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氮玻璃连接氮化硅陶瓷的研究进展
解荣军,黄莉萍,符锡仁
1998 Vol. 13 (1): 16
摘要(
1933 )
PDF(495KB)(
793
)
陶瓷连接技术是结构陶瓷实用化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氧氮玻璃与氯化硅陶瓷间良好的化学相容性,保证了连接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本文对氧氮玻璃的性能、连接机理以及结合强度的影响因素作了简要的综述.
|
|
Sol-Gel法合成BAS玻璃陶瓷
张波,张立同,周万城
1998 Vol. 13 (1): 712
摘要(
2135 )
PDF(352KB)(
902
)
提出了一种新的Sol-Gel工艺设计思想和Sol-Gel工艺,合成了BAS凝胶和凝胶玻璃,用XRD、DTA和拉曼光谱分析了凝胶的析晶过程及玻璃网络结构.该工艺成本低、操作简便,所合成的凝胶是具有(Si、Al)-O分子网络的非晶体,非晶体的成核温度约938℃;晶体生长温度约1164℃.
|
|
金红石(TiO2)单晶体生长及制备条件的研究
卢铁城,林理彬,邹萍
1998 Vol. 13 (1): 1317
摘要(
1708 )
PDF(272KB)(
973
)
以TiO2超微粉为原料,采用焰溶法制备了金红石单晶体,并在不同的退火温度下,对晶体进行了氧化退火研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谱仪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晶体的光吸收性质进行了测试,此外,本文对微粉性状、生长气氛等对晶体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
|
放电等离子超快速烧结氧化物陶瓷
高濂,洪金生,宫本大树,DIAZDELATORRESebastian
1998 Vol. 13 (1): 1822
摘要(
1884 )
PDF(259KB)(
897
)
本文介绍一种氧化物陶瓷超快速烧结的新方法.用放电等离子烧结的方法对Al2O3、Y-TZP、YAG、Al2O3-ZrO22和莫来石等各种氧化物粉体进行了超快速烧结,采用2~3min升温到1200℃以上,不保温或保温2min,然后迅即在3min之内冷却至600℃以下的烧结温度,得到了直径为20mm的晶粒细、致密度高、力学性能好的烧结样品.对用化学共沉淀法自制的20mol%Al2O3-ZrO2(3Y)纳米粉体分别在1170~1500℃之间的7个不同温度下进行放电等离子烧结,升温速率为200℃/min,保温2min后;迅即在3min之内强制冷却至600℃以下.1350℃以上烧结得到的样品密度已接近理论密度,1250℃以上烧结得到的样品的断裂韧性K1c都大于6MPa·m1/2放电等离子超快速反应烧结所得到的ZrO2-莫来石复相陶瓷致密度高、力学性能好,ZrO2晶粒在莫来石基体中分布均匀,XRD结果表明,在1530℃烧结的样品中,已找不到ZrsiO4痕迹,说明在如此快速的烧结条件下;反应烧结已经可以完成.
|
|
陶瓷材料的强化与增韧新途径的探索
郭景坤
1998 Vol. 13 (1): 2326
摘要(
2115 )
PDF(165KB)(
1578
)
文设想利用晶界应力设计,人为地造成在陶瓷材料中的物理上的失配,以使在材料的界相间造成适当的应力状态,从而对外加能量起到吸收,消耗或转移的作用,以达到对陶瓷材料强化与增韧的目的.几个系统的初步实验结果表明,这一设想是合理和可行的,且为低成本制造陶瓷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
|
|
水热法制备氧化锌粉体
李汶军,施尔畏,王步国,夏长泰,仲维卓
1998 Vol. 13 (1): 2732
摘要(
2182 )
PDF(338KB)(
3188
)
本文报道了前驱物分置水热法制备ZllO树体的实验结果对前驱物种类、民应温度与产物物相、晶粒形貌和晶粒颗粒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前驱物分置条件下晶粒形成过程进行了讨论;并对前驱物分置水热法和普通水热法粉体制备作了比较.
|
|
稀土氧化物对β-SiAlON陶瓷的致密化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陈红光,孙维莹
1998 Vol. 13 (1): 3337
摘要(
1854 )
PDF(380KB)(
735
)
在Dy-β-SiAlON组份中,分别以Sm3+和Y3+部分取代Dy3+,观察混合稀土添加剂对致密化行为、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Sm3+取代Dy3+有助于材料的致密化和力学性能的提高,而以Y3+取代Dy3+则没有明显的效果.研究中还发现,稀土元素Sm3+的加入,有助于抑制β’晶粒生长.
|
|
莫来石陶瓷的室温应力腐蚀开裂行为
杜春生,龚江宏,杨正方,袁启明
1998 Vol. 13 (1): 3842
摘要(
1833 )
PDF(564KB)(
867
)
分别在空气、蒸馏水和碱性溶液中测定了莫来石陶瓷材料在不同外加应力水平下的室温断裂寿命,探讨了应力腐蚀裂纹缓慢扩展机理.研究表明,在高载荷下,吸附效应为裂纹扩展的主导机理,而在低载荷下,裂纹尖端钝化效应为主导机理.此外,在蒸馏水和碱性溶液两种介质中裂纹扩展指数N值有所不同,反映了介质对水合层的不同溶解能力.
|
|
用柠檬酸盐-凝胶法低温合成单相Ba(Mg1/3Ta2/3)O3
卞建江,赵梅瑜,殷之文
1998 Vol. 13 (1): 4347
摘要(
1744 )
PDF(413KB)(
994
)
本文利用XTD、DTA、TGA、SEM、TEAI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用柠檬酸盐-凝胶法低温(600℃)合成单相Ba(Mg1/3Ta2/3)O3的方法,结果发现,与传统的固相反应合成BMT的方法相比,柠檬酸盐溶胶-凝胶法能在600℃的温度下合成单相BAT,合成的粉体具有10~20nm的单颗粒尺寸.
|
|
Ca固溶对SrTiO3结构的影响
缪卫国,吴音,周和平
1998 Vol. 13 (1): 4852
摘要(
1781 )
PDF(301KB)(
815
)
(CaxSr1-x)TiO3的晶胞体积随Ca固溶量的增大而减少.XPS研究表明,虽然这种体积减少有使原子间结合能增大的趋势,但由于TiO6八面体的倾斜旋转,造成原子间键长加长,反而使得结合能有所降低.Ca的固溶会变化,导致晶界处化学环境的变化,使晶界吸附氧含量明显增大.(CaxSr1-x)TiO3优良的压敏特性归因于晶胞体积的收缩及化学势的变化.
|
|
纳米Ln2O3:Eu(Ln=Gd,Y)荧光粉的燃烧法合成及其光致发光性质
谢平波,张慰萍,尹民,陶冶,夏上达
1998 Vol. 13 (1): 5358
摘要(
1832 )
PDF(436KB)(
997
)
本文报道了用燃烧法制备的纳米(5~100nm)Gd2O3:Eu和Y2O3:Eu荧光粉,对它们的晶体结构和光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Gd2O3:Eu和Y2O3:Eu的光致发光性质与常规的Gd2O3:Eu和Y2O3:Eu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别,纳米Gd2O3:Eu和Y2O3:Eu表现出很强的介观效应.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
Ca-(Na,Ce)-Bi-Ti系列高温压电陶瓷材料及其压电性能的研究
黄宣威,李承恩
1998 Vol. 13 (1): 5964
摘要(
2019 )
PDF(317KB)(
1003
)
本文开展了对CaBi4Ti4O15基料的置换和掺杂的研究,获得一个较好的Ca-(Na,Ce)-Bi-Ti材料系列,并在该材料系列的基础上再进行一元和多元掺杂,使它的d33值较CaBi4Ti4O15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其电阻率、电容和损耗的温度系数也均优于CaBi4Ti4O15,是一种较有开发潜力的高温压电陶瓷材料.
|
|
金属Sn氧化薄膜的真空退火与原位XPS测量
严辉,马黎君,陈光华,黄世平,文华杰,郭伟民
1998 Vol. 13 (1): 6570
摘要(
2436 )
PDF(390KB)(
927
)
本文研究了在真空退火过程中金属Sn氧化薄膜表面L元素Sn和O的化学性质.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表面分析方法,发现在金属Sn氧化薄膜的表面上存在大量的吸附氧粒子(O-和O-2)提高真空退火温度,吸附氧粒子的数量增加;同时吸附氧粒子的负电性变弱.当退火温度低于350℃时,吸附氧粒子数量的增加是起因于SnO2→Sn2O3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观察到Sn2O3是相对稳定的金属Sn氧化物,继续提高退火温度,达到400℃时,Sn在金属Sn中的相对含量急剧增大,Sn在金属Sn中相对含量增加的原因与金属Sn的价态Sn3+→Sn0的转变相关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伴随着O的释放和薄膜表面氧粒子的进一步堆积.与温度低于350℃时的退火条件相比,XPS的测量也发现,在400℃的退火温度下;SnO2相对于Sn2O3反而成为比较稳定的金属Sn氧化物.还讨论了金属Sn氧化薄膜表面上吸附氧粒子的吸附状态以及吸附状态与退火温度的关系.
|
|
氧化锆基羟基磷灰石梯度涂层材料的研究
常程康,丁传贤
1998 Vol. 13 (1): 7177
摘要(
1774 )
PDF(365KB)(
777
)
本文采用涂覆-烧结法制备了一种以氧化锆为基体的生物玻璃-羟基磷灰石梯度涂层材料,并对其热学、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发现,在生物玻璃-羟基磷灰石梯度设计时,羟基磷灰石含量对复合体材料的热膨胀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原因是,随着羟基磷灰石含量的变化,复合体材料的结构发生改变,从玻璃相为主晶相向羟基磷灰石为主晶相转变.文中对梯度涂层各层中的热应力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与涂层-基体的结合强度相吻合.
|
|
TiO2/SiO2薄膜中的相界扩散及晶化行为研究
翟继卫,张良莹,姚熹
1998 Vol. 13 (1): 7882
摘要(
1994 )
PDF(389KB)(
874
)
本文研究了溶胶一凝胶法制备TiO2/SiO2复合薄膜的晶化行为以及复合薄膜与过渡层的相界扩散采用X-ray衍射分析了50TiO2/50SiO2薄膜中TiO2的析晶特征,研究表明,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薄膜的结构由非晶转变为在SiO2玻璃网络中析出的锐钛矿相,再到锐钛矿和金红石二相共存,最后转变为金红石相,并伴随有磷石英和方石英的析出,且其晶粒尺寸也在逐渐增大.AES分析给出了过渡层的气孔率对复合膜中Ti的扩散能力的影响以及复合膜与过渡层之间碳的分布.SEM及EDS进一步揭示了薄膜表面存在亚微米不均匀区域,在此区域中碳的含量较高.在氧气中,提高热处理温度,可以降低碳的含量.
|
|
用压痕试验法研究CVD金刚石膜的粘附性能
匡同春,刘正义,周克崧,代明江,王德政
1998 Vol. 13 (1): 8390
摘要(
2090 )
PDF(793KB)(
970
)
在观察与分析压入过程中CVD金刚石膜开裂方式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用压痕试验法评定CVD金刚石膜粘附性能的可行性.采用反映膜/基粘附性能的临界开裂或剥落载荷Per和抗裂性参数dP/dX两指标评定了硬质合金基体表面经不同预处理方法和沉积工艺参数合成的金刚石膜的粘附性能;研究了粘附性能指标与沉积工艺参数(如甲烷浓度、沉积气压、沉积功率)之间的关系.适当的表面预处理、适中的甲烷浓度、较低的沉积气压、较高的沉积功率均有利于改善金刚石膜的粘附性能.
|
|
导模法生长白宝石单晶中的缺陷观察
马胜利,井晓天,孙巧艳
1998 Vol. 13 (1): 9194
摘要(
2505 )
PDF(405KB)(
967
)
本文采用导模法生长出了白宝石(1102)片晶和(0001)棒晶.在此基础上实验观察了白宝石单晶中的位错、亚晶界和小品面等缺陷的形态、数量及分布,讨论了生长条件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晶体生长速率和籽晶质量是影响晶体缺陷的两个主要因素.
|
|
钠钙玻璃的缺口弯曲强度
吕宝桐,文潮
1998 Vol. 13 (1): 9598
摘要(
1924 )
PDF(224KB)(
777
)
钠钙玻璃的缺日弯曲强度与试样的应力集中系数Kt成反比;而缺口根部断裂应力与Kt无关.如弯曲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其模量m是材料常数,而标度因子σ0与Kt成反比.如弯曲强度服从正态分布,其平均值及标准差均与Kt成反比,而变异系数为常数.
|
|
SiC纳米粉表面研究
杨修春,韩高荣,李福燊,丁子上,周国治
1998 Vol. 13 (1): 99104
摘要(
1754 )
PDF(379KB)(
890
)
借助于TEM、IR和XPS分析;对新鲜的SiC纳米粉表面和不同存放时间及处理条件下的样品表面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新鲜的作品表面主要以物理吸附氧为主(78.25%),化合态氧为辅(21.75%),在空气中存放一个月后,O/Si比由新鲜样品表面的0.49上升至0.70表面发生氧化,继续存放一个月,O/Si比增至0.77;但表面氧化速度变缓,在潮湿空气中SiC纳米粉更易氧化.离子刻蚀分析表明,O主要分布在粉末表面.
|
|
高压氮气中自蔓延燃烧合成氮化铝
江国健,庄汉锐,李文兰,邬凤英,张宝林
1998 Vol. 13 (1): 105108
摘要(
2046 )
PDF(407KB)(
871
)
高压氮气下,自蔓延燃烧合成(SHS)氨化铝实验中,研究了稀释剂含量、添加剂含量、氮气压力、反应物的相对密度、反应物厚度对燃烧波最高温度、燃烧波蔓延速率的影响,并制备了含氮量较高(33.4Wt%)的氨化铝.
|
|
Si3N4/BN(f)复合材料的相界面
许钫钫,宋澄宇,温树林,马利泰
1998 Vol. 13 (1): 109112
摘要(
1841 )
PDF(432KB)(
698
)
本文借助高分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Si3N4/BN(f)复合材料的相界面,研究发现,BN纤维的两端与基体结合牢固,界面不易解离,材料断裂过程中纤维很难拔出.材料的韧性主要通过BN纤维自身(001)面上的滑移、撕裂和弯曲以及BN纤维的侧表面与Si3N4颗粒的界面上的解离等途径得以提高.
|
|
高温氧化物熔体中表面张力对流效应研究实验
刘照华,金蔚青,潘志雷,程宁
1998 Vol. 13 (1): 113116
摘要(
2127 )
PDF(287KB)(
876
)
利用高温实时光学观察方法,实时地观察了高温氧化物熔体中的表面张力对流效应.稳态的热毛细对流流线呈轴对称形式,非稳态的热毛细涡流运动伴随熔液温度呈周期性变化,同时还观察到另一种由熔体自由表面的弯月面曲率的变化引起的非稳态的热毛细对流现象.最后测定了相对熔液温度下非稳态热毛细对流的振荡频率.
|
|
氧化锆粉末特性和有机添加剂对流延法制膜的影响
贺连星,温廷琏,吕之奕
1998 Vol. 13 (1): 117121
摘要(
1855 )
PDF(210KB)(
1098
)
用四种不同粒径的、全稳定的ZrO2粉料进行了燃料电池电解质厚膜的流延实验.结果表明,流延成膜的最佳料浆组成随粉料粒径有很大变化,随着粉料粒径的减少;所需要的分散剂用量相应增加,同时;所需要的粘结剂与塑性剂用量也必须增加,以确保素坯膜有足够的强度与韧性.此外,料浆粘度对成膜的影响也很大,在所研究的料浆系统中,为了得到好的素坯膜,适中的料浆粘度应控制在400~600mpa·s(剪切速率为350s-1)范围以内.
|
|
含氮化合物修饰的超细无机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结构和性能
乔玉林,徐滨士,马世宁,刘维民,薛群基
1998 Vol. 13 (1): 122126
摘要(
1807 )
PDF(333KB)(
807
)
本文对含N化合物修饰的超细无机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形貌、组成、结构进行了分析表征;并考察了其抗氧化性能和防腐、防锈性能.
|
|
壳与闭壳肌的结合界面研究
何基保,温树林
1998 Vol. 13 (1): 127128
摘要(
1841 )
PDF(168KB)(
1047
)
本文运用扫描电子显微学方法,研究了贝壳和闭壳肌结合界面的几何特征和联接方式,并据此提出了移植生物陶瓷仿生设计的一些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