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晶体形态稳定性研究进展
蔡丽霞,金蔚青,潘志雷,刘照华,梁歆桉
2001 Vol. 16 (6): 10251031
摘要(
2005 )
PDF(603KB)(
1212
)
综述了80年代至今的晶体界面形态稳定性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主要包括晶体形态稳定性与生长机制的关系,实时观察法研究晶体形态稳定性,扩散效应下的晶体形态稳定性研究以及对流效应对晶体形态稳定性的影响.
|
|
多层片式电感器介质材料及其工艺的发展现状
罗凌虹,周和平,黄河激,王少洪
2001 Vol. 16 (6): 10321040
摘要(
2261 )
PDF(692KB)(
1125
)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多层片式电感器介质材料及其工艺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介绍了不同的频率段,应选择不同的低烧材料作为器件的介质材料,特别针对有关用于高频MLCIs的低介瓷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同时概括了多层片式电感器生产的特殊而典型工艺过程.
|
|
二硅化钼材料低温氧化的研究进展
王刚,赵世柯,江莞
2001 Vol. 16 (6): 10411048
摘要(
2092 )
PDF(527KB)(
985
)
介绍了二硅化钼低温氧化的研究进展,对当今几种二硅化钼材料低温氧化发生“Pesting”现象的机理模型及改善低温抗氧化的方法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的二硅化钼低温氧化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
|
喷射打印成型用陶瓷墨水制备方法
郭瑞松,齐海涛,郭多力,吕晓娟,陈玉如,杨正方
2001 Vol. 16 (6): 10491054
摘要(
2306 )
PDF(447KB)(
1281
)
简介了喷射打印成型技术的概念,论述了制备陶瓷墨水的几种可行方法;就有关报道及天津大学在该领域开展的工作做了总结.通过分析,作者认为,分散法虽然工艺简单,但分散性和稳定性不够理想.溶胶法制备的陶瓷墨水颗粒细、分散性较好,但稳定性有待提高.反相微乳液法可获得高度分散、高度稳定的陶瓷墨水,陶瓷颗粒的粒度可以达到纳米级,但如何提高其固含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
|
脉冲电流烧结机理的研究进展
王士维,陈立东,平井敏雄,郭景坤
2001 Vol. 16 (6): 10551061
摘要(
2181 )
PDF(730KB)(
1371
)
脉冲电流烧结(Pulse electric current sintering,PECS)是材料科学领域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快速烧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金属与合金、结构陶瓷、氧化物超导体、复合材料、热电材料、高分子材料以及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本文简介脉冲电流烧结特征,结合PECS烧结条件对铜粉末和氧化铝粉体致密化及显微结构影响的实验证据,就脉冲电流烧结过程和机理进行探讨.
|
|
用于微片激光器的Nd3+掺杂四磷酸盐玻璃光谱研究
张龙,黄国松,胡和方
2001 Vol. 16 (6): 10621068
摘要(
1986 )
PDF(418KB)(
876
)
制备了Nd3+掺杂四磷酸盐玻璃,测量了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计算Nd3+的发射截面,研究了其荧光特性、浓度猝灭及其机制、以及OH基对荧光强度和能量传递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四磷酸盐玻璃 Nd3+的最佳浓度约为 4.1×1020 ions/cm3,在研究光谱性质的基础上实现了Nd3+掺杂四磷酸盐玻璃微片激光器1.054μm的连续激光输出.
|
|
BaFe12O19/SiO2微晶玻璃陶瓷的柠檬酸盐Sol-Gel合成及其微波性能的研究
张海军,姚熹,张良莹
2001 Vol. 16 (6): 10691076
摘要(
2003 )
PDF(588KB)(
934
)
采用柠檬酸 Sol-gel工艺合成了 BaFe12O19/SiO2微晶玻璃陶瓷,并对其介电常数及其磁导率在100MHz~6GHz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aFe12O19/SiO2微晶玻璃陶瓷的合成与体系中 Fe/Ba、烧结温度密切相关;其介电常数、磁导率基本都随测试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介电损耗值最大达到0.40,磁损耗值较小.
|
|
PMN-PT驰豫铁电单晶及其超声换能器性能研究
李国荣,罗豪甦,殷庆瑞
2001 Vol. 16 (6): 10771083
摘要(
2273 )
PDF(449KB)(
1317
)
测试了PMN-PT(67/33)切型铁电单晶的机电性能,分析了该晶体与常用压电材料在微观结构和机电性能上差异.对该压电单晶未调制下纵向长度伸缩振动模超声换能器性能进行了理论分析.讨论了压电单晶的机械和介电损耗对超声换能器性能的规律.
|
|
SiC晶须在Mullite浆料中的分散特性及流变学表征
凌律巍,吴文彪,江东亮,谭寿洪,黄政仁
2001 Vol. 16 (6): 10841088
摘要(
2121 )
PDF(446KB)(
1188
)
研究了SiC 晶须在Mullite浆料中的分散行为.通过沉降实验和流变学测试讨论了pH值,分散剂对SiC 晶须分散性质的影响.结果发现,晶须的加入影响了浆料的流变性能.当PH=11,分散剂含量为5wt%时,可获得分散性较好的浆料.本分散工艺促进了晶须在Mullite浆料中的分散,提高了浆料的结构均匀性.
|
|
纳米二氧化钛的热分析表征
邓晓燕,崔作林,杜芳林,彭春
2001 Vol. 16 (6): 10891093
摘要(
1829 )
PDF(445KB)(
1068
)
利用四种不同的原料和工艺制备了四种二氧化钛凝胶,通过DSC-TG分析凝胶从25~900℃的组分和物相变化的过程.利用XRD和TEM来测定变化过程中晶型和粒径的变化.凝胶在80~100℃时失去吸附的水和有机物,在 280~290℃时有机物分解,在370~400℃之间二氧化钛从无定形向锐钛矿晶型转变,在500℃以上失去结构水,在650℃以后开始逐渐从锐钛矿型向金红石转变.
|
|
挤出成型用喷雾造粒氧化铝粉料
丁祥金,张继周,李静健,王若钉,冯楚德
2001 Vol. 16 (6): 10941100
摘要(
2299 )
PDF(867KB)(
1475
)
用氧化铝溶胶为结合剂,采用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球形粉料.粉料形貌受干燥热空气的温度和颗粒尺寸的影响,降低空气温度和减小颗粒尺寸有利于获得具有完整球形的粉料.造粒的粉料;分别经800~1600℃煅烧得到不同热处理的粉料.用XRD,TG-DTA分析了氧化铝溶胶和造粒粉料的相组成和相变化,SEM观察了粉料形貌,单侧加压干压法评估了粉料抗破坏性,结果表明,氧化铝溶胶不仅起到常规粘合剂的作用,而且对喷雾造粒的氧化铝颗粒起到促烧结作用,使粉料经1200~1300℃的低温煅烧下即可获得良好的抵抗外力破坏能力,适用于挤出成型制备多孔支撑体。
|
|
Al2O3凝胶固化成型的影响因素
向军辉,黄勇,谢志鹏,杨金龙
2001 Vol. 16 (6): 11011107
摘要(
1859 )
PDF(554KB)(
1148
)
凝胶固化成型工艺是一种新型的陶瓷材料成型技术,使用有机单体溶液配制陶瓷浆料,通过有机单体的聚合反应完成陶瓷浆料的固化成型.该技术适合于各种形状、尺寸的陶瓷块体和片状部件的成型.本文讨论了Al2O3浆料凝胶固化成型的反应机制,研究了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以获得合理的成型制度参数.实验结果证明,聚合反应速率随有机单体溶液的浓度升高和引发剂、催化剂的用量增加而加快,随浆料PH值升高而减慢.通过控制上述因素,可以获得理想的成型质量.
|
|
利用声波粒度仪研究Mg2+在Al2O3表面的特性吸附
孙静,高濂
2001 Vol. 16 (6): 11081112
摘要(
1819 )
PDF(329KB)(
806
)
利用声波粒度仪、Zeta电位仪详细研究了金属镁离子在氧化铝粉体表面的特性吸附行为.发现Mg2+浓度、体系pH以及浆料的固体含量都对氧化铝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引起粉体颗粒表面电荷的反转或等电点的位移.不同pH条件下的粒度测量结果所反映的体系稳定性与Zeta电位较好的吻合.首次用AFM证实了特性吸附条件下,氧化物表面水化层的存在.
|
|
Y-α-β Sialon复相陶瓷的显微结构和蠕变行为
林明通,蒋丹宇,汪霖,阮美玲,施剑林
2001 Vol. 16 (6): 11131120
摘要(
2022 )
PDF(606KB)(
894
)
研究了一种以YAG为晶界相和理论初始α/β比率为65/35的Y-α-β复相sialon在温度1250~1350℃和应力110~290MPa的四点弯曲蠕变行为,得出在1250、1300、1350℃下的应力指数分别为1.31、1.49、1.62,蠕变激活能为677kJ.mol-1,显微结构观察表明几乎所有的空洞都位于多晶界,从而推断伴随着多晶界空洞形成的扩散-滑移耦联机制是蠕变的速率控制机制.Monkman-Grant关系式得出的蠕变速率指数p值为1.6,蠕变断裂是由多三晶界空洞的成核、生长、聚结和连接引起的.
|
|
梯度复合B4C/Cu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凌云汉,李江涛,葛昌纯
2001 Vol. 16 (6): 11211127
摘要(
1841 )
PDF(945KB)(
934
)
基于B4C和Cu材料具有明显电阻率及熔点差的特点,提出了在超高压下通电快速烧结B4C/Cu梯度复合材料的新工艺.在 2~4GPa、12kW,40s及适当的热处理条件下成功制备出了成分分布从0~100%的接近理论密度的B4C/Cu层状复合材料;显微观察显示材料的成分和结构是呈梯度分布的.化学溅射实验表明其产额比 SMF 800核纯级石墨降低 70%;在Tokamak原位等离子体辐照下,材料表面无明显损伤.
|
|
前驱体制备途径对PFN-PMN二元铅基铁电陶瓷性能的影响
喻佑华,冯楚德,杨毅,李承恩,晏海学
2001 Vol. 16 (6): 11281138
摘要(
1836 )
PDF(943KB)(
960
)
综合运用 XRD、SEM、TEM、EDS和介电测量等方法,考察了一步预煅烧法和二步预煅烧法等前驱体制备途径对Pb(Fe1/2Nb1/2)O3(PFN)-Pb(Mg1/3Nb2/3)O3(PMN)二元系铁电陶瓷显微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1-X)PFN-XPMN二元系而言,在所考查的组成范围内(X=0~0.5);其居里温度与PMN的含量近似成线性关系,且随X的增加,居里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峰值介电常数随X的增加而降低.(预)煅烧和烧结条件对显微结构和介电性能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用一步预煅烧法和二步预煅烧法得到的样品的介电性能和其他性能进行了比较,并对其差异产生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
|
液相混合法合成Ba2Ti9O20研究
何艳艳,唐霞辉,周毅,曾春莲
2001 Vol. 16 (6): 11391143
摘要(
1819 )
PDF(310KB)(
864
)
以EDTA为络合剂,乙二醇为酯化剂,利用液相混合法,合成了单相的Ba2Ti9O20利用DTA、TG、XRD和Raman光谱等技术表征了树脂中间体和由此得到的氧化物粉末.Ba2Ti9O20相在1000℃开始出现,在1100℃变成主相.在1200℃可得到单相的BaTi9O20.该方法简单易行,不需要低温条件或保护性气氛,也不需要长时间热处理.
|
|
网眼多孔陶瓷浸渍成型工艺的研究
朱新文,江东亮,谭寿洪
2001 Vol. 16 (6): 11441150
摘要(
2009 )
PDF(664KB)(
1115
)
采用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和连通气孔的氨酯海绵作为骨架来制备网眼多孔陶瓷.采用一种亲水憎水平衡值(HLB)>12的表面活性剂溶液对海绵体孔筋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改善了海绵与水基浆料之间的粘附性,增加了浆料涂覆量.研究了浆料固含量、有机泡沫体网眼大小、对辊间距和挤压次数对浆量涂覆量及结构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浆料固含量和对辊间距是影响涂覆量及结构均匀性的最主要因素.还发现网眼烧结体的相对密度与相对对辊间距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为预测和优化材料的渗透率及机械强度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
|
Ni0.8Zn0.2)O石盐相对(Ni0.4Zn0.6)Fe2O4尖晶石铁氧体电磁性能的影响
王科,凌志远
2001 Vol. 16 (6): 11511155
摘要(
2033 )
PDF(296KB)(
993
)
测量并比较了掺有不同量(Ni0.8Zn0.2)O石盐相添加物(Ni0.4Zn0.6)Fe2O4尖晶石铁氧体的电磁特性.发现(1-x)(Ni0.4Zn0.6)Fe2O4+x(Ni0.8Zn0.2)O铁氧体磁导率频谱在x=0.05时出现可以用Johnson和Visser磁路模型合理解释的异常突变.将这一现象结合X射线衍射、体积密度、直流电阻率、磁导率温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当x≤0.05时,铁氧体为单一尖晶石相,尖晶石晶格中少量氧缺位的存在促进了晶粒的生长,提高了瓷体的致密度;当x>0.05时,铁氧体为尖晶石和石盐石两相混合物,在晶界处非磁性石盐相y<0.8(NiyZn1-y)O的存在阻碍了尖晶石晶粒的生长,降低了瓷体的致密化程度.
|
|
新型Sol-Gel技术PZT铁电厚膜的制备及电学性能研究
夏冬林,刘梅冬,曾亦可,李军,黄焱球,刘少波
2001 Vol. 16 (6): 11561160
摘要(
2109 )
PDF(443KB)(
969
)
采用新型sol-gel技术在 Pt/Ti/SiO2/Si基片上制备出了厚度为 2~60μm的PZT铁 电厚膜材料;研究了PZT厚膜的结构及其介电、铁电性能.XRD谱分析显示,PZT厚膜 呈现出纯钙钛矿相结构,无焦绿石相存在.SEM电镜照片显示,PZT膜厚均匀一致,无裂 纹、高致密.厚度为50μm的PZT厚膜的介电常数为860,介电损耗为0.03,剩余极化强度 是25μC/cm2.矫顽场是40kV/cm.
|
|
AlN薄膜取向程度与实验参数间的函数关系
许小红,张富强,武海顺,张聪杰,李佐宜
2001 Vol. 16 (6): 11611168
摘要(
2182 )
PDF(517KB)(
903
)
反应溅射制备AlN 薄膜时,薄膜的择优取向与众多的实验参数有关.建立晶面择优取向程度与溅射气压、靶基距、靶功率等重要实验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避免了研究每一项参数对薄膜择优取向影响所需的实验次数的繁多,得到制备择优取向程度最佳薄膜的实验参数.同时,通过用该函数关系式计算得到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发现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一系列函数关系式的建立,对进一步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验证已有的实验结果以及制备良好择优取向薄膜都有着重要意义.
|
|
PECVD法淀积氟碳掺杂的氧化硅薄膜表征
丁士进,张庆全,张卫,王季陶
2001 Vol. 16 (6): 11691173
摘要(
2338 )
PDF(323KB)(
955
)
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八氟环丁烷(C4F8)为原料,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淀积(PECVD)方法制备了氟碳掺杂的氧化硅薄膜(SiCOF).样品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薄膜中含有Si-F、Si-O、C-F、C-CFx、CF2等构型.刚淀积的薄膜的折射率约为1.40.对暴露在空气中以及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后薄膜的折射率做了测量,并对其变化机理进行了讨论,同时表明了理想的淀积温度应是300℃.
|
|
溶胶-凝胶法制备SiO2-TiO2纳米复合薄膜紫外光处理的研究
马建华,吴广明,沈军,王珏
2001 Vol. 16 (6): 11741180
摘要(
1897 )
PDF(548KB)(
909
)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结合二步水解法分别在单晶硅片、石英玻璃和Kg玻璃上制备SiO2、TiO2纳米复合薄膜,采用高压汞灯对其进行紫外光处理,分别用AFM、椭偏仪、FTIR、UV-Vis分光光度计以及XRD对凝胶膜紫外光处理前后的光学性能和结构进行研究,并与传统的热处理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表明,紫外光处理是实现凝胶膜低温致密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其致密化的机理不同于传统的热处理,主要是通过紫外高能光子诱导复合薄膜网络结构的原子中的电子激发,导致原子化学键的断裂,进而产生结构重组而致密化.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Mn2O4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郑子山,唐子龙,张中太,沈万慈
2001 Vol. 16 (6): 11811188
摘要(
1975 )
PDF(665KB)(
969
)
采用醋酸锰和醋酸锂作为起始反应物,在水溶液中混合均匀,通过加热蒸发形成混合均一的反应前趋体并在不同温度下焙烧可获得最终产物.在850℃下,起始反应物锂锰摩尔比例采用1.1:2可获得电化学性能较好的活性材料.利用热重分析及红外光谱对反应历程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XRD、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表明其颗粒细小、分布均匀、结晶性能好、为蜂窝状结构、比表面积较大,初始容量较高和循环稳定性能良好,初始容量达128mAh/g.
|
|
电池用氧化锌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王建明,张冬梅,张鉴清,曹楚南
2001 Vol. 16 (6): 11891194
摘要(
1767 )
PDF(520KB)(
973
)
通过络合沉淀法制备了可充锌电极的活性物质-氧化锌,采用XRD、SEM和BET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应用充放电方法测试了其电化学活性.实验考察了反应液pH值和氨水浓度等主要工艺参数对样品性能的影响,并从理论上讨论了其影响原因.SEM照片与比表面积数据表明,样品颗粒是许多微晶的聚集体,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因而其电化学活性较高.在最佳的合成条件下,制备出了具有较高堆积密度(>1.70g·cm-3)和电化学放电比容量>420mAh·g-1的氧化锌样品.
|
|
多孔微晶玻璃作为药物载体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研究
王德平,黄文旵,陈天丹
2001 Vol. 16 (6): 11951198
摘要(
1873 )
PDF(336KB)(
1117
)
应用玻璃结晶法制备了以磷酸钙为主体的多孔微晶玻璃载体材料,并以利福平作为 模型药物进行了体外释药试验.研究表明该载体材料能够在高浓度水平下长期维持药物的稳定 释放;研究结果还显示调节磷酸钙纤维的几何尺寸可以有效地改变载体材料的空隙率,因此有 望成为一种理想的 DDS(Drug delivery system)药物控释性释放的新型无机载体材料.
|
|
Ca4RO(BO3)3(R=Gd,Y)晶体空间方向的确定
王正平,许心光,孙洵,王继扬,邵宗书
2001 Vol. 16 (6): 11991202
摘要(
1782 )
PDF(375KB)(
883
)
介绍了高质量Ca4GdO(BO3)3(GdCOB)、Ca4YO(BO3)3(YCOB)晶体的生长,报道了两种晶体空间方向的确定方法;对于该类低对称性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实用化具有推动意义.
|
|
室温固相反应制备纳米Co3O4粉体
庄稼,迟燕华,王曦,王清成,杨定明,贾殿赠
2001 Vol. 16 (6): 12031206
摘要(
1900 )
PDF(369KB)(
1355
)
以硝酸钻和碳酸氢铵为原料,采用室温固相反应首先制备出前驱物碱式碳酸钴,然后将前驱物在250℃分解3h,得到纳米四氧化三钴.用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热分析仪、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组成、大小、形貌及有关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获得了平均粒径在13nm、分布均匀、无团聚的纳米粉体.
|
|
络合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铜粉体及其性能表征
李冬梅,夏熙
2001 Vol. 16 (6): 12071210
摘要(
2071 )
PDF(293KB)(
1904
)
以Cu(NO3)2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CuO粉体,并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氨水,柠檬酸,乙二胺三种不同络合剂对粉体粒径的影响,三种络合剂得到粉体平均粒径在40~60nm之间,粉体的粒径随着络和物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大.获得了以氨水为络合剂制备纳米氧化铜粉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氨水为络合剂所得CuO粉体平均粒径40nm,分散性好、收率高.
|
|
TiO2纳米粒子的结构、表面特性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
尚静,徐自力,杜尧国,李静敏
2001 Vol. 16 (6): 12111216
摘要(
1992 )
PDF(291KB)(
1386
)
采用金属醇盐水解法制备了TiO2纳米粒子,并用XRD、SPS、XPS和ESR等测试手段对TiO2粒子进行结构、性能测试.随焙烧温度的增加,TiO2粒子长大,晶型由锐钛矿向金红石型转变.以庚烷的气相光催化氧化为试验反应,考察不同温度处理的醇洗、水洗TiO2粒子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醇洗粒子较水洗粒子显示出高的光催化活性,并且低温处理的粒子其光伏响应带边蓝移明显;阈值增加,Ti3+含量较高,光催化活性增加.
|
|
TiOCl2 溶液低温水解合成金红石型氧化钛纳米粉
张艳峰,魏雨,贾振斌,韩梅娟,王平
2001 Vol. 16 (6): 12171219
摘要(
2188 )
PDF(334KB)(
1000
)
由TiOCl2均相溶液采用低温(室温~60℃)陈化直接制备了纳米氧化钛针形聚集体颗粒.研究了搅拌和陈化温度对产物形貌及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搅拌的条件下,产物的形貌为准球形;陈化温度(室温~60℃)对产物形貌无影响.利用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形貌为针形聚集体,晶型为金红石型.
|
|
Al2O3对镁镧钛陶瓷介电性能及显微结构的影响
王康宋,罗澜,张干城
2001 Vol. 16 (6): 12201224
摘要(
1845 )
PDF(134KB)(
941
)
制备了具有不同Al2O3含量的镁镧钛陶瓷,并通过XRD和SEM及材料介电性能测试结果的分析研究了Al2O3对镁镧钛陶瓷材料的介电性能、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εr随Al2O3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其品质因数Q(Q=1/tgδ)则相对保持了较高数值,最高可达14430(10GHz);不含Al2O3的镁镧钛陶瓷的晶相为MgTiO3和La0.66TiO2.99,加入Al2O3后,出现新晶相MgAl2O4和Mg4A12Ti9O25,同时晶粒的平均尺寸有了显著的减小.
|
|
高Mn含量对NiZnCu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李勃,齐西伟,岳振星,李龙土,周济
2001 Vol. 16 (6): 12251228
摘要(
1775 )
PDF(337KB)(
872
)
研究了在(Ni0.2Cu0 .2Zn0 .6)1.03(Fe2O3)0 .97+0.97xMnO2(x=0.1~0.5)中,随Mn含量的变化,磁性能的改变及与微观结构的关系.适量的Mn掺杂可以提高室温下铁氧体的起始磁导率,而Mn含量继续增加会促使第二相形成,使磁导率温度系数变大,出现类似铁电体的弛豫现象.
|
|
碳毡/碳复合材料超高温力学性能实验研究
易法军,孟松鹤,韩杰才,杜善义
2001 Vol. 16 (6): 12291234
摘要(
1992 )
PDF(282KB)(
908
)
利用改进的快速通电加热测试技术,模拟碳毡/碳复合材料的超高温工作环境,对其高温下的拉伸、压缩力学性能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并计算了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抗热应力系数.结果表明,材料的模量和强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材料的拉伸性能XY向优于Z向,而压缩性能Z向优于XY向.材料的抗热震性能随温度升高变化平稳,XY向的抗热震性能优于Z向.
|
|
金属Pt团簇在氧化钛修饰MCM-41中的组装
郑珊,高濂,郭景坤
2001 Vol. 16 (6): 12351238
摘要(
1808 )
PDF(357KB)(
832
)
采用光沉积的合成方法将纳米金属Pt组装于氧化钛修饰MCM-41孔道中,并对合成的样品进行了XRD、XPS、UV-vis、N2吸附-脱附等结构表征.光电子能谱表明组装的Pt呈金属状态;N2吸附-脱附数据表明组装于孔道中的Pt虽然使MCM-41的BET比表面和孔容下降,但是由于Pt的组装量较小,使其对孔径分布的影响较小.由于Pt的引入,使其紫外-可见光漫反射吸收光谱与氧化钛修饰的MCM-41不同.
|
|
SiC/C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备和评价
武安华,李江涛,葛昌纯,李敬锋,川崎亮
2001 Vol. 16 (6): 12391242
摘要(
1820 )
PDF(395KB)(
954
)
以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了块体SiC/C FGM,该材料结合了SiC的耐腐蚀、抗冲刷和石墨的高抗热冲击性能,具备良好的抗热疲劳性能,拓展了SiC陶瓷的应用前景.
|
|
原位生成棒晶增强Ti-B-C复相陶瓷的研究
李世波,温广武,张宝生
2001 Vol. 16 (6): 12431249
摘要(
1977 )
PDF(654KB)(
826
)
B4C与Ti在1800°C×35MPa×1h的烧结条件下反应生成了TiB2 棒晶,棒晶长度在10~30μm,其长径比在2~8范围.原位生成的棒晶赋予了材料具有极高的力学性能,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 680MPa和 12MPa·m1/2.通过 X射线衍射检测了材料的物相组成,利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了材料的显微结构.最后讨论了温度及金属Ti含量对棒晶TiB2的生成及发育的影响.
|
|
溶胶-凝胶法制备BaxSr1-xTiO3铁电薄膜的研究
王静,兰艳梅,王伟,杨彩琴,刘明登
2001 Vol. 16 (6): 12501254
摘要(
2069 )
PDF(398KB)(
858
)
介绍了Sol-gel法制备BaxSr1-xTiO3铁电薄膜的工艺参数.在溶胶中加入一定体积百分含量的干燥化学控制添加剂(DCCA)可有效的防止薄膜开裂.通过IR、XRD谱图、C-V回线、I-V曲线等测试方法比较了金属醇盐法和以部分醋酸盐代替醇盐法制备薄膜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全部采用醇盐为原料制备的BST薄膜性能较好.通过两种方法制备BST薄膜性能的差异,本文提出了这两种方法的成膜机理.
|
|
膜厚影响SnO2厚膜型气敏元件敏感特性的研究
傅军,董名友
2001 Vol. 16 (6): 12551258
摘要(
1921 )
PDF(272KB)(
925
)
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备不同膜厚SnO2厚膜气敏试样,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后测定了试样的阻温曲线和对乙醇气体的灵敏度,结果表明制备不同膜厚试样的气体灵敏度不同,阻温曲线也不同.要制备灵敏度高、一致性好的气敏器件,调整控制膜厚和及其热处理温度至关重要.
|
|
燃烧化学沉积纳米α- Al2O3薄膜及晶化处理
张增志,付跃文,周有强
2001 Vol. 16 (6): 12591261
摘要(
1843 )
PDF(390KB)(
896
)
提出了沉积纳米陶瓷薄膜的一种新方法一燃烧化学沉积法.该方法省去了真空条件;直接在空气中沉积纳米陶瓷薄膜.其主要特点是将配制好的初始液体雾化,让该液雾穿过高温火焰流体.初始液体在火焰流中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反应火焰流,该反应火焰流体系在火焰流的前方基底上沉积出纳米陶瓷薄膜,然后再通过热处理进行晶化处理,使形成晶态相.本文以制备 α-Al2O3纳米薄膜为例,介绍用该方法的制备过程,并用SEM和 TEM分析了。α-Al2O3纳米薄膜的显微形貌和结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