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材料学报 ›› 2021, Vol. 36 ›› Issue (2): 113-114.DOI: 10.15541/jim20200901 CSTR: 32189.14.10.15541/jim20200901
所属专题: 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 电致变色专栏2021
• 专栏: 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特邀编辑:刁训刚, 王金敏) • 下一篇
出版日期:
2021-02-20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1-25
作者简介:
刁训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 博导; 能源工程系/能源与环境国际中心主任; 电致变色中心创始人。E-mail:diaoxg@buaa.edu.cn
Published:
2021-02-20
Online:
2021-01-25
摘要:
电致变色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涉及有机与无机材料、物理与化学、电子与光学器件、测试控制及封装技术、太阳能辐射光谱调控与节能、显色与热控等诸多基础和应用研究。近年来, 电致变色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复兴态势, 特别是在中国的科研技术人员快速进入这一研究领域之后, 使得多年稍显沉寂的国际电致变色研究领域浮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形势大致从国际国内电致变色专业学术会议参会人员的规模数量上可见一斑。两年一度的国际电致变色会议(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Electrochomism-IME)已经举办到第13届, 最近连续几届参会人数基本维持在150人左右。而国内两年一度的全国电致变色会议(Chinese Meeting on Electrochromism-CME), 参会人数由第1届的26人、第2届的150人、第3届的178人、快速增加到2019年第4届的352人。中国的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对电致变色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次国内电致变色学术会议的参会人员大致维持在学术科研人员1/3、研究生1/3、企业界人员1/3的比例。
2020年3月, 受《无机材料学报》编辑部委托, 由我和王金敏教授一起为《无机材料学报》组织“电致变色材料与器件”专栏。当时正值新冠疫情肆虐武汉及全国乃至欧洲, 我们的科学家和研究生们在同心同德抗击疫情的同时, 都在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报效祖国。业界同仁非常支持和配合我们的工作, 积极踊跃投稿, 我们的约稿、收稿、审稿等一系列工作也因此进展顺利。由于收到的稿件数量颇多且质量上乘, 原计划出版一期的电致变色专栏, 在征得编辑部同意的情况下分成两期出版。
我们邀请了国内的优秀研究团队为专栏贡献了稿件, 他们都是无机电致变色研究领域的翘楚。希望这些专业性学术作品能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电致变色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的蓬勃发展添砖加瓦。在此专栏付梓之际, 我谨代表电致变色领域的同仁为所有文章的作者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编辑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和敬意。
中图分类号:
刁训刚. 编者按:电致变色研究的复兴与快速增长[J]. 无机材料学报, 2021, 36(2): 113-114.
DIAO Xungang. EDITORIAL:Rejuvenation and Rapid Growth on Electrochromism Researches[J].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ials, 2021, 36(2): 113-114.
[1] | 王晓波, 朱于良, 薛稳超, 史汝川, 骆柏锋, 罗骋韬. PT含量变化对PMN-PT单晶的大功率性能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7): 840-846. |
[2] | 汤新丽, 丁自友, 陈俊锐, 赵刚, 韩颖超. 基于稀土铕离子荧光标记的磷酸钙纳米材料体内分布与代谢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7): 754-764. |
[3] | 柴润宇, 张镇, 王孟龙, 夏长荣. 直接组装法制备氧化铈基金属支撑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7): 765-771. |
[4] | 王鲁杰, 张玉新, 李彤阳, 于源, 任鹏伟, 王建章, 汤华国, 姚秀敏, 黄毅华, 刘学建, 乔竹辉. 深海服役环境下碳化硅陶瓷材料的腐蚀及磨损行为[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7): 799-807. |
[5] | 余乐洋阳, 赵芳霞, 张舒心, 徐以祥, 牛亚然, 张振忠, 郑学斌. 感应等离子球化技术制备喷涂用高熵硼化物粉体[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7): 808-816. |
[6] | 杨光, 张楠, 陈舒锦, 王义, 谢安, 严育杰. 基于多孔ITO电极的WO3薄膜的制备及其电致变色性能[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7): 781-789. |
[7] | 孙晶, 李翔, 毛小建, 章健, 王士维. 月桂酸改性剂对氮化铝粉体抗水解性能的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7): 826-832. |
[8] | 胡智超, 杨鸿宇, 杨鸿程, 孙成礼, 杨俊, 李恩竹. P-V-L键理论在微波介质陶瓷性能调控中的应用[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6): 609-626. |
[9] | 李文元, 徐佳楠, 邓瀚澳, 常爱民, 张博. 钒取代对LaTaO4陶瓷微观结构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6): 697-703. |
[10] | 董晨雨, 郑维杰, 马一帆, 郑春艳, 温峥. 压电力显微镜表征Pb(Mg,Nb)O3-PbTiO3超薄膜弛豫特性[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6): 675-682. |
[11] | 何国强, 张恺恒, 王震涛, 包健, 席兆琛, 方振, 王昌昊, 王威, 王鑫, 姜佳沛, 李祥坤, 周迪. Ba(Nd1/2Nb1/2)O3: 一种被低估的K40微波介质陶瓷[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6): 639-646. |
[12] | 张家维, 陈宁, 程原, 王博, 朱建国, 金城. Bi4Ti3O12铋层状压电陶瓷的A/B位掺杂及其电学性能[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6): 690-696. |
[13] | 熊思宇, 莫尘, 朱肖伟, 朱国斌, 陈德钦, 刘来君, 施晓东, 李纯纯. 超低介电常数LiBxAl1-xSi2O6微波介质陶瓷的低温烧结[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5): 536-544. |
[14] | 崔宁, 张玉新, 王鲁杰, 李彤阳, 于源, 汤华国, 乔竹辉. (TiVNbMoW)Cx高熵陶瓷的单相形成过程与碳空位调控[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5): 511-520. |
[15] | 安然, 林锶, 郭世刚, 张冲, 祝顺, 韩颖超. 铁掺杂纳米羟基磷灰石的制备及紫外吸收性能研究[J]. 无机材料学报, 2025, 40(5): 457-46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