与时间之间有指数变化关系;较低载荷作用下,磨损初期有一个短暂的磨损量基本不变的孕育阶段,随后进入快磨损阶段,本文对该孕育现象进行了探讨.对磨损表面的SEM分析发现;Sialon陶瓷的磨粒磨损机理主要是犁耕和表面断裂脱落.
|
|
等离子喷涂HA/Ti复合涂层研究 I.结构、组成和力学性能
郑学斌,丁传贤
2000 Vol. 15 (5): 897902
摘要(
2095 )
PDF(467KB)(
1093
)
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Ti-6Al-4V基体上成功地制备了HA/Ti复合涂层,并对复合涂层的微观结构、相组成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HA和Ti两相均匀地分布于复合涂层中.HA/Ti复合涂层的结合强度明显高于纯 HA涂层,这主要是由于 HA/Ti的复合缓和了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热膨胀系数失配.HA/Ti复合涂层在模拟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结合强度没有明显降低.HA/Ti复合涂层的断裂韧性和硬度均高于 HA涂层.
|
|
旋转CVI制备C/SiC复合材料
肖鹏,徐永东,张立同,成来飞
2000 Vol. 15 (5): 903908
摘要(
1913 )
PDF(614KB)(
965
)
旋转 CVI是在 CVI原理基础上发展的一种制备 C/SiC复合材料的新工艺,通过石墨衬底的旋转,使预制体的制备与基体的沉积同步进行,能有效消除一般CVI工艺过程中存在的“瓶颈”效应.在自制的旋转 CVI设备上实验,探索了旋转 CVI工艺参数中 CH3SiCl3(MTS)的流量与浓度、沉积温度和C布缠绕线速度对SiC基体沉积速度,以及沉积温度对基体结构的影响.并在低压(5kPa)、高温 (1100℃)、 400 mL·min-1 H2、 200 mL·min-1Ar、 MTS40℃与C布以1.1~3.5mm·min-1的线速度连续旋转的沉积条件下,实现了单丝纤维间微观孔隙、纤维束之间以及C布层间宏观孔隙的致密化同步完成.
|
|
高性能陶瓷材料的俄歇能谱分析
虞玲,金德玲
2000 Vol. 15 (5): 909916
摘要(
1603 )
PDF(691KB)(
1081
)
降低陶瓷材料表面电荷的积累一直是俄歇分析技术能否成功应用于该类材料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通过实验认为:陶瓷材料试样减薄法可以用来降低表面电荷.采用这种方法,样品可分析区域大小仅依赖于电子束斑尺寸. 因而,用Microlab 310--F热场发射扫描俄歇微探针分析仪能在几十纳米的微区内,获取结构信息和除氢氦外的化学成分信息,突破了陶瓷材料在低电压、低电流下约几十微米的分析范围. 在此基础上,挑选了掺Dy的α-Sialon ,掺Y、La的α-Si3N4与以Al2O3为基体加入SiC晶须, 并通氮气氛处理的三种高性能陶瓷作为实验对象,分析和研究它们的晶粒、界面的成份、化学态和结构.发现α-Si3N4和α-Sialon陶瓷中的Si(LVV, KLL)峰位都会向低能端漂移,峰位分别为: 84eV 和1613eV. Si--N--O的结合态又使Si(LVV)峰继续漂移到80eV左右. 掺Y、La的α-Si3N4的玻璃相区, Si至少以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化学态存在.掺Dy的α-Sialon陶瓷的局部区域内有四种组分不同的固溶相及三种组分不同的晶间相. 另外, 在SiC与SiC-BN-C纤维补强复合陶瓷材料的断裂面,观察到从SiC基体拔出的纤维表面的大部分是残留的C层与C-BN交界层.
|
|
氟化物激光晶体Nd3+:LiYF4的坩埚下降法生长
陈红兵,范世Ji,徐家跃,费一汀,孙仁英
2000 Vol. 15 (5): 917920
摘要(
1897 )
PDF(251KB)(
1000
)
本文报道了氟化物激光晶体Nd3+: LiYF4的坩埚下降法生长工艺.采用经氟化处理的无水氟化物原料,按照 LiF: YF3= 51.5: 48.5的比例配料,控制炉体温度于 920~960℃,晶体生长速度为 0.4~0.8 mm/h,通过密闭条件下的坩埚下降法生长出尺寸为φ 425mm×80mm的完整单晶.
|
|
气-液化学反应制备氮化铁磁性液体
郭广生,王志华,余实,杨福明
2000 Vol. 15 (5): 921925
摘要(
1879 )
PDF(339KB)(
1193
)
通过氨气和五羰基铁之间的气-液化学反应,制备出了稳定的氨化铁磁性液体.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原料的配比、反应温度、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等实验参数对产品性能的影响.利用XRD、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技术对产品的化学组成、固体粒子的粒径、晶型及磁性能进行了测定.制备的磁性液体具有较高的饱和磁化强度,达到0.134T.
|
|
纳米相铁红粒子的液相制备
贾振斌,魏雨,王洪敏
2000 Vol. 15 (5): 926928
摘要(
1808 )
PDF(314KB)(
913
)
由0.2mol·L-1Fe3+采用微波诱导加热制备了纳米尺寸的准立方形和纺锤形α-Fe2O3粒子,与常规加热方式比较微波加热制得的α-Fe2O3粒子粒径小且分布均匀,实验证明无机离子加 H+、OH-和 Na+等的加入可明显加速反应速率.
|
|
量子尺寸氧化钛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光谱研究
张青红,高濂,郭景坤
2000 Vol. 15 (5): 929934
摘要(
1785 )
PDF(441KB)(
1157
)
以TiCl4为原料,制备了金红石相透明的氧化钛胶体(d=3nm)和粉体(d=6.8nm).用紫外-可见光谱、反射光谱和导数吸收谱研究了金红石相氧化钛纳米晶的量子尺寸效应.实验观测到的量子尺寸效应比锐钛矿相氧化钛显著;也大于有效质量近似和紧束缚近似的预测值.
|
|
直接敷铜Al2O3陶瓷基板的界面产物研究
方志远,陈虎,周和平
2000 Vol. 15 (5): 935938
摘要(
1785 )
PDF(326KB)(
1074
)
直接敷铜Al2O3基板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场合.本文通过Cu箔表面预氧化生成Cu2O的方法引入氧,1070℃在Cu箱和Al2O3基板界面上所产生的Cu-Cu2O共晶液体促进了二者的牢固结合.流动氮气氛下保温1h,观察到了明显的界面产物层.SEM和XRD的分析表明,界面产物相为CuAlO2.
|
|
PMNT陶瓷材料的压电介电性能研究
孙大志,赵梅瑜,罗豪甦,瞿翠凤,金绮华,姚春华,林盛卫,殷之文
2000 Vol. 15 (5): 939942
摘要(
2208 )
PDF(233KB)(
1625
)
本文研究了准同型相界处铌镁酸铅-钛酸铅(PMNT)陶瓷材料的介电压电性能,合适的组份和烧结,可使PMNT陶瓷材料具有较好的压电性能,d33达540pC/N,kt达0.50以上.观察了不同烧结工艺下陶瓷材料的微观结构,烧结时间过长不仅使晶粒尺寸变大,亦可造成晶粒快速生长.对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与压电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
铜上采用镍过渡层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薄膜的研究
马志斌,邬钦崇,汪建华,王传新,黎向锋
2000 Vol. 15 (5): 943946
摘要(
1868 )
PDF(252KB)(
1110
)
采用镍过渡层研究了铜基片上金刚石薄膜的化学气相沉积.镍过渡层与铜基底间在高温退火条件下形成的铜镍共晶体明显地增强了金刚石薄膜与铜基片之间的结合力.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激光Raman谱研究了薄膜的形貌和质量;采用高温氢等离子体退火工艺在基片表面形成的铜镍碳氢共晶体上抑制了无定形碳和石墨的形成,有利于金刚石薄膜的生长.金刚石薄膜的均匀性受到共晶体的均匀性的影响.
|
|
ZrO2:CdS薄膜的光物理性质
黄为民,施剑林
2000 Vol. 15 (5): 947951
摘要(
1710 )
PDF(305KB)(
1017
)
利用吸收和荧光光谱研究了ZrO2:CdS薄膜的光物理特性.实验观察到了随颗粒尺寸的减小CdS的吸收带边的蓝移现象.研究了不同激发条件下的荧光光谱,发现了薄膜中CdS的微弱的荧光发射.并且分析了介质效应对CdS光学特性的影响.
|
|
等离子喷涂羟基磷灰石涂层的材料学特征
常程康,朱然怡,毛大立,吴建生,丁传贤
2000 Vol. 15 (5): 952956
摘要(
2008 )
PDF(279KB)(
1063
)
采用等离子喷涂技术,在钛合金基体表面制备羟基磷灰石涂层.使用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对获得的涂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过程中,同时发生羟基磷灰石的非晶化与热分解现象.热分解产物为CaO及α-Ca3(PO4)2.非晶化是高温羟基磷灰石液滴急剧冷却的结果.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热力学不稳定性,是发生热分解的主要原因.等离子喷涂获得具有一定粗糙度的羟基磷灰石涂层.涂层的显微结构中;存在气孔以及微裂纹.它们是等离子喷涂工艺的显微结构特征.羟基磷灰石涂层内部存在着烧结现象.涂层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热传递性能变差,是导致烧结的主要原因.
|
|
C60薄膜的热处理性能研究
刘波,王豪
2000 Vol. 15 (5): 957960
摘要(
1723 )
PDF(297KB)(
856
)
通过对Si(100)衬底上C60薄膜在不同温度处理后的AES谱线研究发现,C60分子于973K时开始分解,生成石墨类碳碎片,1073K时C原子已与Si原子键合形成SiC,1123K时C60分子全部分解,这一研究结果对解释C60分子促进金刚石成核将起到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