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负热膨胀”氧化物材料ZrW2O8的研究现状
沈容,王聪,王天民
2002 Vol. 17 (6): 10891094
摘要(
1935 )
PDF(682KB)(
1372
)
在0.5~1050K温度区间,ZrW2O8具有强烈的各向同性“负热膨胀”(NTE)效应,其负热膨胀可由骨架结构中存在低能刚性单元模型(RUMs)来解释.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对ZrW2O8负热膨胀特性及其负热膨胀机理的研究,并对其相变及相变机制做了综述.
|
|
纳米尺度铁电畴的扫描力显微镜成像研究进展
曾华荣,方健文,惠森兴,李国荣,殷庆瑞
2002 Vol. 17 (6): 10951104
摘要(
2117 )
PDF(1275KB)(
1243
)
扫描力显微镜(SFM)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分辨率近场扫描探针显微仪器正日益受到各学科领域的高度重视.在铁电材料领域,SFM是开展纳米尺度铁电畴结构成像、纳米尺度畴结构控制及纳米尺度微区的铁电性、介电性、压电性等特性研究的潜在的强有力的研究工具.本文就纳米尺度铁电畴的扫描力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
新型闪烁晶体Ln2SiO5的研究进展
周娟,华王祥,徐家跃
2002 Vol. 17 (6): 11051111
摘要(
1857 )
PDF(435KB)(
1043
)
作为新型无机闪烁晶体材料,稀土硅酸盐系列晶体Ln2SiO5(Ln-Gd3+,Y3+,Lu3+)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Ln2SiO5系列晶体的结构,Ce3+荧光机制及晶体生长研究的进展,总结了它们的闪烁性能,应用和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
高温KNbO3熔液内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实验研究及其数字模拟分析
刘照华,金蔚青,潘志雷,梁歆桉,陈刚毅
2002 Vol. 17 (6): 11121116
摘要(
1755 )
PDF(437KB)(
936
)
在重力对流作用的情况下,本文对实验所用的铂金坩埚中的高温熔液内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进行了数字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借助实验边界条件和Boussinesq近似,铌酸钾高温熔液中的速度分布及温度分布的数字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流体运动的轨迹与实验示踪粒子轨迹也基本一致.
|
|
熔体组成与PbWO4:Y3+晶体闪烁性能稳定性的关系
张昕,廖晶莹,谢建军,沈炳孚,邵培发,倪海洪,李长泉,殷之文
2002 Vol. 17 (6): 11171123
摘要(
1902 )
PDF(438KB)(
863
)
部分PWO:Y3+晶体辐照后光产额升高,并且辐照硬度对退火温度较敏感.本文选取未掺杂及Sb、La3+、Y3+单掺和La3+/Sb、Y3+/Sb双掺的PWO样品进行对照实验,同时选取代表性晶体的顶部急冷料做了X射线荧光主量分析.结果发现:低剂量辐照后光产额升高现象只存在于含Y3+离子的PWO晶体中,并且这类晶体往往存在420nm吸收带;在改进Bridgeman法生长PWO晶体的后期,使熔体保持一定程度的负电性将有利于抑制该现象,即可有效地抑制同样是负电性的间隙氧进入晶体.结合测试数据,本文讨论了该现象的起因和机理,提出了掺杂剂的选择原则.
|
|
电沉积法制备钴与镧、铈的非晶态合金及其晶化动力学研究
史鸿运,邓洁,张云黔,董俊
2002 Vol. 17 (6): 11241128
摘要(
2000 )
PDF(311KB)(
1077
)
稀土元素(La,Ce)的标准还原电位较负,在水溶液中很难电沉积出来,通过选用适合的络合剂和工艺条件制备出Co-La,Co-La-P,Co-Ce,Co-Ce-P以及Co-P合金,并具有非晶态的结构.本文对这几种非晶态合金进行了晶化动力学研究,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它们的晶化活化能以及所遵守的动力学方程.
|
|
祖母绿激光晶体的水热法生长
陈振强,张戈,黄呈辉,沈鸿元
2002 Vol. 17 (6): 11291134
摘要(
2246 )
PDF(621KB)(
1249
)
祖母绿是一种优秀的宽带可调谐激光晶体材料,本文使用温差水热法和特殊的培养料分离技术,通过控制籽晶切向和石英-籽晶相互层叠式布置实现了一个高压釜单个生长周期多个单晶体的缓慢生长,晶体形状为厚板状和短柱状,通过吸收谱、显微镜观察、激光对晶体中散射颗粒检测和初步的激光实验认为,本期合成的祖母绿晶体质量优异,晶体特征和世界其他国家合成的晶体一致.
|
|
钛酸铋纳米粉体的水热合成研究
杨群保,李永祥,殷庆瑞,王佩玲,程一兵
2002 Vol. 17 (6): 11351140
摘要(
1891 )
PDF(520KB)(
1142
)
讨论了水热合成条件(原料种类、摩尔配比、反应温度和晶化时间)对水热法制备钛酸铋粉体结构和形貌的影响,以Bi(NO3)3·5H2O和TiCl4为原料,NaOH为矿化剂,在180~230℃和2~12h的水热条件下,制备出Bi4Ti3O12纳米粉体.XRD结果表明它是典型的层状钙钛矿结构.TEM观察表明,Bi4Ti3O12纳米晶是方形片状的,无团聚,晶粒边长分布为80~250nm,平均长度约200nm.
|
|
共沉淀法制备富锆PZT粉体及其烧结特性的研究
郭丽,董显林,向平华,孔令才,AlfredLyashchenko
2002 Vol. 17 (6): 11411146
摘要(
2150 )
PDF(498KB)(
972
)
利用共沉淀法,以硝酸盐为原料,制备出组分均一的PZT95/5型陶瓷微粉,引入反应烧结和热压烧结的方法。经550℃热处理,1130℃热压烧结后,得到致密的PZT95/5型陶瓷材料,同时该材料具有高的击穿场强,为它在爆电换能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
|
化学合成法制备ZnS基纳米荧光粉研究
张海明,王之建,张力功,李玉琴,元金山
2002 Vol. 17 (6): 11471151
摘要(
2559 )
PDF(762KB)(
1108
)
描述了一种生产ZnS:M[M=Mn,Cu,Cu(Al)]纳米荧光粉的化学合成方法.运用本方法通过调节巯基乙酸与甲基丙烯酸的摩尔比,可在1.8~3.0nm范围内控制纳米粒子的尺寸.选择面积的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证明ZnS:M纳米荧光粉具有闪锌矿结构.透射电镜图像表明ZnS:M纳米荧光粉具有较好的尺寸分布.ZnS:Mn的PL谱表明纳米尺寸的ZnS:Mn与体材料相比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
|
|
碳化硅网眼多孔陶瓷的微波吸收特性
朱新文,江东亮,谭寿洪
2002 Vol. 17 (6): 11521156
摘要(
2654 )
PDF(420KB)(
1512
)
研究了碳化硅网眼陶瓷的微波吸收特性,发现它比实心材料的吸波性能几乎提高了两倍以上,这种吸波性能的改善主要来自网眼结构对电磁波产生的反射、散射及干涉作用引起的衰减.孔径大小、相对密度、试样厚度等因素对碳化硅网眼陶瓷的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讨论.本工作将为低成本、高性能结构型微波吸收材料的设计提供一条新途径.
|
|
LiCoO2正极材料的络合法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刘景,温兆银,吴梅梅,顾中华,曹佳弟,林祖纕
2002 Vol. 17 (6): 11571162
摘要(
1730 )
PDF(577KB)(
938
)
采用络合法制备了锂离子电池的活性正极材料LiCoO2纳米粉体,实验表明:合成的LiCoO2粉体结晶良好,层状结构发育完善,平均粒径为60nm而且粒径分布窄,比表面积大.电池充放电测试表明,正极的电化学性能与LiCoO2粉体的合成温度有关,其中700℃合成得到的LiCoO2正极材料具有最优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67mAh/g,30次循环后其可逆比容量仍高达144mAh/g,容量损失13.8%.
|
|
钒酸锂化合物的制备和性能
刘国强,曾潮流,杨柯
2002 Vol. 17 (6): 11631166
摘要(
1888 )
PDF(272KB)(
993
)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合成LiV3O8化合物,以LiOH、V2O5和NH3H2O为反应物质,先合成出含有Li和V的反应前驱物质,再用焙烧的方法生成最终产物.X射线试验结果发现,产物在(100)方向上的衍射峰强度与用传统方法得到的产物相比明显降低.充放电结果显示,当电流为0.3mA/cm2时,在1.8~4.0V区间内,产物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264mAh/g,循环15次后仍能达到249mAh/g.
|
|
碳基电化学双层电容器及复合电源系统的研制
王晓峰,王大志,梁吉
2002 Vol. 17 (6): 11671173
摘要(
1825 )
PDF(490KB)(
1034
)
碳基电化学超电容器作为一种新一代储能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多种测试及研究手段表明本文制备的炭材料具有适合电化学超电容器用途的特殊结构和型貌.直流充放电、循环伏安以及交流阻抗等实验显示了使用该材料组装的电容器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活性物质的比容量为168.5F/g,在大功率充放电条件下的活性物质的能量密度>5.0Wh/kg,同时具有105以上的循环寿命,脉冲放电实验证明超电容器能有效改善镍氢电池的大电流脉冲放电性能.
|
|
SrO-Nb2O5-TiO2系压敏陶瓷中Nb5+和Sr2+的研究
周方桥,李莉,傅刚,陈志雄,庄严
2002 Vol. 17 (6): 11741180
摘要(
1873 )
PDF(1046KB)(
1133
)
用显微观察分析、I-V特性及复阻抗频谱的测量,研究了不同Nb5+和Sr2+掺量的SrO-Nb2O5-TiO2系半导体压敏陶瓷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相关电学性质;讨论了掺杂Nb5+和Sr2+的分布和作用;Nb5+固溶在TiO2中取代Ti4+并使晶粒成为半导化,同时也有助于晶粒生长;而 Sr2+主要分布在晶粒边界处,对表面受主态及材料相关电学性能有重要影响;在大气气氛中热处理后的实验结果表明:处理温度在800℃以上时,能显著提高压敏电压,但只有适当的热处理温度。才能使非线性系数有所改善.
|
|
掺杂对PMN-10PT铁电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
姚文龙,冯楚德,杨毅,喻佑华
2002 Vol. 17 (6): 11811186
摘要(
1881 )
PDF(271KB)(
885
)
铌镁酸铅与钛酸铅组成比为9:1(PMN-10PT)的固溶体陶瓷是典型的弛豫铁电体,其介电行为与偶极玻璃的介电行为极为相似.本文使用常用的Swartz两步法,研究了基体掺杂不同物质对PMN-10PT铁电陶瓷的介电性能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当掺入Li2O时,材料的峰值介电常数为28640,大于纯PMN-10PT,而频率色散和弥散相变的程度都变小.当掺杂CaO和Yb2O3时,材料的峰值介电常数下降,分别为19300和18850,它们的频率色散和弥散相变的程度都变大了.同时通过拉曼光谱研究了PMN-10PT陶瓷的B位离子有序度的变化.
|
|
掺镧改性钛酸钡湿敏陶瓷元件
王智民,韩基新,刘静波
2002 Vol. 17 (6): 11871193
摘要(
1931 )
PDF(943KB)(
899
)
以La(OAc)3、Ba(OAc)2、Ti(OnBu)4为起始物, 采用共溶-水凝胶法经陈化获得湿凝胶, 干燥后制得干凝胶, 研磨过筛和埋渗电极、加压成 型为素坯, 经不同温度和保温时间烧结, 制得掺镧LaxBa1-xTiO3陶?瓷传感元件系列 (x=0.00, 0.05, 0.10, 0.20, 0.30), 测试其阻-湿特 性, 从中获得了具有良好特性参数的湿敏陶瓷及其主要工艺条件(x=0.10, 1350℃/1h), 阻-湿特性在工作湿度范围内(相对湿度RH=32.8%~93.6%)的平均灵敏度S=5×104kΩ/RH(%), 线性相关因子r=0.998, 响应时间τ=110s, 湿滞低于4%, 湿敏选择性良好 : 对H2, CH4, CH2=CH2, CH3CH=CH2, CO, C6H6 和CH3CH2OH(g)七种气体具有抗干扰性能. 应用SEM, AFM及XRF对陶瓷的显微结构和 元素含量进行测定, 确定了陶瓷的显微组织, 晶粒尺寸, 晶相结构, 表面粗糙度和全元素分析. 讨论了掺镧改性的可能机理: La3+不等价取代Ba2+, 引起Ti4+捕获一个自由电子而变价为Ti3+, 该?电子在适宜的陶瓷显微结构下受水分子影响易于进入导带, 使掺镧钛酸钡得以 半导化; 半径较小的La3+取代半径较大的Ba2+, 则降低四方晶相的晶格畸变度δ, 即晶轴比c/a变小, 使四方晶格的不对称性及各向 异性?降低, 从而减少陶瓷烧结后冷却过程中内应力引起的破裂.
|
|
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对钛酸铋水悬浮液性质的影响
阚艳梅,王佩玲,李永祥,程一兵
2002 Vol. 17 (6): 11941198
摘要(
1956 )
PDF(350KB)(
903
)
研究了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对钛酸铋(Bi4Ti3O12)悬浮液表面化学性质及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物的加入使Bi4Ti3O12的等电点向低pH值方向偏移.共聚物在粉体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其含量的变化可以引起共聚物在粉体表面吸附构型的变化,当共聚物含量>1.5Wt%时,部分高分子脱附.共聚物的加入可以显著改善悬浮液的稳定性,在低共聚物含量和高共聚物含量均可制备稳定的悬浮液,共聚物含量≤1.5Wt%时,浆料的稳定通过静电位阻稳定机理来实现,共聚物含量≥2.0wt%时,可能通过空位稳定机理来实现.
|
|
中低温烧结的温度稳定型Ba1-xCdxTiO3介电材料
齐建全,李雯,王永力,桂治轮,李龙土
2002 Vol. 17 (6): 11991202
摘要(
1793 )
PDF(330KB)(
880
)
温度稳定型钛酸钡基介电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然而做为MLCs瓷料时,烧结温度偏高.用固溶体Ba1-xCdxTiO3替代BaTiO3做为基料,可以有效地降低烧结温度,制备符合X7R标准的MLCs瓷料,获得较高的室温介电常数.
|
|
铝/氮化铝电子陶瓷基板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彭榕,周和平,宁晓山,林渊博,徐伟
2002 Vol. 17 (6): 12031208
摘要(
2264 )
PDF(1155KB)(
1451
)
在675~750℃、氮气气氛下,使用石墨模具压铸的方法将金属纯Al敷接在AlN电子陶瓷基板上,随后利用力学拉伸试验机测试了Al和AlN的结合强度,其界面抗拉强度>15.94MPa,然后使用金相显微镜、SEM等微观分析仪器研究其界面的微观结构,发现在Al/AlN界面没有任何新物质生成,金属铝晶粒直接在AlN陶瓷表面结晶长大.
|
|
氧化铝表面短程、非双电层斥力研究
孙静,高濂
2002 Vol. 17 (6): 12091214
摘要(
1911 )
PDF(404KB)(
1131
)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MgCl2介质中氧化铝表面相互作用力随距离的变化.发现当MgCl2介质浓度为10-4mol/L,pH分别为3.96和7.92时,在两表面距离<10nm处存在一 短程非双电层排斥力.pH进一步提高到9.5,MgCl2介质浓度在10-4~10-2mol/L时,也存在短程排斥作用.它阻止了两表面由于范德华力产生的吸引.在较低和中等pH条件下,短程斥力来源于水合镁离子在氧化铝表面的特性吸附;在较高pH条件下,镁离子以各种氢氧化物形式吸附在氧化铝表面产生短程排斥力.随pH的升高,这种吸附层变得致密而失去弹性.
|
|
TiN-Al2O3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
李景国,高濂,郭景坤
2002 Vol. 17 (6): 12151219
摘要(
1895 )
PDF(468KB)(
987
)
以纳米TiN和α-Al2O3粉体为原料,采用球磨混合法制备了纳米TiN-Al2O3复合粉体,通过热压烧结得到致密烧结体.研究了纳米TiN颗粒对Al2O3材料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Al2O3基体中加入15vol%TiN纳米颗粒时,Al2O3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从370MPa和3.4MPa·m1/2提高到690MPa和5.1MPa·m1/2,随着TiN添加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逐渐降低,在25vol%TiN时达到最低值(6.5×10-3Ω·cm).
|
|
放电等离子快速烧结SiC晶须增强Si3N4BN层状复合材料
李翠伟,黄勇,汪长安,汤珂,李淑琴
2002 Vol. 17 (6): 12201226
摘要(
2066 )
PDF(1088KB)(
1070
)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快速烧结了SiC晶须增强的Si3N4/BN层状复合材料.利用SPS技术,在烧结温度为1650℃、保温15min的条件下,材料的密度可达3.18g/cm3,抗弯强度高达600MPa,断裂功达到3500J/m2.研究表明:特殊的层状结构、SiC晶须的拔出与折断是材料断裂功提高的主要原因.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α-Si3N4已经在短短的烧结过程中全部转变成长柱状的β-Si3N4,并且长柱状的β-Si3N4和SiC晶须具有明显的织构.
|
|
低温烧结高性能2Y-TZP材料
孙义海,张玉峰,郭景坤
2002 Vol. 17 (6): 12271232
摘要(
2153 )
PDF(500KB)(
918
)
通过在2Y-TZP中加入一定量的硅酸盐玻璃相添加剂,在较低的烧结温度下,制备出细晶、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2Y-TZP材料.研究了添加剂加入后,2Y-TZP材料烧结特性、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发现加入少量的添加剂后,不但可以明显降低材料的烧结温度,而且由于细晶及相变增韧的共同作用,材料仍具有较高的抗折强度和断裂韧性.讨论了稳定剂含量对低温烧结Y-TZP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较低稳定剂含量的2Y-TZP材料,由于临界相变尺寸小,在断裂过程中,有更多的四方相氧化锆转变成单斜相,相变增韧的效果更好,因而具有更高的断裂韧性.
|
|
烧蚀防热材料的显微结构研究
江伟辉,周健儿,胡行方,吴国庭
2002 Vol. 17 (6): 12331238
摘要(
1893 )
PDF(1768KB)(
1221
)
研究了二种烧蚀防热材料的显微结构.研究表明:烧蚀材料1#中的高硅氧玻璃纤维在模拟烧蚀后仍保持其纤维形态不变,并且大、中、小纤维以适当的配比结合,使得纤维堆积密度增大,从而能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烧蚀材料2#具有蜂窝夹心结构,在蜂窝中填充的低密度材料是由50~100μm的空心玻璃球所组成的,这赋予它密度低、隔热性能好的特点.
|
|
磷酸钙陶瓷在不同动物的模拟体液中类骨磷灰石的形成研究
段友容,王朝元,陈继镛,张兴栋
2002 Vol. 17 (6): 12391244
摘要(
2023 )
PDF(1203KB)(
1026
)
根据人、狗、猪、猴和兔五种动物体液的钙离子浓度和pH值的差异,配制了不同组分的模拟体液,将孔壁致密和有微孔的多孔磷酸钙陶瓷分别浸泡在这些模拟体液中,研究陶瓷孔隙表面类骨磷灰石的形成情况.结果表明: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4天后,孔壁致密的材料未见有类骨磷灰石层形成;有微孔的多孔磷酸钙陶瓷,材料孔壁表面(包括陶瓷表面较深孔隙)有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这与体内植入实验观察到的类骨磷灰石层形成和诱导成骨情况相似,可以推论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的确是骨诱导的先决条件.随着钙离子浓度的增加,其孔壁表面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也更为均匀,但类骨磷灰石生长快慢顺序与动物组织学观察到的骨诱导性高低的次序不完全一致.
|
|
聚焦脉冲激光作用下Ge2Sb2Te5薄膜晶化过程及机理
魏劲松,阮昊,干福熹
2002 Vol. 17 (6): 12451252
摘要(
1875 )
PDF(505KB)(
893
)
采用聚焦脉冲激光研究了Ge2Sb2Te5薄膜在沉积和激光淬火两种非晶态下反射率与激光脉冲宽度变化的关系,发现沉积态的Ge2Sb2Te5薄膜在晶化触发阶段内的反射率随激光脉冲宽度增加而减小,经过激光淬火的非晶态Ge2Sb2Te5薄膜在晶化触发阶段内的反射率随激光脉冲宽度增加而变化平缓.本文借用气-液体系中过饱和度分析液滴形成的原理,从统计物理学角度详细研究了两种非晶态Ge2Sb2Te5薄膜在脉冲激光作用下的晶化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当Ge2Sb2Te5的非晶态程度处于未饱和或饱和状态时不形成晶核;当Ge2Sb2Te5的非晶态程度处于过饱和状态时,此时的Ge2Sb2Te5为亚稳态,可能形成大小不等的晶核,但只有半径大于临界晶核尺寸时才可能长大成晶粒.而应力降低晶化能垒,增加非晶态Ge2Sb2Te5的过饱和度是导致沉积态与激光淬火态的Ge2Sb2Te5薄膜在晶化触发阶段内反射率随激光脉冲宽度变化规律不一致的根本原因,并据此解释了Ge2Sb2Te5薄膜在这两种状态下的反射率随激光脉冲宽度的变化特点及规律.
|
|
α-Ti3O5薄膜的制备及氧敏性能的研究
郑嘹赢,李国荣,殷庆瑞,徐廷献
2002 Vol. 17 (6): 12531257
摘要(
2003 )
PDF(422KB)(
893
)
α-Ti3O5是TiOx材料中相对较稳定的晶型,是一种潜在的氧敏材料.与传统的TiO2、ZrO2材料相比,具有阻温特性好的优点.本文通过H2还原TiO2来制备α-Ti3O5薄膜,研究了不同还原温度和保温时间对薄膜晶相组成的影响以及薄膜的导电性、电阻-温度稳定性和在氧化气氛中的晶格稳定性.同时对α-Ti3O5薄膜的氧敏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
|
Ge-Sb-Te-O相变薄膜的结晶动力学研究
顾四朋,侯立松
2002 Vol. 17 (6): 12581262
摘要(
2025 )
PDF(293KB)(
959
)
用磁控溅射法制备了Ge-Sb-Te和Ge-Sb-Te-O相变材料薄膜,由热处理前后薄膜的X射线衍射(XRD)发现,热处理使薄膜发生了从非晶态到晶态的相变.通过非晶态薄膜粉末的示差扫描量热(DSC)实验测出不同加热速率条件下的结晶峰温度,并计算了材料的摩尔结晶活化能、原子激活能和频率因子.根据结晶动力学结晶活化能E判据得出结论为:与Ge-Sb-Te相比,掺杂氧后的Ge-Sb-Te更容易析晶,具有更快的结晶速率.
|
|
多晶氧化钨薄膜的制备及其红外反射调制性能研究
黄银松,章俞之,宋力昕,胡行方
2002 Vol. 17 (6): 12631268
摘要(
1761 )
PDF(256KB)(
1096
)
通过工艺参数的优化,采用直流反应溅射工艺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良好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多晶氧化钨薄膜.Raman散射光谱研究表明:随着锂离子和电子的共同注入,多晶薄膜中的W6+逐渐被还原为W5+.红外反射测试表明:电子注入薄膜后,成为自由载流子,使得氧化钨薄膜表现出一定的金属特性,具有一定的红外反射调制能力.采用该工艺制备的WO3/ITO/Glass结构的发射率可在0.261~0.589的范围内可逆调节.
|
|
航天器用铝光亮阳极氧化涂层特性研究
罗列超,赵荣根,孟佳,陈杰锋
2002 Vol. 17 (6): 12691276
摘要(
2100 )
PDF(781KB)(
1457
)
铝光亮阳极氧化涂层是一种重要的航天器热控制材料.本文对硫酸电解液铝阳极氧化工艺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发现抛光时间、阳极氧化电压、电解液温度和涂层的膜厚等对涂层光学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适度抛光可以提高涂层的太阳反射率,提高氧化电压和电解液温度可以显著增加涂层的红外发射率,膜厚对红外发射率影响较大而对太阳吸收影响并不明显.在最优工艺条件下(10V、20℃)可以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铝光亮阳极氧化热控涂层.
|
|
多孔γ-Al2O3过渡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于云,何超,陈新彪,王振红,胡行方,LARBOTAndré
2002 Vol. 17 (6): 12771282
摘要(
2028 )
PDF(660KB)(
881
)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在多孔Al2O3载体上制备了一层适合于涂覆分离膜的γ-Al2O3多孔过渡膜.通过XRD与DTA-TG等测试手段研究了γ-Al2O3凝胶膜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通过TEM、SEM分析与泡点法研究了多孔膜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中制备的γ-Al2O3膜具有择优取向的特点;γ-Al2O3过渡膜的最可几孔径为0.38μm左右,厚度为4μm.薄膜的渗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材料对H2与N2气的最大分离系数α=3.30.
|
|
锑掺杂浓度对二氧化锡纳米微粉的影响
李青山,张金朝,宋鹂,苑树强,王俊
2002 Vol. 17 (6): 12831288
摘要(
1932 )
PDF(657KB)(
1139
)
以无机盐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得了掺锑SnO2纳米级微粉.运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差热分析(DTA)等观测手段对微粉末进行了表征,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掺锑浓度对物相、粉末颗粒度及电阻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低掺杂浓度样品(x≤0.462),Sb原子固溶于四方晶系SnO2中,高掺杂浓度样品(x≥0.519),Sb原子将从固溶体中脱溶并被氧化为Sb2O4相;掺杂Sb可以减小SnO2的晶粒度,在热处理时阻碍 SnO2晶粒长大,掺杂浓度>0.181时,进一步掺杂对粉末粒度没有明显的影响;SnO2粉末电导率随掺锑浓度的增大而提高,掺杂浓度为0.095时粉末电导率达到极大值,当掺杂浓度>0.245时,粉末电阻快速增大.兼顾掺杂浓度对粉末粒度和电阻的影响,合适的掺杂浓度x为0.181~0.230.
|
|
胶体法制备CdSe纳米晶
陈异,高濂
2002 Vol. 17 (6): 12891291
摘要(
2187 )
PDF(447KB)(
1549
)
采用胶体软化学方法,用磷酸三丁酯(TBP)溶解硒粉和氯化镉,在辅助溶剂三辛基氧化磷(TOPO)中加热分解前驱物并化学键合,制备出了边长约为60nm三角锥型的CdSe纳米晶.用TEM、AFM和UV-vis吸收光谱对所得纳米晶进行了表征.
|
|
纳米Y-TZP悬浮液的团聚抑制研究
刘阳桥,高濂
2002 Vol. 17 (6): 12921296
摘要(
2071 )
PDF(421KB)(
1197
)
研究了几种阴离子型分散剂对纳米Y-TZP水悬浮液的胶体特性、流变特性的影响,并通过等温吸附研究了分散剂与粉体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几种分散剂均可在粉体表面发生化学吸附,分散剂的加入使Y-TZP在碱性条件下的zeta电位由-20mV变为-40~-50mV左右.流变性测试表明,分散剂的加入使浆料流动性明显改善,粘度大大降低.最后对分散剂抑制团聚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
|
橡胶等静压成型纳米ZrO2(3Y)粉素坯
李蔚,高濂,久米秀树,西川义人,宫本大树
2002 Vol. 17 (6): 12971300
摘要(
1813 )
PDF(396KB)(
1046
)
对橡胶等静压成型(Rubber isostatic pressing,RIP)制备纳米Y-TZP陶瓷作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RIP成型,可以获得相对密度较高、体积较大的ZrO2(3Y)素坯,并在较低温度下无压烧结得到纳米Y-TZP陶瓷.在1100℃下烧结2h所得的Y-TZP陶瓷的相对密度可达97%,晶粒仅为70nm左右.相对密度较高、平均孔径小是RIP成型素坯烧结温度低的主要原因.
|
|
TiO2/沸石复合物结构与光催化性能
蒋引珊,金为群,张军,方送生
2002 Vol. 17 (6): 13011305
摘要(
1751 )
PDF(252KB)(
973
)
利用天然沸石作载体制备TiO2/沸石复合物光催化材料,从晶相分析和热分析证实以TiCl4为钛源,锐钛矿在水相体系中可直接在沸石表面生成,并牢固结合,同时引起沸石矿物结构的调整.实验研究了在阳光照射下光催化材料对甲基橙和亚甲基蓝的分解脱色效果,不需高温处理的样品光催化性能优于经高温处理的,脱色率接近100%,结合牢固,并可重复使用.
|
|
Mo添加对Ni3Al-TiC润湿特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沈强,张联盟,涂溶
2002 Vol. 17 (6): 13061310
摘要(
1791 )
PDF(803KB)(
1004
)
采用2AP-LEITZ高温显微镜对TiC-Ni3Al的润湿接触角进行了实验测定,着重探讨了Ni3Al对TiC的润湿特性以及Ni3Al中添加少量Mo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TiC与Ni3Al之间具有良好的润湿性能.5wt%Mo的添加使Ni3Al向TiC基板浸渗的深度增大,并与TiC颗粒发生固溶反应置换出部分Ti,在其周围形成一个含Mo的壳层.在这个壳层里,Ti、Mo进一步与Ni3Al固溶,这些反应降低了液-固表面张力,导致了润湿接触角的下降,从而改善了TiC-Ni3Al的润湿性.
|
|
粒度分布对Cu包覆SiC颗粒相分布均匀性的影响
张锐,高濂,虞玲,郭景坤
2002 Vol. 17 (6): 13111314
摘要(
1993 )
PDF(452KB)(
952
)
利用歧化反应原理,在SiC颗粒表面包覆金属Cu.通过俄歇电子能谱(AES),分析粒度分布对Cu包覆SiC颗粒相分布均匀性的影响.SiC颗粒的粒度分布范围过宽,Cu倾向于包覆在大颗粒表面而无法分散到细小颗粒表面.减小粒度分布范围,纳米SiC颗粒同样能被Cu均匀包覆.应当控制纳米SiC颗粒在一个较小的分布范围,以保证理想的Cu包覆效果和两相分散均匀性.
|
|
碳化法制备片状碳酸钙的研究
文艳,向兰,金涌
2002 Vol. 17 (6): 13151320
摘要(
1851 )
PDF(1095KB)(
994
)
初步探讨了快速碳化低固含氢氧化钙悬浮液制备片状碳酸钙的可行性,考察了初始固含率、分布器孔径、二氧化碳气量、温度等过程参数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对碳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降低溶液pH值、强化CO2吸收、维持较低的Ca2+/CT比值均利于片状产物的形成.最佳工艺条件为:悬浮液初始固含率<0.1%(m),分布器孔径0.7~15mm;CO2气量100~400mL/min,温度20~30℃.
|
|
稀土改性玻璃纤维对PTF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程先华,薛玉君,谢超英
2002 Vol. 17 (6): 13211326
摘要(
2192 )
PDF(866KB)(
1008
)
分别用硅烷偶联剂SG-Si900(SGS)、含SG-Si900的稀土溶液(SGS/RES)和稀土溶液(RES)对玻璃纤维进行表面改性,考察了稀土改性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在油润滑条件下的摩擦磨损性能,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磨损表面形貌.结果表明:与未经表面改性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相比,经表面改性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的减摩耐磨性能得到提高,以RES的作用最明显,SGS/RES次之,SGS第三;在油润滑条件下,稀土改性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只出现了轻微磨损,这是由于玻璃纤维经稀土表面改性后极大地改善了玻璃纤维与PTFE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力,使稀土改性玻璃纤维填充的PTFE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