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固相反应法在1400℃合成了CaZr1-xInxO3-α(x=0, 0.05, 0.10, 0.15)陶瓷粉体, 在空气中1550℃, 10 h对材料进行二次烧结. XRD物相分析结果确定合成后的样品中有CaZrO3和微量CaIn2O4存在. 实验在600’850℃含水氩气中测量了样品的交流阻抗谱, 计算出其电导率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电导激活能. 在800℃时, CaZr1-xInxO3-α的电导率分别为4.64×10-7 S/cm(x=0)、3.06×10-4 S/cm(x=0.05)、3.89×10-4 S/cm(x=0.10)、3.93×10-4 S/cm (x=0.15). 研究结果表明: 对CaZrO3掺In能显著提高材料的电导率, 降低电导激活能, 掺杂量x>0.1时, 电导率增加变缓, 并且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研究得到CaZr1-xInxO3-α的电导率与掺杂量的关系式.
以SiO2@TiO2核壳结构粒子为新型功能填料, 采用旋涂方法制得了高温隔热涂层. TEM照片显示通过溶胶-凝胶法, 成功在SiO2核上包覆上厚度为50 nm的TiO2壳层. 通过自开发的测试设备表征了填料加入前后涂层在1300~1500℃的隔热性能. 结果表明: SiO2@TiO2核壳结构粒子加入后, 隔热涂层能将从热源辐射出的热流减少50%, 在热源温度达1500℃时涂层试样的表背温度差为260℃. 加入SiO2@TiO2核壳粒子的涂层在高温下隔热效果明显, 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高温隔热涂层填料.
锌离子电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二次水系电池, 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放电过程高效安全、电池材料无毒廉价、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 在大型储能等领域具有很高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本文综述了水系锌离子电池的研究进展, 对金属锌作负极的优点和面临的处理问题进行总结, 对已报导的正极材料中锌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反应机制进行分析, 并通过分析目前多价离子的脱嵌特性对锌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发展进行预测。
通过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制备的高活性的粉体, 可以高度可重复性地制备高质量的铁基超导材料Sm0.85Nd0.15FeAsO0.85F0.15. 样品具有高临界温度Tc(约51 K)和高临界场Hc2(达到377 T). 由WHH公式确定的Hc2显著高于常规固相方法制备样品的典型值(<200 T). 高的临界磁场Hc2与样品微结构有很大关系. 机械合金化处理的原始粉体包含大量的晶格畸变缺陷, 在快速升温和低温退火制备的小晶粒陶瓷样品中这些缺陷会部分残留, 因此形成有效的磁通钉扎, 从而提高样品的临界场.
以片状NaNbO3晶粒为模板, 以K4CuNb8O23(KCN)为助烧剂, 通过丝网印刷技术制备出晶粒定向的K0.45Na0.55NbO3(KNN)无铅压电陶瓷. 片状的NaNbO3模板是以铋层状Bi2.5Na3.5Nb5O18为前驱物, 通过熔盐-拓扑微观反应制得. 织构化(K0.45Na0.55)NbO3陶瓷的晶粒定向程度达到95%, 其定向晶粒沿丝网印刷方向平行排列, 块体的相对密度达到92%. 在平行和垂直于丝网印刷方向的两个面上, 织构化(K0.45Na0.55)NbO3陶瓷表现出不同的定向程度, 且其介电、铁电和压电性能均明显优于无织构化陶瓷. 介电常数εr、压电系数d33、机电耦合系数kp在平行于丝网印刷方向的表面上, 分别提高了75%、44%、42%; 在垂直于丝网印刷方向的表面上分别提高了35%、30%、35%. 相对于目前其它的晶粒定向技术, 丝网印刷方法既简单又高效.
利用大气等离子喷涂制备了ZrO2涂层,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对涂层的显微结构特征(总气孔率和大气率)进行了量化表征. 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附带X射线扫描成像对涂层内部的微裂纹和大的分隔裂纹的三维分布进行了表征. 据此建立了ZrO2涂层显微结构与热导率之间的关系. 室温下, 涂层N2的热导率较N1的低, 因为涂层N2内气孔和微裂纹数较多; 在1000℃, 由于微裂纹的烧结作用导致热导率增大, 所以涂层N2的热导率较N1反而高. 高温下, 涂层内由微裂纹汇聚而形成的大的分隔裂纹的存在则可以有效地抑制烧结, 降低涂层的热导率.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为模板剂, 磷酸三甲酯(C3H9O4P)为辅助模板剂, 以二水合四氯化锡(SnCl4·2H2O)为锡源, 在水溶液中用水热法合成了孔壁为结晶态多孔氧化锡纳米粒子团聚体.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 X射线衍射(XRD), 热分析, N2吸附-脱附等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 结果表明: 小分子磷酸三甲酯的加入能够很好地辅助四氯化锡在CTAB胶束附近的堆积, 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 并改善体系的热稳定性. 进一步通过恒电流法研究了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经300℃煅烧处理的多孔氧化锡团聚体表现出了高的首次可逆脱锂容量(962.4 mAh/g), 经分析原因发现, 这是由于体系内残留的不完全燃烧的碳及材料本身的多孔结构引起的. 综上可见, 加入电负性较大的大体积反离子作为共模板剂可作为一种改善多孔金属氧化物材料性能的有益尝试.
通过浆料直写无模成型技术制备了三维的TiO2网络结构, 所得结构在空气中1150℃的条件下煅烧2 h, 并用于亚甲基蓝的光催化分解. 分别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烧成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形貌.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表征了烧成样品的光催化分解性能, 结果显示本结构样品的光催化性能优于同质量的圆柱状样品. 此外, 本实验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网络结构, 烧成后进行光催化降解性能测试. 结果显示: 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 网络样品的光催化降解性能可提高大于60%的程度. 样品催化性能的提高可归因于催化剂结构设计所带来的材料对光辐射吸收的增强.
用球磨法制备具有非晶纳米晶结构的CeMg12+100wt%Ni+Ywt%TiF3(Y=0、3、5)电极合金, 研究在球磨过程中加入不同含量的TiF3对合金的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影响。主要从电化学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以及电化学动力学方面对制备的合金电化学性能进行探讨, 并运用电化学PCT(压力-组成-温度)法从热力学角度进一步研究制备合金电化学性能变化的内在原因。结果表明: TiF3有助于增强球磨CeMg12+100wt%Ni+Ywt%TiF3(Y=0、3、5)储氢合金玻璃化形成能力, 改善合金的电化学与动力学性能。另外, 球磨过程中加入TiF3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合金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有利于电化学释氢反应的进行。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Ba0.9175Ca0.08Nd0.0025(Zr0.18Ti0.8175-xYxMn0.0025)O3 (BCZT-Y, x=0、0.5mol%、0.75mol%、1.0mol%、 1.5mol% 、2.0mol%)铁电陶瓷, 研究了不同Y3+掺杂量对该铁电陶瓷结构与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Y3+掺杂量增加, Y3+进入晶格, BCZT-Y陶瓷的密度从4.029 g/cm3增加到6.058 g/cm3; 同时介电峰压低并展宽, 居里温度向低温方向移动, 表现出明显的铁电体弛豫特征, 采用Lorenz型公式对该实验结果进行拟合验证,发现随着Y3+掺杂量增加, 电滞回线变窄变斜、回线面积大幅减小, 剩余极化强度和矫顽电场降低。
二氧化钛纳米材料是当前纳米科技的研究热点, 其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二氧化碳的光催化还原、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均显示了重大的应用前景. 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二氧化钛基纳米材料的研究趋势、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及这些材料在上述清洁能源利用中的最新进展. 对备受关注的非金属掺杂、高能面暴露的二氧化钛、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阳极致密层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评述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