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硬膜的研究进展
肖兴成,江伟辉,宋力昕,胡行方
1999 Vol. 14 (5): 705710
摘要(
1708 )
PDF(299KB)(
978
)
本文简要总结了近年来超硬膜研究领域中的一些最新进展,包括超硬膜硬度的理论研究和轻元素组成的超硬膜、纳米复合膜、纳米多层膜以及它们力学性能增强效应的理论解释.对超硬膜以后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
|
ZrO2-Si3N4陶瓷复合材料中的化学不相容性
饶平根,叶建东,毛骏飙,徐之文
1999 Vol. 14 (5): 711716
摘要(
1847 )
PDF(253KB)(
789
)
ZrO2与Si3N4之间存在化学反应生成ZrN或氧氮化锆,ZrO2也可能被氮稳定形成氨稳定的ZrO2本文对ZrO2-Si3N4陶瓷复合材料中的化学不相容性及抑制措施进行了综述.
|
|
TiCl4-O2体系高温反应制备超细TiO2光催化材料的研究
施利毅,李春忠,房鼎业,张剑平,朱以华,陈爱平
1999 Vol. 14 (5): 717725
摘要(
1944 )
PDF(657KB)(
1039
)
高温管式气溶胶反应器中,利用TiCl4气相氧化制备超细TiO2光催化材料,研究了停留时间和反应温度对粒子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TiO2粒度随停留时间延长和反应温度升高而增大;金红石相含量随停留时间延长而增加,当反应温度1300℃时,粒子中金红石含量出现最大值.以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为模拟废水;考察粒子光催化活性.光催化活性与粒径和晶型等形态指标有关,等效粒径36.4nm、金红石含量1897%TiO2的活性高于商品P25和SH-1.
|
|
原位增韧SiC-YAG复相陶瓷的致密化
黄政仁,谭寿洪,江东亮,赵诚宰
1999 Vol. 14 (5): 726732
摘要(
2028 )
PDF(485KB)(
781
)
以β-SiC粉加入少量作为晶种的α-SiC为起始原料,通过高温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和长柱状晶粒生长来制备原位增韧SiC基复相陶瓷;调整埋烧工艺控制高温热处理过程中液相挥发和保持稳定的化学计量比,以保证液相全部晶化为YAG相,着重解决了长柱状晶粒生长过程中的致密化.发现在完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结构之前,长柱状晶粒的形成可能延缓致密化速率,但不会由此中止致密化过程.通过调整热处理条件,制备得到了完全致密化(>99%理论密度)并具有优异断裂韧性(K1c=6.9MPa·m1/2,SEPB法)的原位增韧SiC-YAG复相陶瓷.
|
|
共沉淀法制备掺杂氧化锌压敏陶瓷粉料热力学分析
彭忠东,杨建红,邹忠,刘业翔,李自强
1999 Vol. 14 (5): 733738
摘要(
1993 )
PDF(327KB)(
1014
)
本文通过对Men+(Zn2+;Cr3+,Mn2+;Sb3+,Bi3+,Co2+)-NH3-CO32--H2O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Me-NH3-CO32-H2O体系中的lg[M]T-pH关系图,得到了用NH4HCO3和NH3·H2O作沉淀剂,用共沉淀法制备掺杂氧化锌压敏陶瓷粉料时,最佳共沉淀pH为7.0左右.
|
|
铬酸锶镧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杨勇杰,杨建华,屠恒勇,吕之奕,温廷琏
1999 Vol. 14 (5): 739744
摘要(
2069 )
PDF(316KB)(
761
)
采用Glycine-Nitgrate-Process合成TLal-xSrxCrO3-粉体材料,并采用XRD、DTA/TG、TEM和粒度分析等方法,对粉体性能进行了研究.用Archimedes法、直流国探针法和XRD分别研究了烧结体的烧结性能、电性能和相结构.经研究发现,合成后粉体颗粒的粒径为~30nm,其中存在团聚现象,但可通过短时间球磨加以消除.经高温短时间烧结,制备了该化合物的烧结体.烧结体均一单相.其中,La0.7,Sr0.3CrO3的相对密度为91.7%;在1000时,La0.8Sr0.2CrO3的电导率为14.7S·cm-1
|
|
YSZ陶瓷膜流延等静压复合成型新工艺研究
陈铭,温廷琏,黄臻,王评初,屠恒勇,吕之奕
1999 Vol. 14 (5): 745750
摘要(
1993 )
PDF(467KB)(
1111
)
本文报道了YSZ陶瓷膜流延等静压复合成型的新工艺.研究了等静压对素坯膜和烧结膜材密度及显微结构的影响规律及电学性能的变化.指出对流延素坯膜进行等静压,工艺过程不复杂,但可使素坯的成型密度提高8%~11%,同时烧结膜材的相对密度可提高5%~10%
|
|
焙烧温度对氧化铝膜孔性能的影响
黄肖容,吕扬效,黄仲涛
1999 Vol. 14 (5): 751756
摘要(
1924 )
PDF(504KB)(
865
)
利用TG-DTA、BET法分析研究了热处理过程的膜孔径分布、孔径大小及膜的比表面积、比孔容随焙烧温度的变化趋势,并用XRD研究了氧化铝膜的膜内晶体的晶面取向,用TEM、SEM观察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氧化铝膜的表面及截面形貌.发现构成氧化铝膜的微晶的择优取向度决定着膜孔径分布的均匀性,焙烧温度越高,膜微晶的择优取向度越大,膜的孔径分布越窄,但孔径增大.膜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在400℃有一最大值,400℃是合适的膜催化、反应用膜的焙烧温度,这时膜比表面积、比孔容和孔隙率分别为283m2/g、0.338mL/g和53%.700℃是分离用膜的合适焙烧温度,这时膜比表面积、比孔容和孔隙率分别为202m2/g、0.203mL/g和45%.700℃时膜的最大孔径为5nm;孔径为1~1.25nm的孔占孔体积的70%以上.
|
|
Y-TZP悬浮液的界面吸附特性
王浚,高濂,孙静
1999 Vol. 14 (5): 757762
摘要(
1750 )
PDF(359KB)(
797
)
本文利用聚电解质分散剂聚丙烯酸铵(NH4PAA)制备了稳定的Y-TZP悬浮液.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和电动特性测定发现,分散剂浓度为2wt%时,在粉体颗粒表面的吸附达饱和,悬浮液的等电点(IEP)向酸性区移动.扫描俄歇能谱(SAM)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表明,粉体的表面化学键结构因分散剂的吸附而改变,悬浮颗粒之间的相互排斥能增大.悬浮液的粘度在分散剂饱和吸附时达到最小值,浆料的悬浮稳定性得到了提高.
|
|
Ca-α-Sialon的形成特性和显微结构的研究
王佩玲,贾迎新,张骋,孙维莹
1999 Vol. 14 (5): 763768
摘要(
1656 )
PDF(290KB)(
770
)
由热压工艺制备了组份为CaxSi12-3xAl3xOxN16-x(0.3≤x≤2.0)的Ca-α-Sialon陶瓷。本文报道了它的反应过程、相组成、晶胞参数随组份的变化和显微结构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当x≥1.0时,制备的Ca-α’样品的物相由α-Sialon和AIN多型体21R组成,其中21R的含量随x值的增加而变大.TEM的观察结果与物相分析相符,并进一步揭示了在Ca-α-Sialon样品中长颗粒形貌的α-Sialon的存在.
|
|
热解条件对热解碳沉积模式和形貌的影响
尹洪峰,徐永东,张立同
1999 Vol. 14 (5): 769774
摘要(
1791 )
PDF(452KB)(
1029
)
以丙烯为源物质氩气为稀释气体,研究了沉积温度、丙烯流量、系统总压对沉积物形貌的影响.利用晶体成核-生长理论解释了各种形貌的成因.实验证明随着沉积温度的升高、系统总压的增大,热解碳的沉积由表面化学反应成核-生长模式向熔滴模式和气相成核-生长模式过渡.沉积温度不同丙烯流量对沉积模式影响规律不同.沉积模式随沉积条件的改变决定了热解碳沉积物形貌的改变.
|
|
HA-Ti生物功能梯度材料微观组织及热应力缓和特性
储成林,尹钟大,朱景川,王世栋
1999 Vol. 14 (5): 775782
摘要(
2168 )
PDF(368KB)(
959
)
本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HA-Ti系生物FGM,并测定了HA-Ti复合体材料的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应用经典叠层板理论和热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HA-Ti系NFGN双层板和HA-Ti系FGM的制备残余热应力和热应变.结果表明,HA-Ti系生物FGM呈现出宏观不均匀性与微观连续性的组织特征.HA-Ti系复合体材料的弹性模量在Ti-HA80达到谷值,并受到气孔率的影响.其热膨胀系数随着HA含量和测试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残余热应力和残余热应变强烈依赖于组成分布,FGM由于组成梯度化减小了成分变化幅度,其最大残余拉应力只有HA/Ti直接叠合体(NFGM)的1/3,具有显著缓和热应力的功能.
|
|
喷涂距离和喷涂功率对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影响
郑学斌,黄民辉,黄静琪,张叶方,丁传贤
1999 Vol. 14 (5): 783788
摘要(
2053 )
PDF(489KB)(
902
)
本文以Ti-6Al-4V合金为基体材料,采用等离子喷涂方法,在不同喷涂距离和喷涂功率下制备羟基磷灰石(HA)涂层,研究喷涂距离和喷涂功率这两个重要的喷涂参数对涂层结构和组成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形貌.涂层的相组成由X射线衍射谱仪(XRD)分析而得.并使用X射线荧光谱仪(XRF)测定了涂层的Ca/P摩尔比.研究结果表明,喷涂距离对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形貌、相组成以及Ca/P摩尔比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喷涂距离的增大,羟基磷灰石粉末的熔化状态得到改善,涂层的显微结构较为致密.然而,喷涂距离的增大使得涂层的非晶化更加严重,涂层中非晶相含量增大.在实验范围内,喷涂功率对涂层结构和相组成的影响不明显.Ca/P比测定显示,等离子喷涂羟基磷灰石涂层均为缺磷涂层,Ca/P比随喷涂距离的增大而降低,随喷涂功率的增大而增大.
|
|
异相型AgX光色玻璃的聚类分析研究
刘彤,沈菊云,陈学贤,吴召平
1999 Vol. 14 (5): 789794
摘要(
1932 )
PDF(320KB)(
732
)
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用Foxpro2.6编制光功能玻璃数据库及处理程序,对异相型AgX光色玻璃进行了聚合分类,并讨论了组成和温度对To、Td和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不同样本的To25、Td25、Tf25的相似程度,将异相型AgX光色玻璃分成七个相互独立的类别.经过对七类光色玻璃分析认为;Ag、Cu等元素对光色性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Mn、Ni等发色元素则大大降低了玻璃的透过率.分析结果还表明:与在25下相比较,在40时的To几乎没有变化,而Td、Tf显著增加.
|
|
SiC-ZrO2(3Y)-Al2O3纳米复相陶瓷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
高濂,王宏志,洪金生,宫本大树,DIAZDELATORRESebastian
1999 Vol. 14 (5): 795800
摘要(
1892 )
PDF(464KB)(
938
)
本文介绍用非均相沉淀方法制备的纳米SiC-ZrO2(3Y)-Al2O3复合粉体经放电等离子超快速烧结得到晶肉型的纳米复相陶瓷;超快速烧结的升温速率为600/min;在烧结温度不保温,迅即在3min内冷却至600以下.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1450超快速烧结得到的纳米复相陶瓷的抗弯强度高达1200MPa,断裂韧性K1c为5MPa·m1/2TEM像显示纳米SiC颗粒大多分布在Al2O3母体晶粒内,也有一些纳米SiC颗粒分布在ZrO2晶粒内.断裂表面的SEM像表明,穿晶断裂是其主要的断裂模式,这是所制备的纳米复相陶瓷力学性能大幅提高的主要原因.
|
|
固溶体类型对钛酸铝热稳定性的影响
江伟辉,肖兴成,胡行方,周健儿,马光华,顾幸勇
1999 Vol. 14 (5): 801805
摘要(
2050 )
PDF(278KB)(
884
)
本文采用添加剂与钛酸铝形成不同类型的固溶体的方法,研究了固溶体类型对钛酸铝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未稳定化的钛酸铝中,还是在用Fe2O3稳定的钛酸铝中,形成连续固溶体对抑制钛酸铝热分解的效果最佳,而填隙固溶体和有限置换固溶体的稳定效果不如连续固溶体的好,相比之下,形成不等价态置换固溶体的钛酸铝,其稳定性最差.
|
|
复合稀土掺杂α-Sialon的氧化行为
张军红,王佩玲,张炯,贾迎新
1999 Vol. 14 (5): 806812
摘要(
1721 )
PDF(565KB)(
795
)
对组份为(Nd0.18Y0.18)Si10.38Al1.62O0.54N15.46和(Nd0.18Yb0.18)Si10.38Al1.62O0.54N15.46的复合稀土掺杂α-Sialon材料在1200~1400℃温度范围内的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样品由热压工艺制备.研究结果表明,在1200和1300℃氧化20h的材料表面存在择优取向的含Nd和Y(或Yb)-硅酸盐晶粒.随氧化温度的提高,氧化表面由相对致密的硅酸盐氧化层软化形成气泡直至出现明显的透明玻璃相.文中还对氧化过程中表面形成的物相进行了讨论.
|
|
纳米ZnO制备工艺中ζ电位与分散性的关系
李强,高濂,奕伟玲,严东生
1999 Vol. 14 (5): 813817
摘要(
1907 )
PDF(363KB)(
1189
)
本工作采用化学工艺制备10nm左右的ZnO粉体,并对工艺过程中碱式碳酸锌前驱体分散性和表面电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专门对洗涤后粉体表面电位进行了分析.发现采用蒸馏水洗涤后粉体的ζ电位明显降低,接近其等电点,并导致粉体团聚.因此,在洗涤过程中,使用0.1M氨水取代蒸馏水来控制pH值,提高电位,改善粉体的分散性.
|
|
NbCx-C三维网状纤维的制备
徐桂英,李建保,黄勇,谢志鹏
1999 Vol. 14 (5): 818822
摘要(
1712 )
PDF(349KB)(
695
)
采用碳热还原法和不同的添加剂在温度为970~1120℃、压力为0.1MPa的N2条件下,在石墨电阻炉内首次制备出NbCx(x=0.98)-C三维网状纤维.三维网状纤维的直径为12~38m,网的环长为0.22~2.2μm,网孔径为70~701μm.本文详细研究了制备的工艺条件及相应的网状纤维的形貌.
|
|
二氧化钒薄膜在α-Al2O3衬底上的外延生长及其金属-半导体相变特性研究
吴召平,方平安
1999 Vol. 14 (5): 823827
摘要(
1884 )
PDF(300KB)(
887
)
利用XRD及XRD极图技术表征了用激光剥离技术生长的VO2薄膜.结果表明:在衬底温度为500℃,氧气偏压6.67Pa的条件下,在Al2O3(1120)衬底上能实现VO2的二维外延生长.薄膜的结构除了与沉积工艺有关外,还和衬底的取向密切相关.在Al2O3(1120)衬底上,定向生长的(100)VO2在Millar指数<5时,除了[010]以外,不存在其他晶格矢量与衬底相匹配,从而不可能实现三维单晶薄膜的外延生长.电学特性的测试结果显示,在温度为65℃左右,VO2薄膜出现相交,薄膜的电阻率变化达4个数量级.
|
|
新型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MgO薄膜的研究
符晓荣,宋志棠,多新中,林成鲁,武光明
1999 Vol. 14 (5): 828832
摘要(
2374 )
PDF(350KB)(
974
)
以硝酸镁为起始原料,胶棉液为添加剂,在Si(100)衬底上成功地制备MgO薄膜,结果表明,胶棉液是形成MgO溶胶的关键组份;薄膜的晶体结构与胶棉液的含量及退火温度有关.同时,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TEM)对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