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向凝固共晶多相复合陶瓷的研究现状
潘振甦,张惠丰,郭景坤
1999 Vol. 14 (4): 513519
摘要(
2012 )
PDF(536KB)(
850
)
本文评述了定向凝固共晶多相复合陶瓷的制备方法, 并介绍了定向凝固 Al2 O3/ Y A G 共晶复合材料优异的高温强度、热稳定性以及抗蠕变性断裂强度达350 ~400 M Pa , 且从室温到2073 K 基本不变; 在1923 K 以上拉伸试验, 显示出由位错运动引发的塑性形变; 且观察到类似于金属的屈服现象这种复合材料经1973 K/1000h 空气中热处理后的显微结构也十分稳定有望成为21 世纪新的耐热结构材料
|
|
层状复合陶瓷强韧化机制及其优化设计因素
钱晓倩,葛曼珍,吴义兵,杨辉
1999 Vol. 14 (4): 520627
摘要(
1783 )
PDF(450KB)(
1151
)
层状复合是一种新型的陶瓷复合构型, 具有提高断裂韧性和强度的优异特性, 对优化陶瓷的显微结构和机械性能十分有效本文从层状复合界面结构出发, 综合评述了层状复合陶瓷的强韧化机制, 讨论基体单层强度、厚度, 界面的厚度和粘接强度等因素对断裂韧性等性能的影响, 探讨层状复合陶瓷的优化设计思路
|
|
SiC单晶的性质、生长及应用
王世忠,徐良瑛,束碧云,肖兵,庄击勇,施尔畏
1999 Vol. 14 (4): 527534
摘要(
2896 )
PDF(436KB)(
1504
)
本文综述了 Si C 单晶的物理性质、晶体结构、制备过程以及应用等详细地介绍了大尺寸 Si C 单晶的 P V T 法制备和该过程中的关键要素, 分析了 P V T 法制备的 Si C单晶中所存在的缺陷及其成因
|
|
氟化铅晶体中的散射颗粒
任国浩,沈定中,王绍华,殷之文
1999 Vol. 14 (4): 535542
摘要(
1789 )
PDF(625KB)(
937
)
本文根据光学 显微镜观察、电子 探针和扫描电 镜的 E D S 成 分分析, 首 次确定 存在 于氟化 铅晶体中 的散射颗粒为 金属铅, 其 形态具有从无规 则形向 菱形多 面体 逐渐演 化的特 征, 这些 颗粒 中总有一 个比较平直的 表面与氟化铅晶 体的 (100) 面相平行 推测它 们的形 成经历 了金属 铅的 还原、熔 体的包裹、定向 成核和固化等过程
|
|
低介低损耗微晶玻璃中晶相与热膨胀性能关系的研究
王艳丽,沈菊云,陈学贤,缪之训
1999 Vol. 14 (4): 543547
摘要(
1941 )
PDF(368KB)(
1155
)
本文以堇青石微晶玻璃为研究对象, 首次研制得到了一种低介( ε= 5.1) 、低损耗(tgδ<10 - 3) 、热膨胀系数(46 ~48 ×10 - 7℃) 能与其它器件相匹配的新型微晶玻璃介质材料通过 X射线衍射分析, 扫描电镜观察等测试手段, 研究了该材料的晶化过程和热膨胀系数的变化规律发现样品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行为是与样品中析出的晶相种类及析出量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对应的
|
|
掺杂PbS纳米粒子的有机改性硅酸盐玻璃
董文庭,朱从善
1999 Vol. 14 (4): 548552
摘要(
2007 )
PDF(444KB)(
917
)
本文报道了用溶胶凝胶法将表面修饰的 Pb S纳米粒子均匀固化于有机改性硅酸盐玻璃中的制备方法, 制得的 Pb S在改性硅酸盐玻璃中的掺杂浓度为0.5wt% , H R T E M 显示 Pb S 纳米粒子的尺寸为3~4nm在吸收光谱中, 可以观察到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 吸收边蓝移
|
|
CaO-Al2O3-SiO2系玻璃分相的计算机模拟
刘平,王鸿,陈显求
1999 Vol. 14 (4): 553557
摘要(
1977 )
PDF(354KB)(
974
)
据结晶学、热力学与动力学理论, 利用 T E M、图象分析仪和计算机, 模拟了 CaO-Al2 O3-Si O2 系玻璃的液滴状分相过程, 研究中, 结合相变理论与实验数据, 建立了数学逻辑复合分相模型, 模拟结果表明, 由成核生长机理控制的玻璃液滴状分相, 形成对数分布的主要条件是: 液滴相临界半径必须在某一特定范围内波动; 液滴相生长相对线速度应是5 % ~10 % ; 而开始分相液滴相临界半径和终止分相时液滴相半径的绝对值与分布类型无关本模拟方法为控制玻璃的纳米结构、研制特殊性能的玻璃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
|
六方棱柱结构介孔氧化硅材料的合成及其机制探讨
王连洲,施剑林,禹剑,阮美玲,严东生
1999 Vol. 14 (4): 558562
摘要(
1754 )
PDF(425KB)(
922
)
在强酸性条件下合成了具有六方棱柱结构的介孔氧化硅 M C M-41 材料, 并通过 X R D、氮气吸附、 S E M、 H R T E M 等手段对材料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在微米尺度上具有六方棱柱结构的 M C M-41 材料, 是由定向规则排列的纳米孔道组成表面附着硅酸根离子的表面活性剂胶束按照液晶几何构造定向聚集生长, 是导致六方棱柱结构介孔材料形貌生成的主要原因
|
|
(Ca,Mg)-α-Sialon的致密化,形成特性和显微结构
王佩玲,张骋,贾迎新,孙维莹
1999 Vol. 14 (4): 563568
摘要(
1734 )
PDF(501KB)(
837
)
利用热压工艺制备了组份为( Ca , Mg)x Si12 - 3x Al3x Ox N16 - x (x = 03 、06 、10 和14) 的( Ca , Mg) α- Sialon研究结果发现, 当x≥1.0 时, 材料的主晶相为α Sialon 和含 Mg 的 Al N 多型体多型体的含量随x 值的增加而变大以复合添加剂取代单一添加剂, 不仅改善了α- Sialon 的烧结性能, T E M 和 E D A X 的结果还进一步表明添加的 Ca + + 离子进入α-Sialon , 而 Mg+ + 离子进入 Al N-多型体, 为净化氮陶瓷的晶界提供了有效途径.
|
|
低温烧结AW-Al2O3生物活性水基流延膜
曾宇平,江东亮,GreilPeter
1999 Vol. 14 (4): 569574
摘要(
2085 )
PDF(472KB)(
1201
)
为了实现 Al2 O3 和羟基磷灰石( H A P) 的同步烧结, 必须降底 Al2 O3 的烧结温度, 选用具有生物活性和较低熔点的 A/W 生物玻璃作为 Al2 O3 液相烧结的添加剂, 利用流延成型工艺, 制得了适合流延成型的水基 A/ W- Al2 O3 浆料及流延膜, 分析了影响浆料及流延成型的各种因素在烧结过程中, 由于玻璃挥发而导致失重, 所以样品的密度受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的影响, 但在1300‘ C 时,10wt% A/ W-Al2 O3 的烧结密度可达9917 % 因此在1300‘ C 左右可以实现 Al2 O3 和 H A P 的同步烧结,使制备具有多孔 H A P和 Al2 O3 衬底的多层生物活性植入体成为可能
|
|
复合稀土-α-β-Sialon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特性
孙维莹,张骋
1999 Vol. 14 (4): 575579
摘要(
1850 )
PDF(274KB)(
841
)
采用 Dy、 Sm 和( Dy+ Sm) 作为α-Sialon 的生成剂, 比较了这三类α-β-Sialon 陶瓷的相组成的控制、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 含复合稀土( Dy + Sm) 的α-β-Sialon 陶瓷比使用单一稀土的 Sialon 陶瓷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与 Sm-Sialon 不一样, 在( Dy + Sm)- Sialon 组份中, 在形成α-Sialon 时黄长石并不形成, 因此能获得依据相平衡计算所得的α′含量. Sm-Sialon 具有精细的显微结构, 较高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 这些特性能保留在( Dy + Sm)-Sialon 中. Dy- Sialon 具有较高的硬度,其α-Sialon 相在热处理时十分稳定, 这些特征也能保留于( Dy+ Sm)- Sialon 中因此, ( Dy + Sm)-α-β-Sialon 的热稳定性好, 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
|
蒙脱石热处理产物的MASNMR研究
吴平霄,张惠芬,郭九皋,胡澄,刘小勇
1999 Vol. 14 (4): 580586
摘要(
2103 )
PDF(453KB)(
1061
)
本文对广东和平蒙脱石及其热处理产物进行了化学分析、差热和热重分析、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原子力显微镜及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等研究结果表明, 蒙脱石在热处理温度为500 ~700℃ 时, 其 Si、 Al 的 M A S N M R 谱表现为变蒙脱石的谱学特征加热到659℃ 时,蒙脱石八面体片中的羟基开始脱失, 但层状结构仍然保持, 这种羟基的脱失过程对应着八面体片中 Al ( Ⅵ) 向 Al ( Ⅳ) 的转变温度达到900℃ 时, 与蒙脱石有关的 Si 谱消失, 标志着其层状结构完全被破坏, 并有新的矿物相χ-SiO2 产生1000℃ 时, 出现较多的χ= Si O2 , 同时热产物的 Al 谱发生较大的变化当温度为1200℃ 时, 则出现方英石及莫来石相当热处理温度达到1350℃ 时,方英石及莫来石的含量略有减少, 并出现较多的堇青石相.
|
|
HF催化快速制备SiO2气凝胶
邓忠生,王珏,沈军,周斌,魏建东,陈玲燕
1999 Vol. 14 (4): 587592
摘要(
1850 )
PDF(419KB)(
1105
)
Si O2 气凝胶是一种新型轻质纳米多孔泡沫材料, 本文以正硅酸乙酯( T E O S) 为原料, 以乙醇为溶剂, 以 H F 为催化剂用溶胶凝胶法快速制备出了 Si O2 气凝胶 H F的加入大大加速了溶胶凝胶反应速度, 使凝胶时间减少至几分钟甚至更短; 同时使凝胶温度降低至室温 B E T 及 T E M 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 Si O2 气凝胶具有大比表面积(673.8m 2g - 1) 、纳米多孔结构( 骨架颗粒为几纳米,孔洞尺寸为5 ~30nm)
|
|
离子束增强沉积工艺参数对Cr-N膜层组织结构的影响
唐宾,刘道新,胡奈赛,何家文
1999 Vol. 14 (4): 593600
摘要(
1795 )
PDF(307KB)(
866
)
利用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 在 Si (111) 和 G Cr15 轴承钢基体上沉积 Cr N 镀层研究氮分压、 N+ + N+2 离子轰击能量和 Nions Cr atoms 到达比对镀层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Cr- N 镀层组织对氮分压敏感, 随着氮分压的增加, 镀层中 Cr N 组份增加, 金属 Cr 及 Cr2 N 组份减少; 随着氮离子轰击能量的增加, Cr- N 镀层中 Cr N (200) 择优生长; 但当 N ions/Cr atoms 比从145 ×10 - 2 增至5.87 ×10 - 2 时, 镀层中 Cr N 组份非但没有增多, 反而使镀层中的 Cr 以 Cr2 O3 形态存在.
|
|
a-C:H(N)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程宇航,吴一平,陈建国,乔学亮,谢长生,许德胜
1999 Vol. 14 (4): 601606
摘要(
2039 )
PDF(186KB)(
852
)
采用射频直流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用 C2 H2 、 N2 和 Ar 组成的混合气体制备a-C: H ( N) 薄膜, 研究了薄膜的制备工艺、结构及直流导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 a C: H ( N) 薄膜的沉积速率随混合气体中 C2 H2 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当混合气体中 N2 含量增加到75 % 时, 薄膜的含氮量增大到909 % 薄膜中 C、 N 原子以 C≡ N 和 C- N 键的形式存在, 结合进薄膜中的氮大大降低薄膜的直流电阻率
|
|
r.f.PCVD法制备c-BN膜的研究
张晓玲,胡奈赛,何家文
1999 Vol. 14 (4): 607612
摘要(
1749 )
PDF(656KB)(
888
)
采用 F T I R、 T E M、 S E M 等技术, 对在渗硼层表面经r.f. P C V D 沉积的 B N 膜进行了研究试验证明, 与采用 N2 气和 H2 气相比, 以 Ar + 10vol% H2 作为载气, 所获得的膜层c-B N 含量最高, 膜厚最大, 可达4.6μm , 且膜基结合良好而以 N2 气或 H2 气为载气时, 前者会导致膜基结合力大大下降, 后者会引起沉积速度明显降低结果表明, 对于 P C V D 过程, 控制c- B N 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离子轰击能量的转移, 而不是氢的选择溅射过程试验获得的膜层由a- B N 和c- B N 组成, c- B N的尺寸为20 ~40nm
|
|
MF(I)S结构设计对硅基铁电薄膜系统C-V特性的影响
于军,董晓敏,赵建洪,周文利,谢基凡,郑远开,刘刚
1999 Vol. 14 (4): 613617
摘要(
2001 )
PDF(267KB)(
946
)
为制备符合铁电场效应晶体管( F F E T) 及铁电存储二极管( F M D) 要求的高质量铁电薄膜,采用 P L D (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工艺, 制备了不同 M F ( I) S 结构的硅基铁电薄膜系统由 C- V特性的对比分析可见, 影响 C- V 特性的主要因素除了衬底类型、界面特性之外, 还有薄膜的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 为改善铁电薄膜的 C- V 特性提出了合理设想.
|
|
La1-xCaxFe1-yCoyO3对氧气还原的催化活性
顾军,隋升,李光强,隋智通
1999 Vol. 14 (4): 618622
摘要(
2072 )
PDF(318KB)(
981
)
为了提高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中氧电极的性能, 本工作合成了 La1 - x A′x Fe1 - y Coy O3 ( A′= Ca 、 Sr、 Ba) , 作为氧气还原的催化剂, 制成了氧电极, 在碱性介质中以 Hg Hg O 为参比电极测量了电极的极化曲线, 考察了组成对催化剂的电催化活性和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用 B E T 法测量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发现x = 0.4 时,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最大, 同时电催化性能也最强本工作表明 La0.6 Ca0.4 Fe0.6 Co0.4 O3 是适于碱性条件下氧气还原的、综合性能好的催化剂
|
|
氧化铝基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工艺的研究——(I)悬浮体的制备及流变特性
张灿英,戚凭,李镇江,侯卫丰,侯耀永
1999 Vol. 14 (4): 623629
摘要(
2075 )
PDF(250KB)(
1367
)
本文研究了单相α Al2 O3 及 Zr O2 (3 Y)- Al2 O3 复相陶瓷的凝胶注模成型工艺, 着重研究了低粘度高固相体积分数浓悬浮体的制备及其固化在碱性条件下, 用自制的分散剂 M N 制备出固相含量高达65vol% 、粘度为267m Pa·s 的α- Al2 O3 浓悬浮体, 以及低粘度下固相含量达55 vol% 的10 vol% Zr O2 (3 Y)- Al2 O3 复相陶瓷浓悬浮体并研究了凝胶注模成型坯体的性能
|
|
Eu3+离子作为荧光探针研究TiO2凝胶的结构变化
孟庆国,张洪杰,符连社,杨魁跃
1999 Vol. 14 (4): 630634
摘要(
1939 )
PDF(228KB)(
1004
)
利用 Eu3 + 离子的5 D0 →7 F2 超灵敏跃迁对环境的极度敏感性, 将 Eu3 + 离子引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 Ti O2 凝胶玻璃中, 并对 Eu3 + 离子掺入后的光谱性质进行了研究, 从而表征了 Ti O2 凝胶形成中的结构变化过程结果发现, 随处理温度的升高,5 D0 →7 F2 跃迁强度逐渐增强, 说明水分子的不断挥发、缩聚反应进行的不断完全; 同时将 Al3 + 离子掺入到溶胶中, 研究了其在 Eu3+ 离子的聚集所导致的荧光猝灭现象中所起的作用, 结果表明 Al3 + 离子的加入大大提高了 Eu3+ 离子的发光强度
|
|
合成硼碳氮体系薄膜的XPS研究
雷明凯,袁力江,张仲麟,马腾才
1999 Vol. 14 (4): 635639
摘要(
2086 )
PDF(292KB)(
1297
)
采用 X 射线光电子谱( X P S) 分析300 ~500℃ 等离子体源离子渗氮硼和碳化硼薄膜合成的氮化硼和硼碳氮薄膜利用合成薄膜成分可控的特点, 研究 B、 C、 N 对薄膜的 X P S影响结果表明, X P S分析合成氮化硼薄膜能够确定其化学组成, 但不能确定sp2 和sp3 型键合结构特性; X P S 分析硼碳氮薄膜能够确定其成分和结构特性在较高的工艺温度下, 等离子体源离子渗氮合成的硼碳氮薄膜具有sp2 和sp3 型复合的键合结构
|
|
生物玻璃涂层植入材料的动物实验研究
顾卫明,黄炳堂,孙荆,钱伟君,戴其昌,鲍贤鸿
1999 Vol. 14 (4): 640644
摘要(
1949 )
PDF(604KB)(
1069
)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 研究分析了生物玻璃涂层植入动物骨组织后, 涂层表面与骨界面的显微变化及元素分布生物实验结果, 羟脯氨酸和氨基已糖含量与骨折后羟脯氨酸和氨基已糖含量变化的趋势一致
|
|
聚丙烯酸铵在纳米Y-TZP上的定量吸附研究
孙静,孙伟燕,高濂,郭景坤
1999 Vol. 14 (4): 645650
摘要(
2131 )
PDF(397KB)(
1022
)
利用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聚丙烯酸铵在纳米 Y T Z P 上的定量吸附情况测定波长为260nm 分散剂的吸附量受球磨时间、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分散剂加入量的影响当p H= 1.02时, 吸附属于高度亲和型吸附, 最高吸附百分数达98 % 加入分散剂后, 除强酸条件下, 整个体系的p H 趋近8.3 , Zeta电势 在35 ~40m V 之间在较宽的p H 范围里, 体系初始的p H 值对吸附情况影响较小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聚丙烯酸铵极强的缓冲能力造成的.
|
|
高固含量Y-TZP悬浮液的流变学特性
王浚,高濂
1999 Vol. 14 (4): 651656
摘要(
2013 )
PDF(565KB)(
1283
)
采用聚丙烯酸盐( Na P A A、 N H4 P A A) 作为分散剂, 制备了高固相含量( ~50vol% ) 的 Y T Z P悬浮液研究了分散剂、粉体粒径和固含量对 Y T Z P 悬浮液流变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分散剂的含量为1.8wt% 时对悬浮液有最好的分散效果悬浮液的粘度随粒径的增加而降低, 高固含量浆料的流动曲线符合 Bingham 模型同时对分散剂的吸附分散机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
|
喷雾干燥法制备LiCoO2超细粉
李阳兴,姜长印,万春荣,朱永(贝睿)
1999 Vol. 14 (4): 657661
摘要(
1911 )
PDF(440KB)(
920
)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工艺方法通过喷雾干燥法制备出 Li Co O2超细粉试验中, 进行了混合粉体的 D T A/T G A 分析; X R D 谱分析显示, 所得 Li Co O2 为具有α- Na Fe O2 层状结构的 H T-Li Co O2 ; 从 S E M 照片可见, Li Co O2 粉末元素分布均匀, 粒径为几百纳米;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其充电容量为148m A·h/g , 放电容量为135m A·h/g, 具有优良的电化学性能.
|
|
二步煅烧法制备超细α-Al2O3粉
吴洁华,李包顺,郭景坤
1999 Vol. 14 (4): 662664
摘要(
1821 )
PDF(219KB)(
923
)
经由二步煅烧法制备了超细α- Al2 O3 粉 X R D 分析说明所制备的粉是α相, T E M 观察到其一次粒子尺寸在80 ~100nm 间, 形貌较规则
|
|
水热法制备PZT压电陶瓷粉体
古映莹,戴恩斌,黄可龙
1999 Vol. 14 (4): 665668
摘要(
1963 )
PDF(541KB)(
1905
)
本文报道了水热法制备 P Z T 压电陶瓷粉体的研究结果, 给出了 P Z T 粉体的结晶性与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氢氧化钾添加量之间的关系, 用 X R D、 S E M 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实验结果, 表明所得到的 P Z T粉体为四方晶相钙钛矿结构, 粒子粒径为0.6 ~2.1μm , 呈立方体状
|
|
微波水解法制备针形α-Fe2O3纳米粒子
韩晓斌,黄丽,回峥
1999 Vol. 14 (4): 669673
摘要(
1722 )
PDF(375KB)(
1053
)
为了研究微波在纳米晶粒形成中的作用, 用 Fe Cl3 溶液在微波作用下水解, 并在其中掺入 Na H2 P O4 的方法, 制备了针形的α Fe2 O3 纳米粒子结果, 水解速度大大提高, 并且, 通过测试发现, 水解液的酸度、各成分浓度的配比及微波作用时间对晶粒的结构和形貌均有重要影响本文对微波与 H2 P O-4 在形成针形纳米晶粒中的作用机制也作了阐述.
|
|
透明氮化铝陶瓷的制备
周艳平,王岱峰,奚益明,庄汉锐,温树林,郭景坤,严东生
1999 Vol. 14 (4): 674678
摘要(
1894 )
PDF(484KB)(
1422
)
本文采用碳热还原法制得的 Al N 粉, 使用烧结剂 Ca C2 , 热压制备了透明氮化铝陶瓷实验证明, 纯度高、粒径较小、且均匀的 Al N 粉是制备透明 Al N 陶瓷的必要条件 Al N 陶瓷从紫外、可见光到近红外均透明, 显微结构研究表明, Al N 陶瓷透明是由于晶粒完整规则, 紧密排列, 晶界干净, 而气孔、晶粒内和晶界第二相杂质、缺陷是影响透明度的原因.
|
|
SiC颗粒尺寸对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的影响
王宏志,高濂,郭景坤
1999 Vol. 14 (4): 679683
摘要(
1828 )
PDF(481KB)(
1113
)
采用非均相沉淀法制备含有不同粒径 Si C 颗粒的 Al2 O3-Si C 复合粉体, 粉体呈 Al2 O3 包裹 Si C 的形貌, 经热压烧结获得致密烧结体通过 S E M 观察, Al2 O3 基体晶粒尺寸随着加入 Si C 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减小但减小的趋势比 Zener 模型预测的弱力学性能随着加入 Si C 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得到改善, 这主要同 Si C 颗粒对基体的弱化作用减弱及基体粒径变小有关
|
|
低温烧结Nb2O5-Bi2O3-ZnO系高频介质陶瓷
姚尧,王依琳,赵梅瑜,吴文骏,金行运
1999 Vol. 14 (4): 684688
摘要(
1757 )
PDF(470KB)(
949
)
本文研究液相添加剂( Cu O、 V2 O5 、 Li F、 Pb O、 H3 B O3 、 Bi2 O3) 对 Nb2 O5-Bi2 O3-Zn O 系陶瓷的烧结和介电特性的影响基于实验结果, 研制的 Nb2 O5- Bi2 O3- Zn O 系陶瓷的烧结温度≤900℃, 介电性能为: εr = 150 ~170 , tan δ= 0002 ~0.008 (100 M Hz) , 电容温度系数( Δ C/C)≤±5 %(1 M Hz)
|
|
球磨氧化铝晶粒尺寸与显微应变的关系
刘新宽,马明亮,席生岐,周敬恩,谢清云
1999 Vol. 14 (4): 689691
摘要(
1993 )
PDF(256KB)(
1125
)
研究了高能球磨氧化铝的晶粒尺寸和显微应变发现球磨后氧化铝的显微应变(ε) 与晶粒尺寸( D) 符合逆变关系, 即晶粒尺寸越小, 显微应变越大显微应变与晶粒尺寸的倒数成线性关系, 在ε~1/D 图上出现双斜率表明球磨不同阶段, 显微应变增加的机制不同
|
|
PZN-PZT压电陶瓷高温石墨还原行为研究
魏晓勇,陈大任,李国荣
1999 Vol. 14 (4): 692698
摘要(
1784 )
PDF(481KB)(
981
)
为研制具有超大位移量的 R A I N B O W 新型压电微位移驱动器, 对制备该器件所用铌锌酸铅锆钛酸铅( P Z N P Z T) 压电陶瓷材料的还原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 观察到还原样品断口上呈现出清晰的多层层次结构采用 S E M、 X R D 和电导率测量等研究方法, 研究了还原样品各层次的断口形貌、物相组成和导电类型, 对 P Z N P Z T 压电陶瓷材料在高温下被石墨还原的过程和机理作了初步解释研究表明还原反应是按照先晶界后晶粒的顺序进行, 各层的导电类型随还原程度由浅到深呈现出绝缘体型半导体型金属型的变化规律, 对于轻度还原层, 仍保持着初始的固溶体晶相结构, 相应地对深度还原层, 初始晶相结构已被破坏, 由分解的复相所构成.
|
|
退火处理对PMN弛豫铁电体B位有序性研究
李新元,冯楚德,李承恩,庄志诚
1999 Vol. 14 (4): 699704
摘要(
1934 )
PDF(601KB)(
1039
)
本文采用退火热处理方法,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 H R E M) 、选区电子衍射( S A E D) 、 Raman 光谱等技术对 P M N 中 B 位离子有序无序结构与微区化学组成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退火热处理有助于 B 位离子有序化; 并且 B 位离子的有序排列是产生局部化学组成不均匀性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