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子晶体的能带结构、潜在应用和制备方法
快素兰,章俞之,胡行方
2001 Vol. 16 (2): 193199
摘要(
2213 )
PDF(307KB)(
2762
)
光子晶体是指具有光子能带和能隙的一类新型材料,它具有奇特的调节光子传播状态的特性.本文将从光子晶体的能带结构、潜在应用和制备方法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性介绍.由于光子晶体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一领域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
|
|
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显微结构和性能
靳喜海,高濂
2001 Vol. 16 (2): 200206
摘要(
2014 )
PDF(453KB)(
1358
)
从纳米复相陶瓷的分类、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以及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等方面对纳米复相陶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提出通过纳米和微米复合相互结合以及控制调节材料中晶粒形状和大小来改善瓷体性能的设想.
|
|
可切削加工陶瓷材料研究进展
李永利,乔冠军,金志浩
2001 Vol. 16 (2): 207211
摘要(
2040 )
PDF(343KB)(
1981
)
从玻璃陶瓷、氧化物陶瓷和非氧化物陶瓷三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可加工陶瓷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制备工艺、可加工机制及强韧化机制,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可加工陶瓷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
|
钨酸铅(PbWO4)晶体的发光均匀性研究
齐玲均,杨培志,邓群,沈定中,廖晶莹,殷之文
2001 Vol. 16 (2): 212216
摘要(
2099 )
PDF(265KB)(
1053
)
通过对下降法生长的全尺寸钨酸铅(PbWO4)晶体沿长轴方向不同点的透过率和光产额的测量、分段晶体的透过率和光产额的测量,研究了钨酸铅晶体的发光均匀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钨酸铅晶体发光均匀性主要由生长后期的钨酸铅晶体质量所决定,采用晶种为大头的加工取向有利于提高钨酸铅晶体的发光均匀性.
|
|
可控释放磷酸盐玻璃表面形貌与水溶解过程
汪山,程继健
2001 Vol. 16 (2): 217222
摘要(
2188 )
PDF(399KB)(
1113
)
对不同原始形貌的25Na2O-25CaO-50P2O5玻璃采用表面失重法对水溶解过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玻璃的溶解分扩散和线性溶解两个阶段,在扩散阶段玻璃的失重与时间的开方呈线性关系,随后玻璃进入线性释放阶段.对玻璃表面形貌的变化的研究表明:玻璃的的原始形貌对玻璃的溶解过程有很大的影响,玻璃表面形貌的变化呈现出与玻璃溶解速度相对应的侵蚀坑的初步形成阶段和侵蚀坑的稳定阶段.
|
|
Er3+掺杂的MFT玻璃材料2H11/2、4S3/2→4I15/2荧光性质
陈宝玖,吕少哲,黄世华
2001 Vol. 16 (2): 223229
摘要(
2227 )
PDF(394KB)(
1005
)
计算了Er3+掺杂的氟氧化物玻璃材料MFT的J-O参数,进而获得了一些能级间跃 迁的跃迁几率、分支比、及寿命等数据.测量了室温下Er3+的较强的两个绿色发射2H11/2、4S3/2→4I15/2及红色发射4F9/2→4I15/2的激发光谱,观测2H11/2、4S3/2→4I15/2跃迁 荧光强度随着温度的变化,测量了室温下这两个跃迁衰减曲线,计算了这两个能级的无辐射跃 迁几率及量子效率.
|
|
碳前驱体热解机理的理论研究──反应能量、自由基的轨道能级及相对稳定性
王惠,翟高红,冉新权,史启祯,文振翼,罗瑞盈,杨延清
2001 Vol. 16 (2): 230236
摘要(
2280 )
PDF(265KB)(
1234
)
运用Gaussian 98程序包中的 AM1方法,通过对间二甲苯系列化合物设定的8种热裂解过程的反应能量、生成自由基的轨道能级、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的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研究了间二甲苯系列化合物的热反应活性及热裂解机理.计算结果表明:(1)各反应物的主反应路径均是苯环上甲基C-H键首先断裂.该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2)各反应物之间的热反应活性由大到小顺序为: C8H9OH(d1)>C8H9SH(d2)>C8H10(a)> C8H9CN(d3).同时亦说明,自由基前线轨道能级差及生成自由基的相对稳定性和热力学等理论参数一样,亦适合于研究间二甲苯系列反应物的热解机理和热反应活性.
|
|
光纤接头用微晶玻璃材料的相转变
逯红霞,罗澜,张干城
2001 Vol. 16 (2): 237242
摘要(
2277 )
PDF(533KB)(
1115
)
通过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研究、热膨胀系数(CTE)测定及扫描电镜(SEM)观察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以 Li2O-Al2O3-SiO2系统为基础的光纤接头用微晶玻璃材料在低温晶化预处理阶段和高温模拟拉丝条件下的相转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微晶玻璃材料在870℃出现的DTA放热峰为β-石英固溶体析晶峰,该亚稳晶相在升高温度后转变为主晶相β-辉石固溶体.在900~1000℃晶化预处理阶段,主晶相的晶粒尺寸在0.2~0.3μm之间,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不明显,材料显微结构细密.在1150~1270℃范围内,晶粒尺寸随温度增加迅速长大,玻璃相明显增多.研究还表明,在预处理阶段,由于β-石英固溶体向β-锂辉石固溶体的转变和β-锂辉石固溶体析出量的逐渐饱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由小变大并趋于稳定;而在高温模拟拉丝温度下,由于玻璃相的明显增多,材料的热膨胀系数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大.
|
|
乙二醇甲醚体系中α-Fe2O3纳米晶制备与结构分析
牛新书,徐荭
2001 Vol. 16 (2): 243248
摘要(
1910 )
PDF(354KB)(
1017
)
研究了在硝酸铁乙二醇甲醚溶液体系中,用溶胶-乳化-凝胶法制备氧化铁纳米晶,首次将表面活性剂(SDS)引入溶胶-凝胶化过程,并采用一种高效缩合催化剂来加速此过程.结合TEM、XRD和TG-DTA分析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加入的表面活性剂(SDS)有助于纯相α-Fe2O3纳米晶的生成,而缩合催化剂钛酸了酯的加入则大大缩短凝胶时间,所得粉体的原始晶粒尺寸为30nm左右.若以常用的硅酸乙酯代替钛酸丁酯,则胶凝时间明显延长,最终产物为β和α氧化铁的混晶相(γ-Fe2O3为主晶相),晶粒尺寸约为10nm,并从中提出了一条改进γ-Fe2O3基气敏材料性能的新思路.
|
|
SnO2系溶胶-凝胶转变的流变学研究
郭玉忠,黄瑞安,孙加林
2001 Vol. 16 (2): 249255
摘要(
2021 )
PDF(295KB)(
1231
)
通过SnO2溶胶体系流变学实验研究,给出切粘度η、特性粘度[η]及 pH值随时间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讨论了SnO2胶粒生长动力学过程特征,结构演变规律及生长过程中伴随的质子H+释放现象.实验和理论揭示出SnO2胶粒生长遵循三阶段模型和胶粒结构不变性规律,同时溶胶液酸性对生长动力学速率有较大影响.
|
|
含碳添加剂Al2O3基陶瓷复合材料的增韧机理
许崇海,黄传真,李兆前,艾兴
2001 Vol. 16 (2): 256262
摘要(
1913 )
PDF(667KB)(
1041
)
以碳为添加剂,利用热压工艺制得的 A12O3/TiC新型陶瓷复合材料,其断裂韧性比相应不合碳的Al2O3/TiC陶瓷材料提高约20%.理论与实验分析表明:弱界面是获得高韧性陶瓷复合材料的一个有效途径.以石墨形态存在的碳在材料中不但能导致自发微裂纹的产生,而且还能形成弱界面,并在强弱界面的共同作用下以裂纹桥联、裂纹分支与裂纹偏转等多种增韧机制及其协同作用共同提高A12O3/TiC陶瓷材料的断裂韧性.
|
|
50Ti/HA生物材料的组织结构与体外生物活性
宁聪琴,周玉,孟庆昌
2001 Vol. 16 (2): 263268
摘要(
1890 )
PDF(553KB)(
1024
)
通过热压烧结的方法制备出50Ti/HA生物复合材料,对其组织结构及其在模拟体液中的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XRD结果表明,在1200℃烧结时,原始材料中的Ti与HA之间发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为Ti2O、CaTiO3、CaO以及一种类TiP相.将复合材料浸入模拟体液一天后,其表面就形成一层连续的磷灰石膜,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磷灰石膜逐渐增厚.这种膜沿[001]方向具有明显的择优取向,其形成主要与复合材料中生成的Ti2O有关.
|
|
流延法制备AlN陶瓷基板的研究
曹峻,张擎雪,庄汉锐,邬凤英
2001 Vol. 16 (2): 269276
摘要(
2566 )
PDF(703KB)(
1746
)
从颗粒尺寸、浆料流体类型、干燥条件、排胶机制等方面对流延法制备AlN陶瓷基板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尺寸的不同直接影响到浆料粘度及分散剂用量.适于AlN流延成型的浆料流体类型属于假塑性流体.保持一定的溶剂气氛有利于获得表面平整光滑的流延素坯膜.二次排胶有利于排除AlN流延素坯膜中的残余碳.烧结后基板的断口SEM照片表明晶粒发育较为完善,无明显开气孔,断裂模式为沿晶断裂.
|
|
Al2O3/Ni包裹粉体的制备、烧结行为及其显微结构研究
卢金山,高濂,归林华,郭景坤
2001 Vol. 16 (2): 277282
摘要(
1819 )
PDF(399KB)(
1116
)
利用非均相沉淀包裹技术,在铝无机盐溶液中制备出氧化铝前驱体包裹纳米镍颗 粒的复合粉体,并通过能量发散能谱(EDS)以及俄歇电子能谱(AES)研究包裹粉体的成分构 成,发现镍纳米颗粒表面均匀地包裹一层氧化铝的前驱体.煅烧后的包裹粉体在氩气氛中进行 热压烧结.结果表明,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粉体相比,包裹粉体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达到致 密化.烧结后的材料其显微结构明显不同于球磨粉体烧成的材料,不论在氧化铝晶界或晶内, 镍颗粒与氧化铝之间都有孔隙,这是由于镍的热膨胀系数比氧化铝的热膨胀系数大引起的. Al2O3/Ni复合材料的断裂方式以沿晶断裂为主.
|
|
不同重力环境对AlN-玻璃复相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
张擎雪,江国健,李文兰,庄汉锐,严东生
2001 Vol. 16 (2): 283288
摘要(
2010 )
PDF(479KB)(
910
)
采用SHS化学炉为热源,在抛物线飞行飞机上进行了一系列不同重力环境下的AlN-玻璃复相材料的液相烧结,研究了烧结过程中,不同重力水平对材料显微结构和扩散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超重力条件下物相会发生偏析,而微重力条件下,物质扩散均匀,可促进晶粒的正常发育,有利于材料显微结构的均匀性.
|
|
SiC表面氧化及其对SiC/Fe界面稳定性的影响
汤文明,郑治祥,丁厚福,金志浩
2001 Vol. 16 (2): 289296
摘要(
2059 )
PDF(666KB)(
1128
)
烧结致密的α-SiC在静态空气气氛中经1200℃×10h氧化,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该层氧化膜具有β-方石英晶体结构.氧化膜的生长由O2通过SiO2晶格间隙的扩散控制. SiC/Fe界面反应剧烈,界面稳定性极差. SiC表面氧化能有效阻挡该界面反应,提高其稳定性. 900℃以下长时间保温,氧化 SiC/Fe界面十分平直,无明显反应的迹象,界面十分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界面稳定性越来越低,在局部区域内开始发生反应,并逐渐扩展到整个界面,最终导致氧化膜遭到破坏,失去阻挡界面反应的作用.氧化膜与SiC、Fe热膨胀系数不匹配所造成的应力集中,以及氧化膜中存在的孔隙可能是导致氧化膜在热处理过程中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
|
系统选择钙钛矿型透氧膜材料
邵宗平,熊国兴,杨维慎
2001 Vol. 16 (2): 297304
摘要(
2297 )
PDF(497KB)(
1257
)
提出了一套系统选择具有高透氧能力、结构稳定性及热化学稳定性的钙钛矿型混合氧离子电子导体透氧膜材料的策略,在此策略指导下开发出了若干新的导体膜材料.采用了标准陶瓷法、络合法等对材料进行了合成,采用色谱法及X射线粉末衍射法分别对其透氧性能与稳定性进行了测定与表征,并将其与几种典型透氧膜材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系列新材料确实具有预期的透氧性能与结构和热化学稳定性.典型材料,Ba0.5Sr0.5Co0.8Fe0.2O3-δ导体膜在850℃下透氧量达1.16mL[STP]·cm-2·min-1,并在长达1000多小时的测定中保持稳定的透氧能力.
|
|
Ba0.9Sr0.1TiO3薄膜的椭偏光谱研究
阳生红,李辉遒,张曰理,莫党,田虎永,罗维根,蒲兴华,丁爱丽
2001 Vol. 16 (2): 305310
摘要(
2124 )
PDF(361KB)(
1079
)
用椭偏光谱仪首次在光子能量为2.1~5.2eV的范围内,测量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下Ba0.9Sr0.1TiO3(BST)薄膜的椭偏光谱,建立适当的拟合模型,并用Cauchy色散模型描述BST薄膜的光学性质,用最优化法获得了所有样品的光学常数(折射率η和消光系数κ)谱及禁带能Eg.比较这些结果,初步得到了BST薄膜的折射率η、消光系数κ和禁带能Eg随退火温度变化的变化规律.
|
|
钴掺杂Sr4Fe6O13混合导体氧化物结构及透氧测定
董辉,邵宗平,熊国兴,杨维慎
2001 Vol. 16 (2): 311318
摘要(
2202 )
PDF(340KB)(
840
)
用湿化学法合成了Sr4CoxFe6-xO13±δ系列混合导体氧化物,对其相结构与透氧性能进行了研究.钴离子的引入导致材料中钙钛矿型杂相的出现,X=2.0时材料中还产生了CoO杂相,x=2.6时材料呈现钙钛矿型结构.Sr4Fe4Co2O13±δ的相结构还与焙烧温度及环境气氛中的氧浓度密切相关.随着氧浓度的降低,材料从纯相Sr4Fe6O13结构(纯氧气气氛下)转变为Sr4Fe6O13结构、钙钛矿型结构和CoO共存(空气气氛下),直至转变为针镍矿结构、 Sr4Fe6O13结构和 CoO共存. Sr4Fe6Co13±δ导体膜在air/He氧浓差梯度下的透氧量为 1.5×10-8mol/cm2·s(850℃),在650~850℃范围内透氧活化能为70kJ/mol.
|
|
银掺杂对Bi2O3-ZnO-Nb2O5系陶瓷介电及熔融物性的影响
魏建中,陈忍昌,张良莹,姚喜
2001 Vol. 16 (2): 319323
摘要(
1899 )
PDF(310KB)(
930
)
在BZN系陶瓷中,立方焦绿石结构的α相与低对称结构的β相是二个重要的基本物相,α相是熔点为1190℃的同成分熔融化合物,对应负温度系数,β相是转熔温度为1100℃的异成分熔融化合物,对应正温度系数,α相与β相接一定比例组成(α+β)复相瓷料,得到CH组零温度系数.分别在α相、β相以及CH组复相瓷料中进行银掺杂,通过瓷料介电性能的研究,首次明确了银掺杂对α相、β相以及CH组复相瓷料介电性能的不同影响和影响程度,进一步研究银掺杂β相瓷料的熔融物性,结果表明银掺杂对瓷料熔融物性的影响是影响其介电性能的内因.
|
|
PMN-BT陶瓷的介电性能和相变温度
李振荣,李奇,张良莹,姚熹
2001 Vol. 16 (2): 324330
摘要(
2009 )
PDF(376KB)(
1155
)
制备了一系列PMN-BT陶瓷,系统地研究了BT含量的变化对介电性能和相变温度的影响.PMN-BT陶瓷的相变温度与组成呈“U”型变化曲线.相变温度的异常变化是由于系统中存在Ba(Mg1/3Nb2/3)O3顺电微区所致.PMN-BT陶瓷的介电弛豫特性随BT的增加经历了一个由弱变强,再由强变弱的过程.对由两种钙钛矿化合物构成的铁电固溶体相变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讨论.
|
|
PZN基复相陶瓷介电性能和电致伸缩性能的研究
高峰,屈绍波,杨祖培,周少荣,田长生
2001 Vol. 16 (2): 331336
摘要(
1894 )
PDF(364KB)(
1051
)
以不同居里温度的PZN基弛豫铁电陶瓷为原始高、低温组元,采用二次合成法制备出PZN基复相陶瓷,研究了PZN基复相陶瓷的介电性能和电致伸缩性能.结果表明:复相陶瓷温度稳定性好,弥散相变度大,在具有较大的电致应变的同时具有较小的滞后,表现出优异的介温特性和电致伸缩性能.
|
|
铬掺杂对PZT-PMN陶瓷材料性能的影响
贺连星,高敏,李承恩
2001 Vol. 16 (2): 337343
摘要(
2098 )
PDF(605KB)(
983
)
采用TEM、SEM、ESR(电子自旋共振)结合常规压电性能测试手段研究了Cr2O3掺杂对PZT-PMN陶瓷的压电性能、微结构及畴态的影响.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当Cr2O3含量低于0.06Wt%时,可使Kp和Qm同时提高,这说明铬掺杂同时兼具“软掺杂”与“硬掺杂”的双重特性.此外,还发现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材料性能“硬化”明显.ESR谱分析表明,Cr离子主要以Cr3+和 Cr5+的方式共存,随着烧结温度的提高,它有从高价态 Cr5+或Cr6+向低价态转变的趋势,这一价态变化被认为是材料性能随烧结温度提高而“变硬”的主要原因之一.TEM图片显示,随着掺杂的Cr2O3的浓度的增大,由于氧空位或受主离子与氧空位构成的缺陷复合体对畴壁的钉扎,电畴将从正规带状畴向波纹状畴转变.
|
|
三维碳化硅/碳化硅陶瓷基编织体复合材料
徐永东,成来飞,张立同
2001 Vol. 16 (2): 344348
摘要(
2152 )
PDF(459KB)(
1146
)
采用化学气相浸渗法(CVI),制备出三维Hi-NicalonSiC/SiC陶瓷基编织体复合材料.经30h CVI致密化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密度达到 259·cm-3,所研制的三维 SiC/SiC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而且表现出优异的韧性和类似金属材料非灾难性的断裂特征.复合材料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为:弯曲强度 860MPa,断裂位移 1.2mm,断裂韧性41.5MPa·m1/2,断裂功28.1kJ·m-2,冲击韧性36.0kJ·m-2.
|
|
低温制备纳米α-Al2O3粉体
吴义权,张玉峰,黄校先,郭景坤
2001 Vol. 16 (2): 349352
摘要(
1889 )
PDF(264KB)(
1011
)
研究了以 Al(NO3)3·9H2O和NH3·H2O溶液为原料,采用高纯氧化铝球磨原位引入晶种和添加 ZnF2、 AlF3的制备工艺.通过提高凝胶中晶种的均匀性和加速相转变时物质的扩散和传输,可降低过渡型氧化铝向α型氧化铝相转变温度,所制铝凝胶经900~920℃煅烧可获得平均粒径<50nm的α型纳米氧化铝.
|
|
超微细CaCO3结晶的控制生长
林荣毅,张家芸,张培新
2001 Vol. 16 (2): 353357
摘要(
1878 )
PDF(394KB)(
1130
)
通过SEM显微技术,从亚微观结构研究Na5P3O10对Ca(OH)2碳化反应中CaCO3结晶的控制生长过程.结果表明,CaCO3结晶的成核、生长在时间上是重叠的伴随过程.在CaCO3反应结晶的起始阶段,N5P3O10的存在促进了CaCO3的大量成核.通过SEM可以观测到大量正稳态 CaCO3籽晶(R= 23~26nm)的存在.这时, CaCO3晶体生长并不符合Zener-Ham理论的扩散生长规律.结晶生长由穿越晶体界面的短程扩散控制.在反应结晶末期,SEM已观测不到亚稳态CaCO3籽晶的存在.CaCO3结晶生长遵循长程扩散控制模型R(t)=(Dt)n,时间指数n=0.4874~0.4992(理论值n=0.5).随着碳化液中Na5P3O10浓度的增大,常数λi Dn由16.69降低至11.36,从而有效地控制CaCO3的结晶生长.
|
|
La0.9Sr0.1Ga0.8Mg0.2O3-α的柠檬酸盐法制备和表征
郑文君,武丽艳,彭定坤,孟广耀
2001 Vol. 16 (2): 358362
摘要(
1893 )
PDF(280KB)(
1121
)
采用柠檬酸盐法制备了 La0.9Sr0.1Ga0.8Mg0.2O3-α(LSGM)粉体材料.TG和 DTA分析表明,凝胶在265~309℃下分解为相应的氧化物.XRD测试表明,凝胶在1300℃以上煅烧时,转变为简单立方钙钛矿结构的纯相产物.1450℃下烧结体的相对密度为88%,其复阻抗特性表明产物中没有明显的晶界过程,且在800℃下的电导率为 2.1×10-2Scm-1,活化能为0.98eV.
|
|
原位反应自生成氮化铝的研究
金海波,陈克新,周和平,邹宗树,王文忠
2001 Vol. 16 (2): 363368
摘要(
2339 )
PDF(231KB)(
1103
)
为研究原位自生氮化铝的可行性,以及掺杂元素、温度等实验条件对氮化过程的影响,在1000℃高纯氮气氛下,分别对不同成分的合金进行直接氮化实验.通过化学成分分析、X-ray衍射分析等实验手段,从热力学角度分析了原位反应自生成AIN的可能性.包括掺杂元素Mg、Si的热力学行为,以及铝合金熔体的氮化反应过程分析.在恒温热重实验基础上,探讨了掺杂元素、氮化温度等条件对氮化反应速率影响.
|
|
离子注入对纳米Si3N4结构的影响
涂鲜花,李道火,赵华珍,詹明生
2001 Vol. 16 (2): 369372
摘要(
2115 )
PDF(156KB)(
966
)
通过FT-IR、XPS和荧光光谱研究了离子注入对纳米Si3N4结构的影响.发现离子注入改变了材料中游离硅(a-Si)的结构,使其变成了SiNn(n=1,2).荧光谱研究表明纳米Si3N4具有明显的量子限制效应,并且荧光峰的位置和强度存在不稳定性.根据实验结果给出了纳米Si3N4的能级结构图.
|
|
过渡金属Cr掺杂对金红石光性影响的研究
卢铁城,刘彦章,林理彬,祖小涛,朱居木,吴丽萍
2001 Vol. 16 (2): 373376
摘要(
1451 )
PDF(163KB)(
986
)
报道了采用高温扩散掺杂敏化法在金红石晶体表面掺入Cr离子、有效提高可见光响应的研究结果.分别利用UV-VIS、XFA、XRD和LR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离子掺入晶体表面后以Cr2O3的形式与基体TiO2形成固溶体Cr2TiO5,提高了可见波段的光吸收,使原来位于410nm的TiO2的吸收边移到了750nm处,实现了与太阳光谱的匹配.
|
|
氮化碳薄膜的结构与特性
陈光华,吴现成,贺德衍
2001 Vol. 16 (2): 377380
摘要(
1857 )
PDF(303KB)(
1688
)
采用射频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CVD)+负偏压热丝辅助方法直接在Si(100)衬底上制备了多晶C3N4薄膜.X射线衍射测试表明,薄膜同时含有α-和β-C3N4晶相以及未知结构,没有观测到石墨衍射峰.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到线度约2μm、横截面为六边形的β-C3N4晶粒.纳米压痕法测得薄膜的硬度达72.66 GPa.
|
|
BT-PMN共烧陶瓷的新的介温特性
刁雷,齐建全,桂治轮,李龙土
2001 Vol. 16 (2): 381384
摘要(
1686 )
PDF(315KB)(
938
)
具有不同居里点的两种铁电体粉末在共烧时会产生过渡相.这种过渡相的特性与原始物相的性质密切相关·BaTiO3(简称BT)和Pb(Mg1/3Nb2/3)O3(简称PMN)共烧时,介温特性发生异常变化.结果显示,在低温端介温曲线明显抬起,表明具有更低居里温度(Tc)的新相形成.而在高温端BT的Tc值升高,表明Pb进驻BT的晶格.共烧体的性能可以达到室温介电常数>3000,损耗<60,容温变化率符合X7R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