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弛豫铁电材料在准同型相界附近结构和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
张孝文,陈克丕
2002 Vol. 17 (3): 385391
摘要(
2034 )
PDF(920KB)(
1060
)
铅系钙钛矿结构弛豫铁电材料在准同型相界区域的单晶,因为具有优异的介电、压电性能及潜在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其反常性能的一些特征,以及对其起源在理论及实验观察上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自发极化在外场下进行偏转的理论,以及近年来用同步辐射的X射线衍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原先以为只有菱方相和四方相的准同型相界区域存在着单斜相.
|
|
高密度无机功能材料芯片快速表征技术的发展
郭杏元,刘庆峰,刘茜
2002 Vol. 17 (3): 392398
摘要(
1737 )
PDF(2511KB)(
858
)
集成组合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发现和优比新型功能材料的方法,其发现和优化新型功能材料的效率比传统方法高出数百倍,甚至上千倍或更高,但是要充分发挥其在无机功能材料研究领域的优势,必须解决三个问题,(i)材料芯片的设计;(ii)材料芯片的高速并行合成;(iii)材料芯片的快速表征.其中材料芯片的快速表征技术又是关键之关键,它制约着整个研究工作的开展,如果能高速设计、合成材料芯片却不能快速地来表征它,那么高速合成将失去其快速发现和优化新型功能材料的意义,因此,开发适用于高密度材料芯片性能和结构的快速表征技术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无机功能材料芯片的几种快速表征技术:光致发光性能检测、电光/磁光性能检测、微波性能检测以及结构表证技术等,并简述了它们的工作原理及仪器设备情况.
|
|
含氧化锆的氧化物系统计算相图研究与进展
许涛,王佩玲,李麟,Omer Van Der Biest,Jef Vlengels
2002 Vol. 17 (3): 399406
摘要(
2096 )
PDF(533KB)(
1250
)
氧化锆是一种重要的高性能陶瓷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在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两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简述计算相图发展和原理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对含氧化锆系统计算相图的研究,总结了一些重要体系的研究结果,指出计算相图方法将对该系统材料的组分设计起重大的促进作用.
|
|
中孔材料的研究进展Ⅰ:合成
逄杰斌,丘坤元,Wei Yen
2002 Vol. 17 (3): 407414
摘要(
2876 )
PDF(405KB)(
1095
)
近几年中孔材料的研究非常活跃,本文对中孔材料合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从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和非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合成中孔材料两方面,对有关中孔材料骨架成分的调节、中孔材料形态及孔径的控制、以及提高中孔材料的水热稳定性等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
|
氧化硅对二氧化钛纳米晶相变和晶粒生长的抑制作用
张青红,高濂,孙静
2002 Vol. 17 (3): 415421
摘要(
1933 )
PDF(1220KB)(
1431
)
通过让正硅酸乙酯先水解,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织构均匀的二氧化硅/二氧化钛复合粉体.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仪对复合粉体进行了表征.发现添加少量的二氧化硅有效地抑制了二氧化钛晶粒生长和锐钛矿向金红石的相变.选择性溶解能除去复合粉体中90%以上的氧化硅,得到高比表面积、骨架为锐钛矿相的介孔二氧化钛.复合粉体中二氧化硅主要形成了连通的网络结构,这种网络结构在800℃仍有很好的稳定性.
|
|
纳米二氧化钛粉体晶相控制实验研究
李国华,徐铸德,王大伟
2002 Vol. 17 (3): 422428
摘要(
2147 )
PDF(1270KB)(
1080
)
在水解-沉淀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沉淀剂获得了晶相不同的纳米TiO2粉体;使用混合沉淀剂,通过控制沉淀剂的比例,制备了晶相组成(金红石与锐钛矿比例)不同的纳米TiO2多晶粉体;采用相同的粉体制备工艺,不同的后续处理工艺,探讨了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的相变温度.经分析研究后认为,水解-沉淀法制备的纳米TiO2粉体中的锐钛矿向金红石转变的温度为500~800℃.完全转变的温度在800℃以上;纳米TiO2多晶粉体的晶相组成不仅与沉淀剂的种类、混合沉淀剂中沉淀剂的比例和粉体的煅烧温度有关,而且与粉体的后续处理工艺和粉体表面界面相的稳定性有关.
|
|
纳米TiO2晶粒生长动力学研究
刘河洲,胡文彬,顾明元,吴人洁
2002 Vol. 17 (3): 429436
摘要(
2048 )
PDF(1143KB)(
1669
)
研究了纳米TiO2粒子热处理过程的晶粒生长,结果表明:低于823K锐钛矿晶粒的长大速率较小,823K后锐钛矿晶粒的长大速率显著增加.锐钛矿晶粒的生长动力学符合五次方方程,表观生长活化能由于纳米尺寸和相变效应的影响在高温区和低温区表现不同,高于823K时为(201.55±5.62)kJ/mol,低于823K时为(38.67±6.37)kJ/mol;金红石晶粒的生长符合二次方方程,表观生长活化能为(108.72±5.06)kJ/mol.
|
|
原位氮化法制备纳米TiN-Al2O3复合粉体
李景国,高濂,郭景坤
2002 Vol. 17 (3): 437442
摘要(
1775 )
PDF(1696KB)(
1020
)
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的纳米TiO2-Al2O3复合粉体为原料,采用原位选择性氮化的方法制备了纳米TiN-Al2O3复合粉体.应用化学热力学原理分析、计算了氮化反应的条件和机理,研究了氮化条件对氮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化反应在700℃时开始进行,在900℃保温5h,氮化反应进行完全,TEM照片显示纳米TiN 颗粒均匀分布于Al2O3基体中,粒径为50~70um.
|
|
液相共沉淀法制备钆镓石榴石(Gd3Ga5O12,GGG)多晶原料
赵广军,李涛,何晓明,徐军,肖筱华,赵鹤明
2002 Vol. 17 (3): 443447
摘要(
2329 )
PDF(325KB)(
970
)
采用液相共沉淀的方法制备了钆镓石榴石(GGG)的多晶原料,给出了液相合成GGG多晶料的工艺步骤及其条件.就组分Gd2O3和Ga2O3的配比,滴定氧化物溶解的混合溶液使其沉淀的pH值,共沉淀后烧结温度以及烧结时间等影响GGG多晶料合成的重要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和固相合成GGG多晶料的条件比较可知,液相合成GGG多晶原料的工艺具有合成的GGG多晶料均匀充分、合成温度低与烧结时间短等优点.
|
|
Y3+:PbWO4晶体低剂量辐照行为研究
张昕,廖晶莹,袁辉,沈炳孚,邵培发,李长泉,殷之文
2002 Vol. 17 (3): 448454
摘要(
1854 )
PDF(426KB)(
881
)
三价稀土离子(La3+、Lu3+和Y3+等)掺杂显著地提高了钨酸铅晶体的辐照硬度,但是部分Y3+掺杂钨酸铅晶体表现出特殊的低剂量辐照行为,即光产额辐照后升高,并且辐照硬度对退火温度较敏感 本研究挑选了存在这一现象的Y3+:PbWO4晶体,测试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对晶体透过率、光产额和辐照硬度的关系,发现:辐照后光产额升高的现象同时存在于晶体的晶种端,而不是只集中在晶体顶端,并且和辐照前后晶体在400~500um波段附近的透过率变化有关;生长态Y3+:PWO晶体中导致430um吸收带的色心的稳定性很低,低剂量辐照对该色心有“漂白”作用,辐照剂量率加大则晶体表现出光产额的降低;分段晶体的系列退火实验解释了辐照硬度对退火温度较为敏感这一现象,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
|
PbF2晶体失透问题的研究
李泽逵,任国浩,沈定中,陈晓峰,殷之文
2002 Vol. 17 (3): 455459
摘要(
1711 )
PDF(237KB)(
891
)
对PbF2晶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失透以及晶体在加工和储运过程中发生的失透现象进行了研究,认为晶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失透是由于晶体生长时氧进入PbF2晶格中由八个氟原子所构成的六面体的中心位置,而晶体在加工和储运过程中的失透则是由于接触了水造成晶体表面部分PbF2由立方相转变为斜方相小晶粒所致.
|
|
一种测定晶体取向及其分布的简便XRD方法
郭振琪,王宁,付涛,傅恒志
2002 Vol. 17 (3): 460464
摘要(
3603 )
PDF(1577KB)(
1475
)
提出了旋转定向测试法,其原理是使试样在粉末X射线衍射仪上进行θ扫描的同时绕其端面法线自转,增加了晶面法线通过衍射平面的机会.通过这种方法可直观地区分取向多晶、准单晶或者单晶体,评定研制过程中准单晶和择优取向材料的晶体品质;确定单晶、准单晶及择优取向等材料的晶面相对宏观端面的晶向偏离角和取向分散度;还可对单晶体材料进行三维晶面定向.旋转定向法测试晶体取向具有快速简便、一机多用、精度高等优点,在电子、光学、磁性、机械等材料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
|
Na2O-TeO2系统中的一个新晶相
朱冬梅,周万城,Ray C. S.,Day D. E.
2002 Vol. 17 (3): 465469
摘要(
1982 )
PDF(805KB)(
791
)
在Na2O-ReO2系统中发现了一个未知的新晶相,探索了该晶相的确切成分和形成条件,并根据实验结果,对现有的相图作了相应的修改.该晶相的具体成分为Na2O·8TeO2.此晶相在330℃下能稳定存在,当温度达到或高于340℃时则分解成Na3O·4TeO2和TeO2两个晶相.
|
|
TiO2对CaO-MgO-P2O5-SiO2系玻璃晶化影响的研究
俞冰,梁开明,顾守仁
2002 Vol. 17 (3): 470474
摘要(
1837 )
PDF(313KB)(
921
)
CaO-MgO-P2O5-SiO2系微晶玻璃是一种新型医学生物材料,该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本文采用差热分析(DTA)方法对以TiO2作为晶核剂的该系生物微晶玻璃的析晶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测定。所得数据经计算机拟合后,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引入TiO2(≤8.7wt%)能降低该系玻璃的析晶活化能E,有促进玻璃析晶的作用;当TiO2含量达到8.7wt%时,E达到最小值;当TiO2含量>8.7wt%时,E值反而回升.晶化指数n与该玻璃体系中加入TiO2的变化规律与E值随TiO2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
|
MgO-Al2O3-SiO2-TiO2-Y2O3玻璃的弹性模量
迟玉山,沈菊云,陈学贤,缪之训
2002 Vol. 17 (3): 475479
摘要(
1946 )
PDF(206KB)(
1423
)
根据硬盘基板用材料的要求,制备了MgO-Al2O3-SiO2-TiO2-Y2O3 高弹性模量玻璃(120GPa)玻璃的弹性模量随组成的变化服从Makishima-Mackenzie理论,MgO、Al2O3、TiO2、Y2O3等具有较高单位体积离解能的氧化物有利于提高玻璃的弹性模量.但玻璃弹性模量的理论计算值低于测试值.这是因为Makishima-Mackenzie理论没有考虑玻璃内阳离子的具体配位状态,对MgO、Y2O3堆积密度因子的推导存在误差.因此利用Makishima-Mackenzie理论发展高弹性模量玻璃时应对MgO、Y2O3等氧化物的计算进行修正.
|
|
水溶性高分子PVP对陶瓷凝胶注模成型坯体表面起皮的抑制作用与机理
马景陶,谢志鹏,苗赫濯,黄勇,程一兵
2002 Vol. 17 (3): 480488
摘要(
2471 )
PDF(1791KB)(
1125
)
在凝胶注模成型的丙烯酰胺单体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有效地克服在空气气氛下单体聚合形成凝胶网络的氧阻聚问题,从而消除了坯体表面起皮现象,达到精确控制坯体尺寸的目的.本文研究了加入PVP对Al2O3粉料的分散性、陶瓷浆料的静/动态流变特性、生坯的强度以及显微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初步分析了PVP消除陶瓷坯体表面起皮现象的作用机制,即利用PVP增稠作用和PVP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在表面处起到粘结粉体的作用.
|
|
热处理对掺锑二氧化锡纳米导电粉粒度和性能的影响
李青山,张金朝,宋鹂
2002 Vol. 17 (3): 489496
摘要(
1883 )
PDF(1077KB)(
1336
)
SnO2超细粉用作透明导电膜和导电涂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SnCl4·5H2O和SbCl3为原料,在掺杂浓度Sb2O3∶SnO2=9∶100(重量比)的条件下,采用共沉淀法制得了纳米级的SnO2超细粉.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失重分析(DSC-TG)、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UV)等观测手段对微粉末进行了表征,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热处理工艺(温度、时间)对粉末颗粒度和电阻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掺锑SnO2导电粉的显色特性.
|
|
一种低烧、低介、高频多层片式电感用的介质材料
罗凌虹,周和平,彭榕,乔梁
2002 Vol. 17 (3): 497503
摘要(
1868 )
PDF(1126KB)(
940
)
利用复合结构原理,研制出“硼硅玻璃+α-石英+硅酸锌”系低烧低介陶瓷材料,利用XRD、HP4194频谱仪、SEM分析了该材料的晶相组成、介电性能及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高频下,该材料具有很低的介电常数(K=4~5,1MHz)和很低的介电损耗(tanδ<0.001,1MHz);同时能在低于900℃温度下烧结.该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适用于高频(1GHz以上)多层片式电感(MLCIs)元件用的介质材料.同时得出:在该组成中,硼硅玻璃重烧结的过程中有方石英析出;少量硅酸锌由于锌离子进入玻璃中而转变为亚硅酸锌;硅酸锌在该组成中有助烧结的作用,该材料介电性能随频率的变化与德拜方程的描述基本吻合.
|
|
Fe,Ni掺杂(Zr,Sn)TiO4陶瓷的结构和介电性能
陈力颖,吴顺华,董向红
2002 Vol. 17 (3): 504508
摘要(
1874 )
PDF(867KB)(
862
)
用电子陶瓷工艺制备主晶相为(Zr,Sn)TiO4的介电陶瓷,(Zr;Sn)TiO4的结构属正交晶系,空间群Pbcn.研究用Fe,Ni掺杂对(Zr,Sn)TiO4陶瓷的介电性能的影响:铁掺杂降低了瓷料的烧结温度,同时减小了系统的Q值(Q=1/tgδ);但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Ni掺杂量的增大,Q值的下降被抑制,这可能是因为Ni离子阻碍了Fe离子扩散进入晶粒,使得Fe离子富集在晶界上,形成Fe-Ni尖晶石结构,减少了Fe对Q值的影响.
|
|
Al2O3添加剂对合成MgTiO3陶瓷相组成及介电性能的影响
王康宋,罗澜,陈玮,张干城
2002 Vol. 17 (3): 509514
摘要(
1858 )
PDF(390KB)(
817
)
研究了添加剂Al2O3对MgO和TiO2合成MgTiO3陶瓷烧结性、物相组成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XRD分析结果表明:没有添加Al2O3时,合成的MgTiO3陶瓷中只含有MgTiO3和MgTi2O5相;加入Al2O3后MgTiO3陶瓷中除了MgTiO3和MgTi2O5相外,还出现了MgAl2O4相,这是由于Al2O3和 MgO发生固相反应.MgAl2O4的出现虽然阻碍材料的致密化并导致密度下降,但是可以降低反应烧结合成MgTiO3陶瓷的相对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
|
|
部分化学法制备PbNb(Zr,Sn,Ti)O3反铁电陶瓷及其电致应变性能研究
陈铭,姚熹,张良莹
2002 Vol. 17 (3): 515520
摘要(
1836 )
PDF(1018KB)(
883
)
设计了部分化学法制备PbNb(Zr,Sn;Ti)O3反铁电陶瓷粉体.前驱体在600℃/2h的预烧条件下形成钙钛矿晶相结构,经行星球磨后获得亚微米级粒度分布的粉体.采用流延法成型,在1100℃/th的烧结条件下获得了相对密度>97%,晶粒大小约为4μm的样品.在组成为Pb0.99Nb0.22[(Zr0.6Sn0.4)1-yTiy]0.98O3的系列样品中,随Ti含量增加,样品出现从反铁电态向铁电态转变的趋势.在y=0.06的配方中,在6kV/mm场强下测得了0.33%的纵向应变.
|
|
描述铁电介质慢极化过程的等效电路
陈敏,李智强,沈文彬,李景德
2002 Vol. 17 (3): 521525
摘要(
1775 )
PDF(311KB)(
941
)
给出快效应和慢效应的等效电路,并对TGS单晶的脉冲极化反转实验结果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很好.该等效电路方法也可用于分析铁电发射的基本物理过程.
|
|
YFe1-yCoyO3半导体气敏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葛秀涛,冯剑,侯长平,李永红,倪受春,刘杏芹
2002 Vol. 17 (3): 526530
摘要(
2241 )
PDF(188KB)(
987
)
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YFe1-yCoyO3 (0.0≤y≤0.50)固溶纳米晶微粉,并对其制备条件、物相组成、微结构、电导和气敏效应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钴B位掺杂铁酸钇材料呈典型的P型半导体导电行为,同温下固溶体电导不仅大于纯相YFeO3的电导而且随湿度增加其电阻迅速下降;243℃下YFe0.9Co0.1O3传感器元件对乙醇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有望开发为一类新型C2H5OH信息敏感材料.
|
|
稀土元素对玻璃纤维增强PTFE复合材料拉伸性能的影响
薛玉君,程先华,谢超英
2002 Vol. 17 (3): 531538
摘要(
2109 )
PDF(1927KB)(
1071
)
三种表面改性剂,即硅烷偶联剂SG-Si900(SG)、含 SG-Si900的稀土溶液(SGS/RES)和稀土溶液(RES)用于玻璃纤维表面处理.研究了不同表面处理条件下玻璃纤维增强聚四氟乙烯(GF/PTFE)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并应用SEM对断口形貌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稀土元素的作用,稀土溶液RES比SGS/RES和SGS能够更好地提高玻璃纤维与PTFE之间的界面结合力;经RES处理的GF/PTPE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力主要受稀土元素含量的影响,当稀土元素含量为0.2~0.4Wt%时,GF/PTFE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大大提高,并且在稀土元素含量为0.3wt%时其性能最佳.
|
|
CuCl14Pc/Y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
杨槐馨,李瑞丰,杜君,范彬彬,谢克昌
2002 Vol. 17 (3): 539544
摘要(
1827 )
PDF(1014KB)(
989
)
用沸石合成法制备了CuCl14Pc/Y分子筛纳米复合材料(简称为CuCl14Pc/nano-Y),考察了合成条件对纳米复合材料的粒度影响.用XRD、ICP、TG-DTA、TEM、FTIR、UV-vis及催化反应等对其性能作了表征.结果表明:铜酞菁(CuCl14Pc)经过水热晶化后,部分被分装在纳米Y型分子筛的空腔中,其催化氧化性能较普通CuCl14Pc/Y分子筛复合材料有很大提高.
|
|
REBaCuO超导体电子结构及其与超导电性的关系
陈宁,张宝东,青佳,马丽,李福燊
2002 Vol. 17 (3): 545551
摘要(
1710 )
PDF(313KB)(
916
)
利用量子化学的SCF-Xα-SW方法计算了REBaCuO (RE=Y,La、Nd.Sm,Eu,Gd;Dy,Er和 Tm)等氧化物超导体体系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氧化物超导体中存在一种特殊内层轨道耦合作用,它是由RE的SP电子轨道与O的2s电子轨道的空间交叠引起的,内层轨道耦合的大小由两个饱和轨道的空间交叠程度,以及两个轨道能级的接近程度决定.此外,与实验结果对比可以看出,超导临界温度与两个饱和轨道的交叠程度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超导临界电流密度与参与耦合的电子数量随RE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类似,因此,内层轨道耦合对高温超导电性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
|
致密磷酸钙陶瓷在动态SBF中类骨磷灰石层形成研究
段友容,王朝元,陈继镛,张兴栋
2002 Vol. 17 (3): 552558
摘要(
1945 )
PDF(1234KB)(
1006
)
磷酸钙陶瓷植入体内后其表面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是诱导成骨的先决条件.本实验在模拟体液(simulated body fluid,SBF)以人体骨骼肌组织内体液的正常生理流率(2mL/100mL·min)和偏离正常生理流率流动的动态条件下,研究在动态SBF中影响致密磷酸钙陶瓷表面类骨磷灰石层形成的因素.结果表明:在生理流率条件下,材料的粗糙表面有利于类骨磷灰石的形成,加大SBF中Ca2+、HPO42-离子浓度,类骨磷灰石层的形成速度加快.比起通常使用的静态浸泡试验,SBF以生理流率流动的动态试验能够更好地模拟类骨磷灰石生长的体内环境.动态SBF对了解类骨磷灰石形成,进而了解磷酸钙陶瓷在体内诱导成骨机理是十分有用的.
|
|
PAA与PBTCA对CaCO3显微结构的影响
杨庆峰,顾安忠,刘阳桥,曾华荣,丁洁,沈自求
2002 Vol. 17 (3): 559565
摘要(
2004 )
PDF(2563KB)(
1009
)
利用扫描电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分散剂PAA与PBTCA对CaCO 3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PAA相比,PBTCA对CaCO3的沉积形貌具有更大的影响.SEM表明,在两种分散剂的存在下,沉积物的形貌皆发生了变化,随着阻滞影响增大,沉积物晶型畸变程度随之严重,沉积物形貌的分维值也随之增大.XRD分析表明,随着阻滞影响增大,CaCO3晶相中球霰石的含量增大.在分散剂存在下,热力学上属亚稳态的文石和球霰石从动力学上被稳定住了.AFM研究表明,随着阻滞影响增大,CaCO3晶体表面上台阶间距变大.同时,发现了CaCO3晶体表面台阶的聚并现象并进行了讨论.
|
|
Sol-Gel法制备新型多晶钇-铝石榴石纤维
路清梅,董文生,王浩静,王心葵
2002 Vol. 17 (3): 566570
摘要(
1781 )
PDF(1360KB)(
1006
)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硝酸钇、铝片和水为原料,在酸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水解、缩聚反应制备出一种钇氧铝溶胶,向该溶胶中加入适当的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经浓缩、纺丝及900℃高温后处理可得到直径均匀的新型多晶钇-铝石榴石纤维.
|
|
液相电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的相关物理化学问题
酒金婷,付强,汪浩,朱鹤孙
2002 Vol. 17 (3): 571578
摘要(
2043 )
PDF(544KB)(
1036
)
利用液相电沉积技术制备了含氢类金刚石薄膜(DLC);讨论了应用电位和沉积碳源对沉积过程和薄膜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高介电常数、低粘度、分子中甲基基团直接与极性基团键合的有机液体是合适的沉积碳源;通过增加沉积电位将有利于薄膜中sp3碳的生长;最后,作者提出了液相沉积类金刚石薄膜的反应机理-极化-反应机制,在电场的作用下,有机分子被极化并在电极表面反应生成DLC薄膜和其他产物.
|
|
机械球磨下石墨结构的畸变
陈小华,成奋强,王健雄,谢中,彭景翠,吴国涛
2002 Vol. 17 (3): 579584
摘要(
1932 )
PDF(1972KB)(
1222
)
对石墨进行机械球磨处理,并用X射线、拉曼散射和高分辩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进行了研究.经过150h球磨后,石墨原有的晶体结构被破坏.引入多种缺陷的同时,石墨层发生了剥离和卷曲,形成了多边形粒子和纳米弓形等具有高度弯曲石墨面的纳米结构.经过250h球磨后,石墨层状结构完全断裂和破坏;形成了由纳米级的基本结构单元(BSU)组成的多孔碳.经过3000℃热处理后,这种多孔碳并不能恢复成石墨组织结构.
|
|
不同添加剂对石墨材料高温粘结性能的影响
王继刚,郭全贵,刘朗,宋进仁
2002 Vol. 17 (3): 585589
摘要(
2088 )
PDF(1426KB)(
1247
)
在以酚醛树脂(PF)和碳化硼(B4C)为原料的高温粘结剂基础上,Al2O3,Si和白炭黑(超细SiO2)作为第二种添加剂分别加入到粘结剂中以制备新型高温粘结剂,并对石墨材料进行粘结.用新型高温粘结剂粘结的石墨部件分别在200、800、1500℃下热处理,并在室温条件下测试其剪切强度.结果表明,复合添加剂对石墨粘结部件的粘结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其中,酚醛树脂+B4C+白炭黑粘结剂具有较为理想的粘结性能,白炭黑的添加对提高石墨材料的高温粘结性能具有明显的作用.
|
|
湿化学法制备表面包覆BaTiO3纳米复合微粒及其结构表征
邹玲,乌学东,王大璞,吴旦,杨生荣
2002 Vol. 17 (3): 590594
摘要(
2160 )
PDF(752KB)(
1001
)
通过湿化学法合成了表面包覆硬脂酸的钛酸钡纳米复合微粒.通过FT-IR和XPS可以确认有机修饰层的极性基团通过化学键与无机内核结合;虽然BaTiO3结晶形态为无定型,但通过Raman和XRD依然可以确定四方相结构,TEM结果显示纳米微粒的尺寸在10~20um左右.由于有机修饰层的存在影响了BaTiO3的成核机理和晶体生长过程中的择优取向.提出了硬脂酸表面有机修饰BaTiO3纳米微粒的形成机理,并给出其结构模型.
|
|
Si/C/N纳米粉体的吸波特性研究
焦桓,罗发,周万城
2002 Vol. 17 (3): 595599
摘要(
2081 )
PDF(821KB)(
926
)
采用XRD研究了氮原子百分含量为11.61%的Si/C/N纳米粉体的相组成,并测定了粉体介电常数根据介电常数,分别优化设计了单层和双层的吸波徐层,设计的吸波涂层对8~18GHz范围的电磁波有较好的吸收作用.设计厚度为2.7mm的单层吸波涂层,在8~15GHz范围内反射率<-5dB设计厚度为2.8mm的双层吸波涂层,在8~18GHz频率范围内电磁波的反射率均<-5dB,反射率<-8dB的频带为6GHz.针对纳米粉体的吸波特性,提出了Si/C/N纳米粉体的吸波机理.
|
|
水热合成羟基磷灰石纳米粉体的研究
徐光亮,聂轶霞,赖振宇
2002 Vol. 17 (3): 600604
摘要(
1904 )
PDF(1812KB)(
1152
)
采用CaCO3和CaHPO4·2H2O的混合物为前驱物,通过水热合成得到晶粒完整、分散性好、端面粒度在100nm以下的HA粉体,并借助XRD和SEM分析讨论了前驱物配比、水热温度、反应时间与物相组成、粒度变化和晶体形貌的关系.
|
|
硫代钨酸盐晶体的低温溶剂热合成及表征
董言治,贾翠英,安永林,于永鲜,王德和
2002 Vol. 17 (3): 605608
摘要(
2081 )
PDF(753KB)(
1067
)
应用低温溶剂热方法合成了(NH4)2WS4和K2WS4晶体,并用XRD、SEM和E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对环境无污染;得到的晶体晶貌良好,晶相纯.
|
|
NaOH-KOH熔盐中合成BaTiO3反应过程电导率的变化
白玉霞,王淑兰,厉英
2002 Vol. 17 (3): 609612
摘要(
2182 )
PDF(146KB)(
954
)
用交流阻抗谱法测量了350℃时共晶成分的NaOH-KOH熔盐中加入TiO2和BaCO3时体系电导率的变化,准确给出了350℃共晶成分NaOH-KOH熔盐的电导率为1.053Ω-1·cm-1,确认了在NaOH-KOH熔盐中TiO2与BaCO3反应,生成BaTiO3时熔盐不参与反应.实验数据表明350℃TiO2与BaCO3在共晶成分的NaOH-KOH熔盐中的溶解过程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平衡.
|
|
低温一次烧结高介电常数晶界层电容器材料
沈辉,潘晓明,宋元伟,奚益明,王评初
2002 Vol. 17 (3): 613616
摘要(
1952 )
PDF(740KB)(
1118
)
报道了一种在较低温度一次烧结制备的具有高介电常数、较低损耗和良好显微结构的晶界层电容器材料(简称GBBLC).材料的有效介电常数高达37×104,损耗可控制在4%,晶粒5μm左右,ΔC/C<±3%(20~150℃),频率色散较小,且制备工艺简单.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3O8的低温合成研究
刘建睿,王猛,尹大川,黄卫东
2002 Vol. 17 (3): 617620
摘要(
1775 )
PDF(215KB)(
1087
)
以LiNO3和NH4VO3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层状锂钒氧化物LiV3O8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通过TG-DTG、XRD等考察了合成条件对产物首次放电比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450℃左右热分解20h可得到单一相产物LiV3O8,其层状结构较为完整,电化学性能好,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350mAh·g-1,作为高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较为理想.
|
|
微波烧结和常压烧结对Al2O3-ZrO2陶瓷磨损行为的影响
张锐,高濂,江琳沁,郭景坤
2002 Vol. 17 (3): 621626
摘要(
1901 )
PDF(1335KB)(
1205
)
采用多模微波烧结系统和常压烧结,对Al2O3-ZrO2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磨损机理.与常压烧结相比,微波烧结可以提高ZTA陶瓷的密度、强度和韧性,使其结构均匀,耐磨性提高.常压烧结样品的磨损主要是晶粒铲平、磨屑填充体内气孔形成光滑的磨损界面;而微波烧结ZTA陶瓷主要是界面晶粒剥离脱落磨损.载荷的增加使磨损量增大.
|
|
反应氯气气氛下卤化银光纤原料的超提纯
高建平,卞蓓亚,项海波,杭文根,武忠仁
2002 Vol. 17 (3): 627631
摘要(
2147 )
PDF(306KB)(
980
)
采用反应氯气气氛下水平区域熔融生长单晶的方法对卤化银原料进行超提纯,反应氯气气氛是由裂解低沸点碳氯化合物得到;化合物的通式为CHnCl4-n(n=0,1,2).提纯的温度为450~500℃,温区移动速度为0.2~0.8mm/min;载流气体Ar的流量为80~160mL/min.提纯后的卤化银原料红外吸收光谱显示,在4000~800cm-1(2.5~12.5μm)区域内的吸收随波长的增加而降低,中红外4000~600cm-1(2.5~16μm)区域是卤化银材料最佳的传输波段.用此原料制成的光纤可传输3.3~16μm中红外光谱;传输10.6μmCO2激光的损耗为0.3~0.5dB/m.
|
|
射频反应溅射氧化铌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研究
黄银松,章俞之,胡行方
2002 Vol. 17 (3): 632636
摘要(
1969 )
PDF(203KB)(
887
)
采用射频反应溅射法成功地制备了非晶态氧化铌薄膜,研究了它们的电致变色性能.这些薄膜在漂白态透明无色,而着色态则为灰褐色.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该薄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很好的锂离子注入/抽出性能.550nm处的着色效率为16.68cm2/C,在可见光区透过率调制幅度为20%~30%.结合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可以认为氧化铌薄膜的电致变色现象是由于锂离子和电子的共同注入与抽出,导致薄膜中的铌离子发生NbV和NbIV间的可逆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
|
|
激光致溅射沉积Ge2Sb2Te5薄膜的结晶行为研究
刘波,阮昊,干福熹
2002 Vol. 17 (3): 637640
摘要(
2039 )
PDF(271KB)(
900
)
利用XRD研究了激光致溅射沉积Ge2Sb2Te5薄膜的结晶行为;研究发现,与热致相变不同的是,激光致相变只发生从非晶态到FCC晶态结构的转变,从FCC到HCP的结构转变不再发生,这有利于提高相变光盘的信噪比.Ge2Sb2Te5薄膜的结晶程度受初始化功率和转速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