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铅基驰豫型复合钙钛矿结构PLZST的合成研究
严清峰,张一玲,李强
2001 Vol. 16 (4): 0654
摘要(
1890 )
PDF(207KB)(
1071
)
采用传统陶瓷烧结工艺合成了单一复合钙钛矿结构的Pb1-xLax(ZryTizSn1-y-z)O3体系陶瓷(简称PLZST其中0.01≤x≤0.05;0.35≤y≤0.70;0.05≤z≤0.20).研究表明:在选定的工艺条件下,立方相和正交相PLZST易合成为单一复合钙钛矿结构,而四方相PLZST的合成较困难;采用多次球磨、加适量过量PbO(3%)、控制成型压力、选择合适的烧结温度(135℃)有助于合成单一复合钙钛矿结构的PLZST.
|
|
二硅化钼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江莞,赵世柯,王刚
2001 Vol. 16 (4): 577585
摘要(
2497 )
PDF(585KB)(
1172
)
二硅化钼作为一种重要的高温发热材料和结构材料,一直受到材料科学家的广泛重视.本文对二硅化钼及其复合材料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近年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包括高温变形、氧化机理和复合强化等方面.指出了国内这些方面的研究与国际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分析了原因.最后,对二硅化钼及其复合材料的应用市场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
|
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LiMxMn2-xO4的合成方法研究
康慨,戴受惠,万玉华
2001 Vol. 16 (4): 586594
摘要(
2121 )
PDF(624KB)(
1017
)
尖晶石LiMn2O4是最有希望替代LiCoO2的新一代锂离子电池阴极材料.本文对其晶体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综合评述了近年来各种制备LiMxMn2-xO4的方法,包括高温团相反应、微波烧结法、固相配位反应等“因相合成法”以及Pechini法、溶胶-凝胶法、微乳化等“软化学合成法”,并对各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其中“固相配位反应法”是本文作者的创新方法,既保持了高温固相反应法操作简便、易于工业化生产的的优点,同时也具有煅烧温度低、煅烧时间短、产品形貌较好、粒度相对较小、而且化学计量可控等优点.因此,该法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
|
铝酸钇纤维制备和性能研究进展
路清梅,王浩静,董文生,王心葵
2001 Vol. 16 (4): 595600
摘要(
1742 )
PDF(460KB)(
806
)
与氧化铝等其它无机氧化物纤维相比,铝酸钇纤维不仅具有高强度、抗氧化、抗蠕变性能及低的电导率,在25~1400℃范围内,还具有恒定的断裂应力,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绝热耐火材料和结构增强材料,近几年在材料科学界引起了强烈关注.本文综述了新型高性能铝酸钇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其制备方法.
|
|
钨酸铅晶体的发光光谱及辐照诱导色心的研究
曲向东,张立原,朱人元,廖晶莹,殷之文
2001 Vol. 16 (4): 601608
摘要(
1850 )
PDF(420KB)(
961
)
概要介绍了纯钨酸铅晶体和不同掺杂钨酸铅晶体发光光谱及辐照性能的研究结果.测量了晶体的光致发光和辐射激发发光光谱,比较了辐照诱导色心的密度和辐射发光光谱之间的关系.详细分析了钨酸铅晶体辐照诱导色心密度的分布,根据辐照诱导色心模型,计算了色心的能量及分布.
|
|
对流效应和溶质浓度对KNbO3晶体界面形貌稳定性的影响
蔡丽霞,金蔚青,潘志雷,刘照华,梁歆桉
2001 Vol. 16 (4): 609614
摘要(
1858 )
PDF(607KB)(
1085
)
研究了在不同对流形态对KNbO3晶体生长形貌的影响.在温度梯度较小的扩散-平 流区域,晶体以枝蔓晶的形态生长;而在温度梯度较大的扩散-对流区域,生长出的晶体呈现 光滑晶面.通过测定不同区域KNbO3晶体界面附近的溶质浓度分布,从对流效应降低晶体界 面附近的溶质浓度分布的不均匀性的角度研究了对流效应对晶体界面形貌稳定性的影响,证明 对流效应提高了晶体界面形貌稳定性,与晶体界面弥散度的理论计算结果相一致.同时解释了 扩散-对流区域的晶体尺寸大于扩散-平流区域的晶体尺寸的原因.观察并定性地解释了不同 溶质浓度KNbO3形成不同的界面非稳定形貌,当 KNbO3重量百分比为20wt%时形成骸晶, 30wt%时形成枝蔓晶.
|
|
单分散纳米二氧化钛的研制
唐芳琼,侯莉萍,郭广生
2001 Vol. 16 (4): 615619
摘要(
2023 )
PDF(466KB)(
1210
)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控制金属醇盐水解和表面修饰保护方法研制单分散、粒径可控的纳米级二氧化钛(TiO2)粒子.研究了反应物浓度、pH、反应时间、溶剂等反应条件对粒子粒径及分布的影响.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技术对粒子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TiO2水合粒子呈非晶态,分散性好,粒径在50~300nm之间随反应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经700℃热处理后主要为金红石型TiO2.
|
|
纳米粉ZnO的制备及低温热容研究
易求实,吴新明,谭志诚
2001 Vol. 16 (4): 620624
摘要(
1992 )
PDF(266KB)(
1451
)
采用液相沉淀新方法制备了ZnO纳米晶超微粉末,XRD和TEM分析结果表明,平均粒径为18nm,纤锌矿晶相结构,粒径分布范围较窄.化学分析和ICP联合测定,其纯度>99.9%.在78~370K温区,用高精密全自动量热仪测定了热容,拟合出热容随温度变化的多项式方程: Cp= 40.042+ 24.554X+ 0.93033X2+ 2.1649X3一 1.8389X4;并与粗晶 ZnO热容文献值进行比较,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各热容曲线不同的原因.
|
|
纳米ZnO的固相合成及其气敏特性
沈茹娟,贾殿赠,乔永民,王疆瑛
2001 Vol. 16 (4): 625629
摘要(
2133 )
PDF(393KB)(
1057
)
以草酸为原料,与醋酸锌进行固相反应制得前驱化合物,进而热分解得到气敏材料氧化锌。将稀土元素中的镧和钕的氧化物以固相及液相两种合成方法添加到ZnO气敏材料中,并对材料的粒径、气敏性质进行了测定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制备的氧化锌在低的工作温度下对乙醇气体的灵敏度较高,而且选择性较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
共沉淀法制备纳米YAG粉体
王宏志,高濂
2001 Vol. 16 (4): 630634
摘要(
2109 )
PDF(376KB)(
1241
)
用共沉淀方法,采用共滴的方式,仔细控制反应过程中的pH值,获得具有包裹结构的共沉淀物,在900℃煅烧后,可以获得纯YAG相粉体.研究了初始溶液浓度及pH值对粉体性能的影响,所制备的YAG粉体的比表面积随着初始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并随着滴定过程所控制的pH值的增加而迅速减少.通过优化工艺,可以获得颗粒大小为20~30nm,比表面达68m2/g的纯 YAG粉体.
|
|
丙烯酸类共聚物在纳米Y-TZP粉体上的等温吸附研究
刘阳桥,高濂,郭景坤
2001 Vol. 16 (4): 635640
摘要(
1991 )
PDF(359KB)(
992
)
采用化学需氧量(COD)法测定了丙烯酸-丙烯酸酯共聚物在纳米Y-TZP粉体表面的等温吸附状况.吸附量随pH值的降低而增加.较低pH值下;离子强度对吸附量几乎没有影响;而较高pH值下,离子强度的升高会显著增加吸附量.Ca2+可改变表面共聚物的吸附构型,因此其存在会显著增加吸附量.红外光谱分析证明,共聚物的吸附是通过羧基与粉体表面金属离子的成键而实现的.
|
|
相组成对PMN-PT陶瓷压电性能的影响
朱为民,李承恩,郭存济,颜莉华
2001 Vol. 16 (4): 641648
摘要(
1977 )
PDF(449KB)(
965
)
研究了PMN-PT陶瓷在准同型相界(MPB)区域、不同烧结温度下,化学组成、相组成对陶瓷压电性能的影响.发现对于同一化学组成的陶瓷,随着烧结温度的上升,发生了菱方相→四方相的相转变,同时随着菱方相、四方相相比例的接近,陶瓷的压电性能有显著的提高.而在不同烧结温度下,最佳压电性能所对应的化学组成有微小的变化.据此认为,陶瓷的压电性能不仅与化学组成有关,而且与相组成也密切相关,随着烧结温度的变化,发生了准同型相界的微小移动
|
|
原位Al2O3pl/Ce-TZP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
叶建东,李红彦,王迎军
2001 Vol. 16 (4): 655660
摘要(
1793 )
PDF(463KB)(
924
)
研究了原位生长Al2O3片晶/Ce-TZP复合材料的显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只要烧结温度适当,引入原位Al2O3片晶可同时提高复合材料的强度和断裂韧性.在所研究的范围内,以含 15 vol%Al2O3的复合材料有最好的强韧化效果,而增韧效果又比增强效果明显.如果烧结温度过低或者Al2O3含量过高,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反而下降.原位Al2O3片晶/Ce-TZP复合材料的强韧化机理为应力诱导相交增韧和片晶增韧,两者起到协同增韧的作用.
|
|
Sol-Gel法合成HAP的结晶特征及其对F-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黄志良,刘羽,王大伟,张术根,陈露军
2001 Vol. 16 (4): 661666
摘要(
1966 )
PDF(353KB)(
936
)
用sol-gel法合成了具有纳米级尺寸的HAP;采用XRD,IR,BET比表面积测定,静、动态吸附等方法研究了不同Ca/P摩尔比和煅烧温度合成的HAP的比表面积、结晶度、晶粒尺寸、晶格缺陷度、热稳定性、平衡吸氟量;探讨了吸氟机理和行为.结果表明:sol-gel法合成的HAP在常温、常压、不调pH的操作条件下,有较大的吸氟能力,且无二次污染,可作为绿色环境材料.
|
|
以Mn3O4为前驱体的LiMn2O4及其电化学性能
张国昀,姜长印,万春荣,何培炯
2001 Vol. 16 (4): 667671
摘要(
2087 )
PDF(376KB)(
1046
)
对传统的固相反应进行了改进,以控制结晶法合成出来的Mn3O4为前驱体,和LiOH混合煅烧,制备出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尖晶石LiMn2O4。对由此方法得到的尖晶石LiMn2O4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X光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表明,该材料为纯相尖晶石LiMn2O4,不含其它杂质相,而且晶粒大小比较均匀;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该尖晶石LiMn2O4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8mAh/g,经过1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放电比容量仍有 124mAh/g.
|
|
粘结剂对块状极板碳纳米管双电层电容器性能影响研究
王大志,陈冠民,徐才录,梁吉,吴德海
2001 Vol. 16 (4): 6726720676
摘要(
1984 )
PDF(434KB)(
891
)
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合适的双电层形成区,适于制作双电层电容器极板. 不同粘结剂的使用会影响电容器的性能,分别选用酚醛树脂和聚四氟乙烯(PTFE)作为碳纳米 管极板的粘结剂,在有机电解质溶液中,研究其电容性能与比表面积和极板结构的关系,从而 找出合适的碳纳米管极板粘结剂.
|
|
退火对有序孔洞氧化铝膜荧光性能的影响
陈俊,蔡维理,牟季美
2001 Vol. 16 (4): 677682
摘要(
1797 )
PDF(462KB)(
1049
)
用阳极氧化法在草酸溶液或硫酸溶液中制备了有序阵列孔洞的氧化铝膜.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不同气氛中退火对多孔氧化铝膜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发光带的强度也随之增强;与此同时,发光带的峰位出现蓝移.当退火温度Ta=500℃时,在草酸中制备的氧化铝膜的发光强度最强;而在硫酸中制备的膜,其发光最强的退火温度为400℃.当 T≤400℃时,氧化铝膜的发光强度基本上与退火气氛无关;当 Ta=500℃时,在草酸中制备的膜在空气中退火后的发光强度高于在真空中退火后的发光强度.在草酸中制备的氧化铝膜的发光带明显比在硫酸中制备的膜强得多.电子自旋共振的实验结果表明,蓝光发光带来自多孔氧化铝膜中的F+心.我们还对多孔氧化铝膜发光特性的机制进行探讨.
|
|
R型六方铁氧体化学键性质和穆斯堡尔谱位移研究
高发明,李东春
2001 Vol. 16 (4): 683687
摘要(
2027 )
PDF(259KB)(
1086
)
利用电介质的平均能带模型计算了R型六方铁氧体BaTi2Fe4O11和BaSn2Fe4O11的化学键参数,得到BaTi2Fe4O11的2a、4f、4e、6g各晶位平均共价性分别为0.062、0.354、 0.309、 0.361; BaSn2Fe4O11的相应晶位平均共价性分别为0.062、 0.353、 0.183、0.255.应用化学环境因子计算了57Fe、119Sn在R结构中的穆斯堡尔同质异能位移。确定了57Fe,119Sn的价态和占位情况.
|
|
铝诱导晶化法低温制备多晶硅薄膜
饶瑞,徐重阳,孙国才,王长安,曾祥斌
2001 Vol. 16 (4): 688692
摘要(
1884 )
PDF(431KB)(
1126
)
为了满足在普通玻璃衬底上制备多晶硅薄膜晶体管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低温(<600℃)制备高质量多晶硅薄膜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一种低温制备多晶硅薄膜的新工艺:金属诱导非晶硅薄膜低温晶化法.在非晶硅薄膜上蒸镀金属铝薄膜,并光刻形成铝膜图形,而后于氮气保护中退火.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拉曼光谱等测试方法,研究了Al诱导下非晶硅薄膜的晶化过程,结果表明;在560℃退火6h后;铝膜下的非晶硅已完全晶化,确定了所制备的是多晶硅薄膜.初步探讨了非晶硅薄膜金属诱导横向晶化机理.
|
|
多晶硅薄膜的表面处理工艺
曾祥斌,Johnny K O Sin,徐重阳,饶瑞
2001 Vol. 16 (4): 693696
摘要(
1951 )
PDF(237KB)(
1024
)
采用NH3和N2O的等离子体分别对p-Si(多晶硅)薄膜表面进行了钝化处理,处理后的 p-Si TFT(薄膜晶体管)具有比未处理 TFT更优越的性能,通电试验与热应力试验后,处理后的器件呈现出更好的承受电负荷和热应力能力,钝化的微观机理是NH3和N2O等离子体中和了p-Si薄膜的悬挂键,形成牢固的Si-N键,减少了表面态密度.
|
|
V2O5熔体的微量氧化还原研究
魏劲松,赵康,谷臣清
2001 Vol. 16 (4): 697702
摘要(
1928 )
PDF(340KB)(
1008
)
将700、800、1100℃三种温度下的V2O5熔体制得V2O5溶胶,在非晶玻璃基片上将V2O5溶胶制成V2O5凝胶薄膜试样.通过对V2O5凝胶薄膜试样的电阻随温度的变化测试和电子能谱(ESCA)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V2O5凝胶薄膜中有四价钒的存在,本文从V2O5熔体的微量氧化还原和晶体结构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微量氧化还原影响钒离子价态变化的机理.
|
|
新型固体润滑及油品添加剂-硫代钼酸盐的制备
叶萍萍,李曙,姜晓霞,李诗卓
2001 Vol. 16 (4): 703708
摘要(
1980 )
PDF(404KB)(
924
)
研究了在水溶液中合成新型固体润滑兼油品添加剂一NiMoO2S2及其原料(NH4)2MoO2S2的条件,其最佳参数为pH=4~5,温度为30℃左右和pH=7~9;温度为-5~0℃.还对产品的组成、结构及形貌进行了分析观察,并验证了NiMoO2S2作为油品添加剂和固体润滑剂从20~600℃的减摩性能;证实硫代钼酸镍是一种宽温度范围的润滑剂.
|
|
高能球磨制备TiB2/TiC纳米复合粉体
李建林,曹广益,周勇,胡克鏊
2001 Vol. 16 (4): 709714
摘要(
2051 )
PDF(521KB)(
1258
)
研究了通过高能球磨制备TiB2/TiC纳米复合粉体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对粉体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金属 Ti和 B4C为原料,在球磨过程中, TiC先于 TiB2形成.球磨5h后Ti与B4C反应生成TiB2和TiC,在随后的长时间高能球磨过程中TiB2和TiC两相保持稳定.球磨 30h后,直径约 8nm的 TiC纳米粒子分布在 100~200 nm的 TiB2粒子中,形成均匀分布的纳米TiB2/TiC复合粉体.
|
|
煤矸石的纳米结构及其对合成SiC的影响
王晓刚,牟国栋,李晓池,陈维,陈寿田
2001 Vol. 16 (4): 715719
摘要(
1857 )
PDF(362KB)(
971
)
通过AFM研究,发现硅质煤矸石的两种主要组成SiO2和C具有纳米粒状结构和纳米层状结构.SiO2纳米颗粒的尺度为3~20nm,C质纳米颗粒的尺度为10~20nm.纳米层厚为5~80nm.矸石中的SiO2和C呈密接触状态.用这种结构的煤矸石为原料,在1300℃时就可合成β-SiC,其合成温度明显低于人工混合物料同等条件下的合成温度,而且产率也可大幅度提高.
|
|
溶胶-凝胶法合成Y3Al5O12:Ce3+,Tb3+稀土荧光粉的研究
蒋洪川,杨仕清,张文旭,彭斌,王豪才
2001 Vol. 16 (4): 720722
摘要(
1749 )
PDF(163KB)(
1147
)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低温下合成了 Y3Al5O12:0.08Ce3+; 0.12Tb3+稀土荧光粉.通过 X射线衍射(XRD)分析及激发、发射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粉末为YAG晶体结构,粉体 的最大激发峰为273nm,最大发射峰为545nm,色坐标为:x=0.331;y=0.558,在273nm的紫 外光激发下发出明亮的绿光.
|
|
铌对(Y,Nb)掺杂的二氧化钛压敏-电容性能的影响
李长鹏,王矜奉,陈洪存,苏文斌
2001 Vol. 16 (4): 723728
摘要(
1467 )
PDF(364KB)(
942
)
研究了铌对(Y,Nb)掺杂的二氧化钛压敏-电容性能的影响.研究中发现掺入0.10mol%Nb2O5的样品显示出最低的视在电场(EB=8.8V/mm)、最高的非线性常数(α=7.0)以及最高的相对介电常数(εr=7.6×104),与样品的晶界缺陷势垒特性、电容和电阻的频谱特性相一致.样品的性能变化可用Nb5+对Ti4+的掺杂取代和该取代存在的饱和值来解释.
|
|
由醋酸锆前驱体制备ZrO2连续纤维的过程及研究
潘梅,刘久荣,孟凡青,吕孟凯,袁多荣,许东
2001 Vol. 16 (4): 729733
摘要(
2191 )
PDF(347KB)(
1215
)
为了制得耐高温、高强度的氧化锆连续纤维,利用新制醋酸锆作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含有Zr-O长链的溶胶,干法纺丝,制备ZrO2连续纤维.研究了醋酸锆的光谱和热学性质,并对烧结后的纤维做扫描电镜观察、XRD分析和纤维抗拉强度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醋酸锆前驱体溶胶中含有以Zr-O为骨架的长链,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和稳定性.直径在十几个微米以下的连续纤维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添加 5mol%的 Y2O3可将 ZrO2的晶相稳定在四方相.
|
|
Mn掺杂BaTiO3基PTCR陶瓷相变的EPR研究
钱辰,李勇,唐小锋,唐子龙,钱劲,周志刚
2001 Vol. 16 (4): 734738
摘要(
2105 )
PDF(196KB)(
841
)
为了探索利用EPR谱线对PTCR陶瓷的相变及PTC效应的机制研究的可能性,本文对接 Mn的 BaTiO3基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简称PTCR)陶瓷在 120~450K温度范围内的电子顺磁共振谱进行了研究.得出了 Mn2+离子 EPR信号强度、 g因子值和超精细耦合常数|A|值的温度分布,发现EPR参数与PTCR陶瓷相变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给出微观结构上的初步解释.研究表明EPR谱线以及精细结构的分析可以为PTCR陶瓷的相变机制以及PTC效应的机制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
|
BaTiO3基PTCR陶瓷中B2O3蒸汽掺杂的异常行为
齐建全,李龙土,朱青,王永力,桂治轮
2001 Vol. 16 (4): 739741
摘要(
1765 )
PDF(186KB)(
885
)
钛酸钡基半导化陶瓷中的PTCR效应通常与材料中的施受主掺杂密切相关.在高温下B2O3具有较高的蒸汽压,通过B2O3蒸汽掺杂的研究表明,含主族元素B的氧化物蒸汽掺杂,钛酸钡基半导化陶瓷样品的升阻比同样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同时室温电阻率也有所增加.B2O3蒸汽掺杂BaTiO3基材料的PTCR效应的提升可能得益于硼填隙和钡缺位相关的复合缺陷在晶界上的形成.
|
|
铁、铬离子掺杂对TiO2薄膜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于向阳,程继健
2001 Vol. 16 (4): 742746
摘要(
1822 )
PDF(333KB)(
1173
)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釉面砖表面制备了均匀的TiO2薄膜,并研究了铁、铬离子掺杂对TiO2光催化性能影响.对罗丹明B的光降解实验表明,适量的铁、铬离子掺杂均可提高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铁离子的掺杂效果明显高于铬离子,而铬离子的掺杂方式影响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这主要基于它们不同的掺杂机理
|
|
影响SiO2薄膜中银粒子发光强度的因素分析
张兆艳
2001 Vol. 16 (4): 747751
摘要(
1989 )
PDF(373KB)(
1203
)
用sol-gel法在玻璃表面制备了含银纳米粒子的二氧化硅薄膜.拍摄了银粒子的TEM照片.在室温下用拉曼光谱仪测定了样品的光致发光谱.研究了样品的光致发光强度与纳米银的掺杂量、镀膜时的提拉速度和热处理温度之间的关系.
|
|
一种生物无机材料—石质古迹上天然草酸钙保护膜的研究
张秉坚,尹海燕,陈德余,沈忠悦,卢唤明
2001 Vol. 16 (4): 752756
摘要(
2092 )
PDF(490KB)(
1555
)
酸雨是侵蚀我国大部分地区石质文物的主要威胁之一.近几十年来,室外的许多碳 酸岩石刻和石雕都因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是,在许多石质古迹上偶尔可以看到某些部 位的石刻文字至今保持完好,仔细观察发现其表面有一层天然形成的保护膜.本工作对这种膜 的样品分别进行了FTIR、PLM、EDAX、SEM和TEM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种以草酸 钙为主要成分的致密的生物无机膜.本文简要讨论了这种膜的分析结果和形成机理.
|
|
φ25mm PDC复合材料的均匀烧结
邓福铭,李文铸
2001 Vol. 16 (4): 757762
摘要(
1970 )
PDF(379KB)(
921
)
通过国产六面顶设备高压高温腔体组装结构研究,提出了大腔体烧结PDC材料存在的问题及有关对策.不同腔体组装结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Ⅲ号腔体组装结构烧结PDC材料的平均磨耗比 Q为 12.3×104,其中心点相对边缘点耐磨性降幅仅为 19.2%,可实现φ25mm PDC材料的均匀烧结。
|
|
木材陶瓷化反应机理的研究
蔡宁,马荣,乔冠军,金志浩
2001 Vol. 16 (4): 763768
摘要(
1968 )
PDF(654KB)(
1081
)
研究了木材制备SiC陶瓷的反应过程及熔融硅与多孔木炭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木材制得的SiC陶瓷的最终组织取决于渗硅处理温度.较低温度下形成碳化硅多孔材料,较高温度下形成 Si/SiC复相致密材料.分析指出,木材制备 SiC陶瓷中 Si/C反应的大致过程为:熔融硅沿木炭毛细管壁上升,同时与接触的碳反应形成碳化硅,碳化硅层不断向碳层推进直至多孔碳骨架完全转化为碳化硅.生成的碳化硅在反应后期会发生再结晶,最终组织形态表现为多边形大颗粒碳化硅分布在自由硅基体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