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炉”技术及其在空间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江国健,庄汉锐,张擎雪,李文兰,张宝林,王锦昌,李懋滋
2001 Vol. 16 (3): 385390
摘要(
1961 )
PDF(387KB)(
1007
)
论述了自蔓延高温合成(SHS)化学炉的形成、特点及其在空间实验和材料制备中的应用,着重讨论了该技术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
|
|
ZnO薄膜及其性能研究进展
黄焱球,刘梅冬,曾亦可,刘少波
2001 Vol. 16 (3): 391397
摘要(
2125 )
PDF(306KB)(
2237
)
ZnO薄膜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压电、光电、气敏、压敏等性质的材料,在透明导体、发光元件、太阳能电池窗口材料、光波导器、单色场发射显示器材料、高频压电转换器、表面声波元件、微传感器以及低压压敏电阻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用途.ZnO 薄膜的制备方法多样,各具优缺点;而薄膜性质的差异则取决于不同的掺杂组分,并与制备工艺紧密相关.本文综述了ZnO薄膜的制备及性质特征,并对其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探讨.
|
|
组成对R2O-CaO-ZnO-Al2O3-SiO2系统分相的影响
孙洪巍,陈显求,高力明,封鉴秋,王淑玲
2001 Vol. 16 (3): 398404
摘要(
1988 )
PDF(430KB)(
1189
)
通过大量的配方实验和OM、TEM观察,系统研究了R2O-CaO-ZnO-Al2O3-SiO2系统分相与组成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K2O比Na2O更有利于系统的分相,用Na2O等摩尔取代K2O时,分相区向低铝高硅区收缩.此外,系统分相区大小还明显受到ZnO、CaO相对含量的影响,高锌系统具有更为宽广的分相区.Al2O3对R2O-CaO-ZnO-Al2O3-SiO2系统分相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反常现象.在ZnO含量为0.55mol的系统中,当R2O由0.10molK2O+0.10mol Na2O共同引入时,分相区大小和分相结构尺度都呈现出明显的铝反常现象,而R2O仅由 0.20molK2O引入时;仅分相结构尺度呈现出明显的铝反常现象,反常点的 Al2O3含量约为 6.20mol%.在一定的热处理条件下,适当增加 SiO2的含量有利于系统分相,但当 SiO2的含量过高时,分相将由连通结构逐渐转变为孤立相分布于连续基质相中的液滴状结构,甚至消失.
|
|
添加铅硅玻璃对烧结堇青石基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王艳丽,沈菊云,缪之训
2001 Vol. 16 (3): 405409
摘要(
1853 )
PDF(361KB)(
1221
)
研究了铅硅玻璃在堇青石基微晶玻璃烧结中的作用及其添加量对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铅硅玻璃的加入可以促进微晶玻璃的烧结致密化;随着铅硅玻璃加入量的增加,烧结样品的介电常数亦增加,且与密度变化曲线相似;微晶玻璃烧结样品的热膨胀系数符合加和性规律.
|
|
SnO2凝胶干燥及固化过程中的结构变化
郭玉忠,王剑华,孙加林
2001 Vol. 16 (3): 410418
摘要(
1959 )
PDF(532KB)(
1010
)
通过TG-DTA、BET-N2吸附和X衍射分析,详细研究了SnO2凝胶在20~700℃区间干燥固化过程中的收缩、失重机理、凝胶骨架纳米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掺杂元素Sb、溶胶阶段加入的催化剂和溶剂种类对干燥过程和固化过程中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发现:SnO2凝胶为1~10nm尺寸的纳米多孔结构,符合圆柱通孔模型.在干燥固化过程分别为20~200℃、200~550℃和>550℃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发生骨架吸附溶剂解附、-acac 螯环分解氧化、网链结构驰豫和无定型→晶态转变等四个过程,它们是支配凝胶失重、收缩、固化的主要机理.随团化温度增加;纳米骨架粗化长大但其径长比保持不变,同时Sb加入有细化骨架作用,而催化剂对凝胶结构无明显影响.
|
|
应用轮廓吻合法测量Li2B4O7·KNbO3溶液的表面张力系数
金蔚青,长岛敏夫,依田真一,蒋元方,蔡丽霞,潘志雷
2001 Vol. 16 (3): 419426
摘要(
2070 )
PDF(472KB)(
1222
)
讨论了一种表面张力测量方法一轮廓曲线吻合法.它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用数 字图像信息处理液滴轮廓的方法.应用数字图像测量和信息处理技术,将置于氮化硼水平平板 上的Li2B4O7+KNbO3液滴的轮廓图像记录在录像带上,然后转换成数字图像数据,并与理论 方程的数值解吻合,求得表面张力系数.用这种方法侧得的Li2B4O7+KNbO3溶液的表面张力 温度系数和表面张力溶质系数分别为 γΤ(mN/m)=210+0.15(T-900℃), 900℃≤ T≤1000℃; γc(mN/m)=229-0.45(CKN-10wt%), 10wt%≤ CKN ≤30wt%
|
|
Nd:GdxY1-xCa4O(BO3)3晶体的生长及其光谱性能研究
周娟,罗军,钟真武,华王祥,范世Ji
2001 Vol. 16 (3): 427432
摘要(
1832 )
PDF(427KB)(
1007
)
利用熔体提拉法生长了大尺寸,高质量的新型激光自信频晶体Nd:GdxY -xCa4O(BO3)3简称Nd:GdYCOB).对Nd:GdYCOB晶体的XRD衍射图进行指标化,得到它的晶胞参数为α=8.080A; b=16.016A; c=3.538A; β=101.18°;μ=491.1A3.对取自不同部位的晶体粉末进行ICP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表明晶体整体组份均匀一致,根据熔体和晶体粉末的ICP数据计算,Nd:GdYCOB晶体中Nd3+的分凝系数为0.63.首次报道了 Nd:GdYCOB晶体200~3000nm室温透过光谱和室温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室温透过光谱表明Nd:GdYCOB晶体的紫外吸收边在~220nm,具有很宽的透光波段(~220~2700nm); Nd:GdYCOB晶体在800nm附近存在很强的吸收,适合于LD泵浦.荧光光谱表明Nd:GdYCOB晶体是一种很有潜力的RGB(red;green, blue)激光自信频晶体.掺杂 4%、 5% Nd:GdYCOB晶体的荧光寿命分别为 105μs和100μs.
|
|
水解反应诱导凝胶化工艺成型碳化硅陶瓷
张兆泉,谭寿洪,江东亮
2001 Vol. 16 (3): 433439
摘要(
1792 )
PDF(550KB)(
1029
)
发现静电稳定的碳化硅浆料在碳化硅粉体表面的无定形氧化硅层的影响下,可以象氧化硅溶胶一样发生溶胶-凝胶转变,并将这一发现用于碳化硅陶瓷的成型.通过预先加入的酯或内酯的水解反应,把浆料的pH值从碱性区降至有利于凝胶的中性区,体系发生固化. 利用小幅震荡剪切技术对影响固化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表明,固化速度及固化强度不仅依赖于体系最终的pH值,还取决于体系最初的pH值以及pH值变化的速度.这些影响因素说明,体系的固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凝聚的过程,而是一个凝胶的过程,浆料的固化是碳化硅颗粒间形成Si-O-Si键的结果.
|
|
La2NiO4+δ透氧膜材料的结构特点与性能
张华,金江,余桂郁,杨南如,施剑林,冯景伟
2001 Vol. 16 (3): 440446
摘要(
1934 )
PDF(378KB)(
926
)
讨论了La2NiO4+δ透氧膜材料的结构特点及氧渗透性能.对La2NiO4+δ试样电子衍射谱的分析表明,其结构中由于填隙氧离子的存在及其有序化,出现了超结构现象,并根据此结构对衍射谱进行了指标化,同时探讨了结构特点与透氧机制之间的关系.
|
|
层状磷锑酸钠的合成与表征
杨刚,龙翔云
2001 Vol. 16 (3): 447451
摘要(
1825 )
PDF(374KB)(
896
)
首次采用微波合成技术和传统固相合成法分别得到具有层状结构的新化合物磷锑酸钠.在不同反应条件下,两类不同反应物均可得到层状磷锑酸钠,反应物的不同对传统固相合成影响较大,而对微波合成影响甚小.对比研究了微波合成技术的应用机理.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成分分析、晶体形貌分析等方法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微波合成产物粒度小且分布均匀,呈长方条形.利用指标化程序将产物X射线衍射峰指标化,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四方晶系,层间距为5.95A,用最小二乘法修正晶胞参数得α=36424(5)A,c=5.9488A.
|
|
磷酸盐陶瓷Ca1-xBaxZr4(PO4)6的制备及其零膨胀组成的耐热冲击性研究
祝琳华,廖学品,郎小川,杨劲
2001 Vol. 16 (3): 452458
摘要(
1994 )
PDF(557KB)(
1085
)
Ca1-xBaxZr4(PO4)6(0≤x ≤1,简称CBZP)是由具有相反热膨胀异向性的 CaZr4(PO4)6和BaZr4(PO4)6互溶形成的二元固溶体型NZP族陶瓷,其热膨胀系数具有可裁剪性.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整组成,制备具有较好耐热冲击性的零膨胀材料.为此,首次用共沉淀法合成了单相的 CBZP系列粉体。分别添加 3%ZnO和 4%MgO为烧结助剂,制成T CBZP系列陶瓷材料,用热机械分析(TMA)压缩法测定了试样在20~1000℃的平均线膨胀系数a20/1000,以及加热(20~1000℃)和冷却(1000~400℃)过程的热膨胀曲线.实验结果表明,添加 ZnO和 MgO时的近零膨胀材料分别为Ca0.85Ba0.15Zr4(PO4)6(x=0.15)和CaZr4(PO4)6(x=0),α20/1000依次为 0.6×10-6/°C和一0.8×10-6/°C,但热膨胀曲线上却由于微裂纹的产生而呈现出较大的滞后环,耐热冲击性不理想.可见,对CBZP系列而言,调整组成虽然能实现零膨胀,但很难消除热膨胀异向性,提高其耐热冲击性的有效途径可能是适当抑制晶粒生长以避免产生过多的微裂纹.
|
|
配合物[Mn(phen)2]2+修饰的MCM-41的合成与表征
郑珊,高濂,郭景坤
2001 Vol. 16 (3): 459464
摘要(
1905 )
PDF(359KB)(
942
)
分别以γ-氨丙基和甲基丙烯酸丙酯基修饰介孔分子筛MCM-41内孔壁,将引入的有机官能团与金属配位离子[Mn(phen)2Cl]+通过配位健成键首次合成了锰(Ⅱ)配位化合物修饰的MCM-41(MCM-ap-Mn(phen)2,MCM-mp-Mn(Phen)2).通过XRD、FTIR、77K氮气吸附-脱附、UV-VIS漫反射光谱和Mn2+电子顺磁共振谱(ESR)表征了复合物MCM-ap-Mn(phen)2和MCM-mp-Mn(phen)2由于有机基团对MCM-41孔壁的修饰,使复合物的结晶度降低,增加的有机基因和配合物使红外光谱有所改变;BET比表面积,孔容和最可几孔径均下降;γ-氨丙基或甲基丙烯酸丙酯基与Mn2+的配位而使其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在短波长的吸收加强;室温下 Mn2+电子顺磁共振表明 Mn(Ⅱ)配位环境几乎没有变化.
|
|
钛掺杂有序多孔氧化锆的研究
陈航榕,施剑林,张文华,阮美玲,严东生
2001 Vol. 16 (3): 465469
摘要(
1694 )
PDF(336KB)(
890
)
利用表面活性剂辅助途径,水热条件下合成了含钛的有序多孔氧化锆.通过XRD、N2吸附、HRTEM、UV-VIS吸收光谱、Raman光谱等手段对不同按量的钛掺杂多孔氧化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5mol%的钛掺杂有利于提高材料的比表面积;钛掺量<30mol%时,钛能很好进入氧化锆骨架中,但随着掺量增加,孔道有序性降低.掺量>30mol%,多余的钛将以纳米晶TiO2形式析出.
|
|
PDP荧光粉GdBO3:Eu格位选择激发下的光致发光及其相变研究
张巍巍,谢平波,张慰萍,尹民,楼立人,夏上达
2001 Vol. 16 (3): 470474
摘要(
2289 )
PDF(306KB)(
995
)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DP用荧光粉LT-GdBO3:Eu,并用常规的手段,包括XRD、拉曼散射谱、发光光谱等研究了它的晶体结构和光谱性质.利用染料激光系统,选择激发荧光粉中不同格位上 Eu3+的5D0能级,得到了对应于不同格位的两套发射谱,并根据发射谱分析了Eu3+的格位对称性,以及对这两种格位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在1000~1100℃之间,发生了LT-GdBO3向另一种Vaterite结构的GdBO3的相转变.相变的过程伴随着因GdBO3晶体结构发生重排而引起的热吸收.荧光粉LT-GdBO3:Eu有很高的亮度,同时其猝灭浓度高达 20mol%.
|
|
晶体生长用TiO2纳米晶的改良工艺研究
卢铁城,宋萍,林理彬,卢勇,祖小涛,廖志君
2001 Vol. 16 (3): 475480
摘要(
2075 )
PDF(399KB)(
981
)
针对晶体生长的具体应用,分别以硫酸氧钛铵(ATS)和改良硫酸氧钛铵(M-ATS)为原料,采用高温焙烧法制备了TiO2纳米晶,用XRD分析了原料和纳米晶的物相,用SEM分析了纳米晶的形貌.结果表明虽然两种原料具有相似的物相结构,但所得纳米晶的性状不同,M-ATS焙烧所得纳米晶分散性更高,均匀性更好.此外,研究了焙烧温度、保温时间、急烧、缓烧等工艺条件对纳米晶形貌、物相的影响,并给出了批量制备TiO2纳米晶粉体的最佳工艺条件.
|
|
微乳液法制备超细Ni-Fe复合物微粒
张朝平,邓伟,胡林,罗玉萍,胡宗超,高翔,申德君
2001 Vol. 16 (3): 481485
摘要(
1956 )
PDF(359KB)(
923
)
应用W/O型微乳液法制备了纳米量级超细铁-镍复合物微粒.X射线和透射、扫描电镜测试表明:它属于表面活性剂包裹型超细微粒.粒径<30nm,密度2.89g/cm3的Ni-Fe微粒,比饱和磁化强度σs=13~16Am2/kg,娇顽力 Hc=87~123 Oe,剩磁 Br=2.25~3.00Am2/kg,矫顽力较大,剩磁也较大,说明该超细复合微粒具有硬磁体的性质.X射线能谱分析表明,有部分Ni-Fe合金相形成.
|
|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制备新工艺
宋桂明,周玉,周文元
2001 Vol. 16 (3): 486490
摘要(
2019 )
PDF(317KB)(
1281
)
采用球磨湿混和旋转合成相结合的新工艺来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n2O4,并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粒度、化学成分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制备的LiMn2O4为正尖晶石结构,而且物质纯净.同一批次制备的材料化学成分均匀,粉末粒度分布范围窄,中粒径为10.67μm,首次充电容量为124mAh/g,放电容量为115mAh/g.循环次数达30次时,放电容量还大于100mAh/g,循环稳定性良好.球磨湿混工艺能将原料混合均匀,并能有效地使原料粒度细化而且粒度均匀.旋转合成工艺能使反应物和反应产物的温度均匀、粒度均匀、晶型结构与成分均匀.球磨湿混和旋转合成相结合的固相合成新工艺能制备出电化学性能性能良好的LiMn2O4.
|
|
Si基多孔SiO2薄膜的驻极体性能
张晓青,Wedel A,Buechtemann A,夏钟福,张冶文
2001 Vol. 16 (3): 491496
摘要(
1930 )
PDF(369KB)(
1042
)
1. 通过控制制备工艺条件和充电参数,利用相应条件下样品的等温表面电位衰减,开路热刺激放电电流谱等,考察了利用溶胶-凝胶(sol-gel)方法制备的Si基多孔SiO2薄膜的驻极体性能,分析了各种工艺参数与薄膜驻极体性质之间的联系,同时利用Gauss拟合及初始上升法对薄膜驻极体的电有陷阱深度进行了估算.实验结果表明,反应物中水的含量对薄膜驻极体的陷阱分布具有调节作用;估算出负电晕充电SiO2薄膜驻极体电荷的活化能为0.3eV和1.0eV;环境湿度对电荷储存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降低栅压可以提高SiO2薄膜驻极体的电荷储存稳定性.
|
|
Cr2O3涂层对Al2O3绝缘瓷二次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
郑家贵,蒋立新,蔡亚平,罗四维,周心明
2001 Vol. 16 (3): 497502
摘要(
1897 )
PDF(415KB)(
1295
)
用Cr2O3涂复a-Al2O3绝缘瓷表面,并经热退火处理.观测了它们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SEM、XRD、XPS和EELS.发现样品在退火后,涂层元素扩散进了Al2O3陶瓷基底,生成了新相;根据XPS和EELS的分析结果,表面层能隙减小,能隙中的缺陷态、杂质态及表面态增加,提供了更多可能的复合中心和陷阱中心,有利于非平衡载流子的散射跃迁,从而大大耗散能量,减少二次电子发射.
|
|
聚乙烯醇(PVA)对无支撑氧化铝膜微观结构的影响
韦奇,王大伟,张术根
2001 Vol. 16 (3): 503509
摘要(
2331 )
PDF(416KB)(
1083
)
聚乙烯醇(PVA)能够避免溶胶-凝胶法制备的Al2O3膜在干燥阶段产生微裂纹,同时也对Al2O3膜的微观结构产生影响.利用XRD、DTA、TGA、FT-IR及N2吸附等手段研究掺杂PVA对Al2O3膜的物相组成、热稳定性以及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表面分形性等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经过400℃煅烧PVA完全排除.与纯Al2O3膜相比,添加PVA的Al2O3膜吸附量较大,比表面积有所增大,但并不随着PVA含量的增多而增加.PVA有利于 Al2O3膜孔径的调整,使孔径分布更狭窄,孔体积也有较大程度的增加.随着 PVA的加入,Al2O3膜的孔表面分形维数降低.
|
|
硼掺杂的γ-Al2O3催化膜的制备及其热稳定性的研究
陈天蛋,施剑林,汪霖,陈航榕,华子乐
2001 Vol. 16 (3): 510514
摘要(
1745 )
PDF(220KB)(
931
)
在勃姆石A1OOH溶胶中引入一定量的H2BO3溶液,经不同温度的热处理,制成不同硼掺杂含量的无支撑的γ-Al2O3催化膜.用XRD、BET分别对膜的晶相和膜的微孔结构,包括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随着硼含量的增加,在低温下,膜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都不断增加,而对孔径的影响不大;经1200℃处理后,未掺杂硼的膜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分别为 5.4m2/g, 49nm和 0.063cm3/g,而经掺杂 16%摩尔硼的膜的比表面积,孔径和孔容分别为 35m2/g, 13nm和 0.225cm2/g,这说明硼的掺杂对 γ-Al2O3膜的热稳定性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
|
生物活性钛涂层
石建民,丁传贤,吴益华
2001 Vol. 16 (3): 515521
摘要(
2172 )
PDF(460KB)(
935
)
真空等离子喷涂的钛涂层经 5.0mol/L NaOH溶液处理后,将其浸泡在含 Ca2+、HPO42-的模拟生理体液(FCS和SBF)中,考察涂层诱导羟基磷灰石生长过程,并评价其生物活性.用SEM观察碱处理前后和在模拟生理体液中浸泡后钛涂层的形貌,用AES分析了碱处理前后钛涂层的表面成分;用XRD、FT-IR和EDS表征浸泡后涂层表面生长物的结构和成分;并测量了处理后钛涂层在浸泡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浓度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经处理的钛涂层在模拟生理体液中能诱导羟基磷灰石在其表面生长;在SBF和FCS分别形成碳酸羟基磷灰石层和含氧磷灰石的羟基磷灰石层.钛涂层的活性是由于碱处理后表面形成了网状和纤维状结构的Na-Ti-O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在模拟生理溶液中释放Na+,吸收H+;形成水化钛酸盐,诱导羟基磷灰石成核生长.
|
|
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的复合制备与生物相容性
付涛,张玉梅,憨勇,徐可为
2001 Vol. 16 (3): 522528
摘要(
2055 )
PDF(610KB)(
1106
)
采用等离子喷涂CaHPO4和水热处理复合制备羟基磷灰石生物涂层,研究了羟基磷灰石涂层的结合强度和溶解性,用成骨细胞考察了生物相容性.结果表明:喷涂涂层由CaHPO4、β-Ca2P2O7和α-Ca3(PO4)2组成,其相比例、结晶性和形貌取决于喷涂电流和喷涂距离;喷涂涂层经过水热处理可转化为针状结晶的缺钙羟基磷灰石;这种羟基磷灰石涂层具有高的结合强度和稳定性,与成骨细胞的生物相容性良好.
|
|
超亲水TiO2/SiO2复合薄膜的制备与表征
余家国,赵修建,林立,韩建军,赵青南
2001 Vol. 16 (3): 529534
摘要(
2170 )
PDF(332KB)(
2162
)
通过 sol-gel工艺在普通钠钙玻璃表面制备了均匀透明的 TiO2/SiO2复合薄膜.实验结果表明:在 TiO2薄膜中添加 SiO2,可以抑制薄膜中 TiO2晶粒的长大,同时薄膜表面的羟基含量增加,水在复合薄膜表面的润湿角下降,亲水能力增强.当 SiO2含量为 10~20 mol%时获得了润湿角为0°的超亲水性薄膜.
|
|
氧化铝基陶瓷复合材料表面裂纹的自愈合
吕珺,郑治祥,丁厚福,金志浩
2001 Vol. 16 (3): 535540
摘要(
2345 )
PDF(595KB)(
1154
)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的热处理对 TiCp/Al2O3及 SiCW/Al2O3两种陶瓷复合材料表面裂纹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热处理温度为1000~1400℃时,两种材料表面压痕裂纹出现不同程度自愈合现象,材料的抗奇强度大幅度提高.裂纹愈合机理主要为扩散作用及材料表面的氧化反应.材料表面反应物层的微观形貌及热物理性能决定了材料抗弯强度的提高幅度.热处理引起的应力松弛也有利于材料强度的提高,但氧化过程中产生的表面气孔会引起材料强度的下降.
|
|
卤化银多晶光纤热挤压成型的研究
高建平,卞蓓亚,张议,武忠仁
2001 Vol. 16 (3): 541544
摘要(
2190 )
PDF(335KB)(
948
)
采用热挤压法成型制备出卤化银多晶光纤.光纤端面扫描电镜形貌分析结果显示,挤压温度120~210℃,晶粒大小基本不变,晶粒尺寸1~2μm.挤压温度>210℃后,随着挤压温度升高挤压压力降低,在250℃时晶粒尺寸5~10μm,挤压温度的升高导致卤化银多晶光纤的晶粒长大,引起光纤散射损耗的增高.挤压模具中加入润滑剂可同时降低挤压压力和挤压温度,但引起光纤传输损耗的增加.
|
|
亚临界干燥制备疏水SiO2气凝胶
魏建东,邓忠生,薛小松,孙琪,杨靖,王珏
2001 Vol. 16 (3): 545549
摘要(
2201 )
PDF(360KB)(
5236
)
以E-40(多聚硅氧烷)为硅源、三甲基氯硅烷的异丁醇溶液为干燥介质,用溶胶凝胶法,在亚临界条件下制备出疏水的SiO2气凝胶.通过SEM、孔径分布、比表面积、接触角以及红外光谱的测试对其物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SiO2气凝胶具有典型的纳米网络结构、比表面积大且具有疏水性能.亚临界干燥使得制备压力从6.4MPa降低到2.3MPa,降低了制备成本和风险,同时疏水性能提高了SiO2气凝胶环境适应性,从而十分有利于气凝胶的商业应用.
|
|
硬脂酸法制备纳米TiO2及微结构控制
杨娟,李丹,吴东辉,杨绪杰,陆路德,汪信
2001 Vol. 16 (3): 550554
摘要(
1985 )
PDF(353KB)(
1073
)
采用硬脂酸法制备了不同掺杂量的TiO2纳米晶.通过FTIR、XRD和TEM等实验手段对所得纳米TiO2进行分析和表征,并对反应历程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硬脂酸法,金红石型TiO2能在500℃获得,掺杂Na+和K+后则得到锐钛矿型TiO2,且随着掺杂量的增加,TiO2的粒径减小.
|
|
溶胶-凝胶法制备莫来石粉体
靳喜海,高濂,郭景坤
2001 Vol. 16 (3): 555558
摘要(
2388 )
PDF(323KB)(
1099
)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高纯超细莫来石先驱体.并运用XRD和IR等手段对其晶化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新制备的莫来石凝胶由拜耳石(Al(OH)3)和无定型氧化硅组成,它经由γ-Al2O3和铝硅尖晶石,在1250℃转化为莫来石.所得到的莫来石粉体晶粒细小,呈薄片状.
|
|
致密SrCe0.95Y0.05O3-δ在含氢气氛下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张建敏,王吉德,王疆英,岳凡
2001 Vol. 16 (3): 559562
摘要(
2014 )
PDF(307KB)(
933
)
通过变换工作温度、施加电压、氢气分压、氢气流速等参数,对致密材料SrCe0.95Y0.05O3-δ的电化学特性做了研究.同时,对该材料在高温下的电导稳定性做了初步探索.发现该种材料在高温氢气氛中有较好的质子传导性,施加电压及氢分压改变对质子传导性影响显著,流速对之影响在低温区不明显,但在高温区影响较大.最佳流速可选为 30mL/min.
|
|
Ti-Si-C三元系组元化学位稳定性相图
陈秀华,甘国友,陈敬超,周晓龙
2001 Vol. 16 (3): 563566
摘要(
2595 )
PDF(139KB)(
1479
)
收集并计算了 Ti-Si-C三元系在 1200℃温度下各组元化合物的热力学数据,利用Ti-Si-C三元系在该温度下的平衡相图以及对碳化物未知热力学数据所做的估算,计算该三元系中各组元化学位并作出的相应的化学位稳定性相图.
|
|
燃烧合成TiC-Al2O3/Fe梯度材料及其抗热震行为
张卫方,陶春虎,习年生,韩杰才,杜善义
2001 Vol. 16 (3): 567571
摘要(
1891 )
PDF(457KB)(
977
)
采用自蔓延高温合成结合准热等静压(SHS/PHIP)制备出了具有对称结构的 TiC-Al2O3/Fe梯度材料,并对其抗热冲击及抗热疲劳行为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 SHS/PHIP制备的 TiC-Al2O3/Fe梯度材料具有预期的梯度式组成,在热冲击和热疲劳实验过程中均无梯度层间横向贯穿裂缝,克服了传统陶瓷/金属直接接合界面的热应力剥落.
|
|
预热粉体爆炸烧结单相纳米氧化铝陶瓷的研究
钟盛文,焦永斌,叶雪均,匡敬忠,刘政,饶俊,张立德
2001 Vol. 16 (3): 572576
摘要(
2044 )
PDF(371KB)(
1322
)
采用预热粉体爆炸烧结技术制备单相纳米陶瓷,用40nm的α-Al2O3粉体作原料进行烧结试验,用高倍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试验结果进行了测试.最近的研究表明:纳米粉体分别经 600~800℃预热后进行爆炸烧结,可以得到密度为 96%~100%理论密度、晶粒大小在100nm以下的单相氧化铝纳米陶瓷,随着预热温度的递增,陶瓷晶粒生长有加快趋势.与常温下爆炸烧结相比,本研究的陶瓷晶粒无明显晶格变形.对陶瓷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改善途径也进行了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