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驱体转化法连续SiC纤维国内外研究与开发现状
楚增勇,冯春祥,宋永才,李效东,肖加余,王应德
2002 Vol. 17 (2): 193201
摘要(
2193 )
PDF(378KB)(
1460
)
比较了连续SiC纤维的四种主要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先驱体转化法制备工艺,并就先驱体转化法生产连续SiC纤维国内外研究历程、开发现状、发展前景及对策作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
|
Bi2O3-Li2O玻璃的结构研究
陈丹平,姜雄伟,朱从善
2002 Vol. 17 (2): 202209
摘要(
1982 )
PDF(557KB)(
874
)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拉曼光谱方法研究了Bi2O3-Li2O系玻璃的结构.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Bi2O3-Li2O玻璃的O1s电子结合能非常低,甚至低于碱硅酸盐玻璃中断桥氧的O1s电子结合能,并且O1s电子结合能随着氧化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拉曼光谱显示随着氧化锂含量的增加,位于高波数的拉曼振动带朝着更高的方向移动并且强度增加,而位于低波数的拉曼振动带朝着更低的方向移动并且强度下降;这反映了此系玻璃结构中的铋氧多面体的变形程度随Li2O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
|
高质量钨酸铅(PWO)晶体的生长
杨培志,廖晶莹,沈炳孚,邵培发,倪海红,方全兴,殷之文
2002 Vol. 17 (2): 210214
摘要(
2250 )
PDF(298KB)(
1010
)
用改进的垂直坩埚下降法成功地生长了高质量的钨酸铅晶体,晶体毛坯的尺寸为28min×28mm×360mm;晶体的生长工艺参数为:籽晶取向[001];下降速度 0.6~1.0mm/h;生长界面附近的温度梯度为20~30℃/cm,加工后的晶体成品在420nm附近的透过率>60%;在360nm附近的透过率>25%.晶体的光输出>9p.e/MeV;光伤<5%.
|
|
大尺寸Y:PbWO4晶体的坩埚下降法生长与光学均匀性研究
宫波,沈定中,任国浩,张海斌,殷之文
2002 Vol. 17 (2): 215219
摘要(
1797 )
PDF(1096KB)(
962
)
报道了大尺寸Y:PbWO4晶体的坩埚下降法生长工艺,讨论了影响晶体生长的主要 因素.探讨了消除晶体开裂、抑制晶体组分过冷的工艺措施,成功地生长出无宏观缺陷的大尺 寸Y:PbWO4晶体,尺寸达52min×52mm×250mm.同时,对实验样品沿晶体生长方向不同部 位的横向透过率及发射光谱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坩埚下降法生长的大尺寸Y:PbWO4晶体 具有较好的光学均匀性.
|
|
YCOB晶体生长与激光倍频性能研究
罗军,钱世雄,范世Ji,王锦昌,钟真武,徐家跃
2002 Vol. 17 (2): 220224
摘要(
2158 )
PDF(533KB)(
1073
)
坩埚下降法沿<010>和<001>方向生长了直径达到25mm的完整透明的Ca4YO(BO3)3 (YCOB)晶体.化学腐蚀结果表明,所生长晶体无孪晶或亚晶界等缺陷,晶体尾部的位错密度 不超过1800/cm2测量了YCOB的透射光谱,其截止波长为200nm进行了YCOB晶体对 Nd:YAG激光的二次倍频实验.通过与KDP晶体对比,计算出YCOB晶体的有效非线性系数 在Ⅰ型相位匹配方向(θ,φ)=(66.3°,143.5°)和(65.9°,36.5°)上分别为1.45pm/V和0.91pm/V; 大于KDP和 LBO晶体.在脉冲宽度10ns的 Nd:YAG激光单脉冲辐射下YCOB晶体出现体 损伤的激光损伤阈值不低于85GW/cm2.
|
|
Ca2YO(BO3)3晶体的热物理性质研究
谢华清,罗军,奚同庚,王锦昌,范世Qi,刘岩,吴清仁
2002 Vol. 17 (2): 225229
摘要(
2207 )
PDF(287KB)(
1683
)
测量了新型非线性激光晶体Ca2YO(BO3)3(YCOB)的比热及其沿a、b、c三个方向的热膨胀系数、热扩散系数、导热系数、声子平均自由程和等效声速等热物理性质;讨论了属于单斜晶系的YCOB晶体的热物性的各向异性行为;实验结果表明YCOB晶体具有较大的比热和导热系数,其热膨胀系数各向异性相对较小,具有良好的热物理和力学性能.
|
|
激光蒸凝法制备氧化铜纳米粒子
郭广生,李强,王志华,杨福明,郭洪猷
2002 Vol. 17 (2): 230234
摘要(
1911 )
PDF(1048KB)(
955
)
以150W CW CO2激光器为光源,Cu(AC)2·H2O为靶材,采用激光蒸凝法制备出了氧化铜纳米粒子.初步研究了反应参数对纳米粒子性能的影响,并用X射线衍射、电子衍射、透射电镜等技术对纳米粒子的性能进行了表征,同时对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功率密度、反应压力、载气种类及流量等工艺参数对产品的粒度、晶型等性能均有影响.在惰性气氛下,产物主要是Cu和Cu2O,粒径为10~30nm;在氧气气氛下,产物主要是Cu、Cu2O和CuO的混合物,粒径为10~50nm.
|
|
Ni包裹Al2O3复合粉体的制备
李国军,赵世柯,黄校先,郭景坤
2002 Vol. 17 (2): 235240
摘要(
1829 )
PDF(1027KB)(
873
)
采用非均相沉淀工艺在Al2O3颗粒表面均匀地包裹上镍盐前驱体,经煅烧、还原后得到纳米晶Ni包裹Al2O3复合粉体.相分析表明,非晶态的镍盐前驱体在550℃已转变为NiO,再经700℃氢气处理后,NiO还原为Ni,其晶粒尺寸约为20nm。结构分析表明,复合粉体在热处理过程中,包裹层由连续态变为非连续态.
|
|
聚丙烯酸铵在纳米氮化钛上的定量吸附研究
李景国,高濂,郭景坤
2002 Vol. 17 (2): 241246
摘要(
2344 )
PDF(263KB)(
1043
)
研究了聚丙烯酸铵在纳米氮化钛粉体上的定量吸附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纳米氮化钛的等电点在pH=3.8左右,加入分散剂PAA-NH4后,等电点移至pH=2附近,PAA-XH4在纳米氮化钛上的吸附量随吸附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溶液的酸碱性也影响吸附量,扫描俄歇分析结果表明:PAA-NH4吸附在纳米氮化钛颗粒表面上.
|
|
一种新型湿化学方法合成Ba(Mg1/3Ta2/3)O3纳米粉末的研究
连芳,徐利华,王福明,李文超
2002 Vol. 17 (2): 247252
摘要(
1988 )
PDF(1041KB)(
1024
)
介绍了一种工艺简便且成本较低的Ba(Mg1/3Ta2/3)O3(BMT)纳米粉末的湿化学制 备方法.实验过程以Ta2O5作为起始物,通过热碱反应与钽离子浓度控制法合成Ta2O5·nH2O 胶体,然后与Ba、Mg醋酸盐按化学计量比混合,经热处理制得BMT纳米粉末.实验结果表 明该方法制备BMT粉体所需的合成温度仅为800℃;比传统固相反应法合成温度降低400℃ 左右,平均粒径仅为70nm此外所制得的纳米陶瓷材料具有较佳的低温烧结性能和微波介电 特性,比目前报道的醇盐系湿化学制备技术更具有实用性.
|
|
以正钛酸为原料制备纳米TiO2光催化剂
张汝冰,高濂
2002 Vol. 17 (2): 253258
摘要(
1875 )
PDF(692KB)(
959
)
以正钛酸为原料,通过直接水解法制备纳米TiO2;并对样品分别进行了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粒子为混晶型纳米TiO2,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范围狭窄.当它应用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光催化降解时,与P-25光催化剂相比,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同时,我们用Al2O3陶瓷膜回收纳米TiO2循环再利用;这为纳米TiO2在环保方面的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
|
|
分子动力学模拟Lennard-Jones熔体结构迁移
陈福义,介万奇
2002 Vol. 17 (2): 259264
摘要(
1909 )
PDF(345KB)(
1393
)
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Lennard-Jones熔体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比温度、比内能等热力学性质,测量了模型体系的形态和对分函数.研究结果表明,随比温度升高,比内能增加,冷却过程中体系发生相变的比温度为0.51.加热过程中,模型体系形态一直是无序的,对分函数第一峰峰值在4~5之间变化,冷却过程中,体系形态从无序逐渐转变为有序,对分函数第一峰峰值从5增大到22.
|
|
以Al-B4C-C为烧结助剂的SiC陶瓷液相烧结研究
廖陆林,谭寿洪,江东亮
2002 Vol. 17 (2): 265270
摘要(
2034 )
PDF(792KB)(
1097
)
尝试以含Al、B、C的化合物为烧结助剂进行了α-SiC粉末的无压烧结,研究了烧结助剂中Al和B的配比、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等因素对烧结体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保温时间为1h;当烧结温度为1850℃以上时,烧结体的相对密度达到了90%;当Al/B=3和 4时,烧结体的性能相对较好.XRD显示了Al8B4C7相的存在,表明在烧结过程中反应生成了Al8B4C7,烧结机制是液相烧结.扫描电镜照片显示了断面结构和晶粒形貌.
|
|
晶种加入对α-SiAlON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黄清伟,王凤玲,程一兵,严东生
2002 Vol. 17 (2): 271276
摘要(
2313 )
PDF(1387KB)(
946
)
采用无压烧结和酸洗的方法制备了α-SiAlON单晶颗粒,并将这些单晶颗粒作为晶种加入到YSm-α-SiAlON原始组份中,研究了陶瓷显微结构与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未加入晶种的YSm-α-SiAlON陶瓷主要由细小晶粒和少量粗大晶粒组成,而晶种加入后,陶瓷中出现了柱状晶粒;柱状晶粒的尺寸与数量可由晶种的数量和尺寸控制.晶种加入导致YSm-α-SiAlON陶瓷韧性升高,韧性升高的原因与柱状晶粒的拔出与桥接有关.
|
|
CaO-Y2O3添加剂对AlN陶瓷显微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黄小丽 马庆智 李发 刘慧卿
2002 Vol. 17 (2): 277282
摘要(
1791 )
PDF(676KB)(
1042
)
研究了掺杂CaO-Y2O3热压烧结和常压烧结AlN陶瓷的性能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热压烧结AlN陶瓷的第二相为Y3Al5O12,常压烧结AlN陶瓷的第二相为Y3Al5O12和Ca3Y2O6;热压烧结AlN的第二相体积百分数和晶格氧含量均低于常压烧结;热压烧结AlN陶瓷的微观结构良好,其热导率达到200W/m·K.
|
|
由SiO2/3Y-TZP包裹复合粉体制备ZrSiO4/3Y-TZP细晶陶瓷
王士维,荣天君,黄校先,郭景坤
2002 Vol. 17 (2): 283287
摘要(
1927 )
PDF(649KB)(
957
)
对湿化学法制备的SiO2/3Y-TZP包裹复合粉体进行了热压烧结研究,并利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镜表征了烧结体的物相和显微结构.在低于1300℃,复合粉体发生瞬时粘性烧结,材料密度迅速提高;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SIO2和ZrO2发生反应生成ZrSiO4.在1500℃热压条件下,制备了平均晶粒尺寸为350nm的ZrSiO4/3Y-TZP细晶复相材料.我们认为,在烧结过程中形成的第二相ZrSiO4,特别是SiO2包裹层对抑制基体晶粒长大起主要作用.
|
|
Fe-Ti-C系燃烧合成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刘长松,黄继华,殷声
2002 Vol. 17 (2): 288292
摘要(
2031 )
PDF(326KB)(
1015
)
利用相图计算技术(CALPHAD)对Fe-Ti-C燃烧合成反应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着重研究Fe含量和C/Ti原子比对体系绝热燃烧温度Tad和平衡相组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含量对 Fe-Ti-C三元系的平衡相组成影响不大,但对绝热燃烧温度的影响非常大.当保持C/Ti原子比接近1.0时,不管Fe含量如何变化;在298K下均会得到理想的平衡相组织TiC+Fe 随Fe含量增加,体系的绝热燃烧温度大致呈线性降低.Fe-Ti-C体系发生SHS反应的热力学条件之一(Tad>1800K)是Fe<55wt%.而 C/Ti原子比对绝热燃烧温度的影响比较小,但对平衡相组成影响非常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石墨相的析出温度不同.随C/Ti原子比降低,析出温度也随之降低.②在各温区石墨相的含量不同.当 C/Ti在1.0~1.4变化时,石墨相含量在低温区由1%提高到16%.
|
|
Al-Ti-TiO2体系燃烧合成及其反应过程研究
李志强,曲伟,韩杰才,赫晓东
2002 Vol. 17 (2): 293298
摘要(
1886 )
PDF(660KB)(
949
)
利用Al-Ti-TiO2体系放热反应,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工艺。原位合成了TiAl基体和Al2O3颗粒,成功制备出TiAl/Al2O3复合材料.结合差热分析,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反应产物相组成分析;对Al-Ti-TiO2体系燃烧反应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铝热还原反应是一个分步过程,先期发生的Al-Ti、Ti-TiO2反应降低了Al-TiO2还原反应的起始温度.
|
|
溶胶-凝胶法中热处理对PMNT薄膜结构的影响
邸利锋,丁爱丽,何夕云,罗维根
2002 Vol. 17 (2): 299305
摘要(
1952 )
PDF(627KB)(
882
)
研究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PMNT(铌镁酸铅)薄膜的工艺过程.通过XRD和SPM系统地分析了热处理条件(热解温度和退火条件)与PMNT薄膜的形态.结晶和取向的对应关系,已建立起制备高度取向 PMNT薄膜的工艺.并成功地在Pt/Ti/SIO2/Si衬底上制备成(111)取向的PMNT薄膜.
|
|
PMN-PT弛豫铁电粉体的溶胶-凝胶法制备及其性质
王歆,庄志强,齐雪君
2002 Vol. 17 (2): 306310
摘要(
2245 )
PDF(319KB)(
1111
)
以无机盐或氧化物Nb2O5、MgO、TiCl4和Pb(AC)2、3H2O为原材料,柠檬酸和EDTA为复合螫合剂,乙二醇为溶剂,分别制备Nb、Mg-Nb、Ti和Pb的有机化合物前驱液,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PMN-PT弛豫铁电陶瓷粉体及其烧结体.讨论了制备工艺和螯合剂等对金属有机化合物溶液的性质、材料物相形成和介电性能的影响.
|
|
Sr0.4Pb0.6TiO3基陶瓷晶界组成对热敏特性的影响
赵景畅,李龙土,桂治轮
2002 Vol. 17 (2): 311315
摘要(
1819 )
PDF(679KB)(
989
)
采用固相烧结工艺制备出了Sr0.4Pb0.6TiO3半导体陶瓷元件,其阻温特性具有独特的NTCR和PTCR复合效应,陶瓷室温电阻率及居里点以下的NTCR效应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适当过量PbO则能降低陶瓷室温电阻率及其NTCR效应.利用XRD、SEM和EDS分别对样品的相结构、形貌及成份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晶界中的Sr,Ti含量相对较高,而Pb含量相对较低,材料的阻温特性明显受其影响.铅挥发造成的阳离子空位是该类半导体陶瓷在居里点下出现NTCR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探讨了Y3+离子掺杂(Sr,Pb)TiO3陶瓷的半导化机理和热敏特性.
|
|
纳米ZnFe2O4气敏材料的结构和敏感特性研究
焦正,陈锋,李民强,刘锦淮,边历峰,钱逸泰
2002 Vol. 17 (2): 316320
摘要(
1874 )
PDF(453KB)(
1133
)
ZnFe2O4是传统的铁氧体材料,近年来又发现具有良好的气敏性能.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纳米尺寸的ZnFe2O4粉末,利用XRD、XPS、SEM等手段研究了结构特性.以ZnFe2O4纳米粉末为原料制备了厚膜气敏元件,测试了元件的气敏性能,并对气敏机理给予了解释.
|
|
TC4钛合金表面交流微弧氧化膜研究
薛文斌,王超,邓志威,林志
2002 Vol. 17 (2): 326331
摘要(
2154 )
PDF(1127KB)(
1077
)
在铝酸盐溶液中,采用交流微弧氧化方法在TC4钛合金表面制备出氧化物陶瓷膜.使用显微力学探针测定了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并探讨了微弧放电对氧化膜和钛合金基体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钛合金表面经微弧氧化处理后,膜/金属界面附近钛合金基体显微组织保持不变,基体上也不存在硬化区.另外,来自溶液氧原子没有扩散进入未氧化的钛合金基体.氧化膜的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从膜表层到膜内部,硬度和弹性模量逐渐增加.靠近钛/膜界面附近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3和230GPa膜不同深度处TiO2金红石和TiAl2O5尖晶石相的相对含量变化决定了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
|
|
纳米Au团簇在氧化钛修饰的介孔分子筛MCM-41中的组装
郑珊,高濂,郭景坤
2002 Vol. 17 (2): 332336
摘要(
1681 )
PDF(277KB)(
805
)
以钛酸丁酯为TiO2前驱体,使TiO2均匀分散于纯硅介孔分子筛MCM-41的介孔孔道内表面,利用TiO2光学性质将AuCl-4还原为Au(0)并组装于氧化钛修饰的MCM-41孔道中.对所合成的Au负载的氧化钛修饰的MCM-41进行了XRD,XPS,N2吸附-脱附曲线,及固体UV-Vis漫反射等多种结构表征.由XPS谱和固体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的plasmon吸收峰证明Au团簇呈现0价的金属状态.
|
|
CVD宏观量半连续制备纳米碳管的研究
孙沿林,张孝彬,宁月生,孔凡志,刘芙
2002 Vol. 17 (2): 337342
摘要(
1810 )
PDF(1342KB)(
889
)
研究了以乙炔为基本原料,用N2做载流气体;以纳米钻颗粒为催化剂在700~800℃常压下纳米碳管的宏观量制备.粗产品中纳米碳管的含量接近50%,而且纳米碳管缺陷很少,直而长,石墨化好.纳米碳管的形核过程是因为碳在催化剂表面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纳米碳管的生长极限在15min左右,然后生长变得缓慢,纳米碳管的一般长度在5~30μm.
|
|
B4C超细粉末的制备及烧结
尹邦跃,王零森,方寅初
2002 Vol. 17 (2): 343347
摘要(
2014 )
PDF(554KB)(
2100
)
采用气流粉碎对B4C粗粉(比表面积0.52m2/g,中位粒径20.4μm)进行了一系列粉碎实验,研究了气流粉碎次数、成形压力和烧结温度对烧结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碎次数达到3次后,可获得<1μm的B4C超细粉末.经过4次气流粉碎的B4C超细粉末的比表面积为2.53m2/g,中位粒径为0.56μm;粉末分别于2200和2250℃压烧结1h,其烧结密度分别达到理论密度的78.6%和82.5%,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28和50μm抗压强度分别为390和555MPa.
|
|
La2O3在MgO-Al2O3-SiO2-TiO2微晶玻璃中的作用
迟玉山,沈菊云,陈学贤,缪之训
2002 Vol. 17 (2): 348352
摘要(
2105 )
PDF(687KB)(
971
)
在MgO-Al2O3-SiO2-TiO2玻璃中添加不同数量的氧化镧,采用差热分析、X射线衍射及电子显微镜等技术研究了氧化镧对玻璃析晶过程与力学性能的影响.氧化镧的加入使玻璃中析出α-堇青石相的温度降低;同时避免了高膨胀方石英相的析出.随着氧化镧加入量的增加,玻璃整体析晶能力下降,微晶玻璃中晶相含量减少,晶粒尺寸增大,微晶玻璃的弹性模量与硬度减小,断裂韧性增加,体现出大尺寸长柱状金红石晶粒的增韧作用.
|
|
在多工位炉上CeO2:Bi12SiO20单晶生长的研究(Ⅰ)──地面生长实验部分
周燕飞,唐连安,朱骏雄
2002 Vol. 17 (2): 353356
摘要(
1770 )
PDF(799KB)(
832
)
Bi12SiO20是一种优质的光折变晶体.但在地面生长掺Ce:BSO晶体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分凝系数远远<1,导致晶体组分不均匀.本文采用在空间生长掺Ce:BSO晶体的多工位炉进行地面晶体生长,测试了CeO2浓度分布和掺Ce:BSO晶体的透过率,以便同空间生长掺Ce:BSO晶体进行比较.
|
|
低温烧结细晶Y-TZP
孙义海,张玉峰,郭景坤
2002 Vol. 17 (2): 357361
摘要(
1751 )
PDF(564KB)(
930
)
通过在Y-TZP中加入适量的硅酸盐玻璃添加剂,使其烧结温度明显降低,并且制备出具有细晶粒、高强度的四方相氧化锆增韧陶瓷材料.分析了添加剂含量及烧结温度与材料致密度、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关系,发现在Y-TZP材料中加入1wt%的添加剂,可以使材料在1400℃下烧结,氧化锆晶粒尺寸约为100~200nm;其抗折强度可达950MPa.
|
|
氯化镁介质中氧化铝表面的相互作用力
孙静,高濂
2002 Vol. 17 (2): 362366
摘要(
1943 )
PDF(700KB)(
795
)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氯化镁介质中氧化铝表面的相互作用力随盐浓度、pH的变化规律.在中性条件下;当MgCl2盐浓度由10-5mol/L增加到10-2mol/L时,长程排斥作用由于双电层压缩,作用范围从一百多纳米减弱到十几纳米,实验测得的双电层厚度的实际值与理论值较好的吻合.保持MgCl2介质浓度不变;pH由3.64变化到9.09;氧化铝表面的相互作用始终表现为排斥力,与测得的Zeta电位值始终为正值相一致.当pH=9.5时,由于镁离子的水合氢氧化物在氧化铝表面的特性吸附,产生了短程非静电徘斥力,首次用原子力显微镜证实了Mg2+特性吸附层的存在,厚度约为5nm。
|
|
室温固相合成In2O3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徐甲强,刘艳丽,牛新书
2002 Vol. 17 (2): 367370
摘要(
1918 )
PDF(614KB)(
1002
)
以无机物InCl3·4H2O和NaOH为原料,在遵守热力学限制的前提下,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直接合成了半导体金属氧化物In2O3的纳米粉体,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产物的物相、形貌进行了表征和观察,并用静态配气法测定了材料的气敏性能.
|
|
电弧离子镀TiN涂层陶瓷刀片的力学性能和界面结构
张勤俭,张建华,李敏,张勤河,秦勇
2002 Vol. 17 (2): 371374
摘要(
1949 )
PDF(530KB)(
938
)
采用电弧离子镀技术在氧化铝基陶瓷刀片表面沉积了TiN涂层.结果表明:TiN涂层陶瓷刀片的抗弯强度和Weibull模数有较大的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二次离子质谱分析表明:涂层表面平整光滑,为立方NaCl结构,并且呈现出明显的(220)择优取向.涂层与基体结合紧密,两者存在着明显的元素扩散.
|
|
大尺寸CVD金刚石厚膜的制备及应用
王兵,冉均国,梅军,李力,季锡林
2002 Vol. 17 (2): 375379
摘要(
1992 )
PDF(582KB)(
915
)
采用电子辅助化学气相沉积法(EACVD)制备了直径120mm、厚度1mm以上的大尺寸金刚石厚膜,这是国内已见报道的最大成膜尺寸.SEM和Raman光谱分析表明它是一种纯晶质的多晶金刚石材料;其硬度接近天然金刚石,远高于聚晶金刚石.将这种材料加工成拉丝模具,现场拉丝结果表明其拉丝效果与天然金刚石和进口优质聚晶相当,优于国产聚晶.用这种金刚石制成的拉丝模具可广泛用于拉制钨、钼、铜和不锈钢丝.
|
|
红外光谱分析在AlN流延浆料分散性能测试中的应用
黄河激,周和平,汪雨荻
2002 Vol. 17 (2): 380384
摘要(
2041 )
PDF(317KB)(
1436
)
采用沉降法测定蓖麻油在AlN流延浆料中的分散效果.结果表明:分散剂添加量为粉体重量的1~1.5%时,对本文所述的AlN粉料而言分散效果最好.应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法,研究蓖麻油在AlN流延浆料中的分散机理.结果表明:蓖麻油分子上的羰基与AlN中的氮原子形成n-π共轭结构,能有效地吸附在AlN陶瓷颗粒表面,使蓖麻油长链分子分散在AlN颗粒周围,产生良好的空间位阻分散.获得了均匀的,流动性好的AlN流延浆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