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瓷硬质纳米多层膜研究进展
孔 明,岳建岭,李戈扬
2010 Vol. 15 (2): 113119
摘要(
3111 )
PDF(1415KB)(
2177
)
陶瓷纳米多层膜因具超硬效应而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本文对这类人工材料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 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十年来, 陶瓷纳米多层膜的实验研究已取得明显进展:在微结构特征方面, 两调制层形成共格外延生长结构是纳米多层膜产生超硬效应的必要微结构条件已成为共识; 材料组合方面, 由于模板效应, 不同结构类型的材料, 甚至非晶材料都可在纳米多层膜中形成共格外延生长结构, 高硬度纳米多层膜材料体系已得到大大的拓展. 与此相比较, 对纳米多层膜强化机制和设计准则的研究相对滞后, 仍停留在以金属纳米多层膜基于位错运动受阻于界面的理论解释上. 因而, 建立适合于陶瓷纳米多层膜的强化机制和设计准则; 拓展纳米多层膜的材料组合, 开发以碳化物、硼化物甚至氧化物为基的纳米多层膜将成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
核壳结构SiO2@SrAl2Si2O8∶Eu2+粒子的制备及其性能
李毅东,陈小博,艾鹏飞,刘应亮
2010 Vol. 15 (2): 120124
摘要(
3285 )
PDF(1620KB)(
1504
)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核壳结构SiO2@SrAl2Si2O8∶Eu2+粒子. 经1000℃煅烧,在粒径约为350~400nm的单分散SiO2微球表面包覆了一层SrAl2Si2O8∶Eu2+. 分别以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光致发光(PL)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 XRD结果表明, SrAl2Si2O8∶Eu2+包覆层为六方相结构; SEM分析表明, 在进行包覆后, 核壳结构SiO2@SrAl2Si2O8∶Eu2+粒子仍然呈良好的单分散状态; TEM分析表明, 核壳结构粒子存在明显的包覆层, 其厚度约为20~30nm; 激发和发射光谱测试表明, Eu2+有效地掺入了SrAl2Si2O8基质中, 并具有良好的发光性能, SiO2@SrAl2Si2O8∶Eu2+的激发光谱峰值在361nm, 发射光谱峰值在441nm, 为Eu2+5d-4f跃迁.
|
|
Ce3+掺杂YAG透明陶瓷的制备与光性能研究
石 云,潘裕柏,冯锡淇,李 江,郭景坤
2010 Vol. 15 (2): 125128
摘要(
3371 )
PDF(1481KB)(
2331
)
采用高纯微米级商业原料(≥99.99%)α-Al2O3、 Y2O3和CeO2, 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0.3at % Ce3+∶YAG透明陶瓷. 粉体经行星式球磨, 陶瓷素坯在1750℃真空烧结10h, 真空度10-3Pa, 双面抛光后, 厚度为1.2mm的透明陶瓷试样在可见光区500~900nm的直线透过率可达80%左右, 光学均匀性良好. 荧光光谱分析表明, 发射峰位于500~700nm之间, 这是Ce3+的特征发射. 结果表明, Ce∶YAG透明陶瓷的发光性能与相应的单晶相当, 有望作为闪烁材料应用于中低能量射线(α、β粒子等)的探测.
|
|
CaO-MgCl2-H2O体系中一维碱式氯化镁的水热合成与表征
陈雪刚,吕双双,张 路,叶 瑛,程继鹏,殷苏杭
2010 Vol. 15 (2): 129134
摘要(
3398 )
PDF(2850KB)(
1546
)
通过水热反应在CaO-MgCl2-H2O体系中合成了不同结构与形态特征的一维碱式氯化镁(MHCH), 分析了MgCl2浓度、CaO与MgCl2的摩尔比R及水热条件对产物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MgCl2浓度>3mol/L,且R<0.5时才能得到MHCH; MHCH的直径和径长比随MgCl2浓度和R的增加而增大. MHCH的最佳制备条件为[MgCl2]=4mol/L, R=0.05. MHCH的结构相与反应温度密切相关, 温度低于150℃时, 体系中的产物为相3(Mg2(OH)3 Cl·4H2O); 温度高于150℃时的产物为相9(Mg10(OH)18Cl2·5H2O). 常温下体系中首先出现Mg3(OH)5Cl·3H2O和相5(Mg3(OH)5Cl·4H2O), 经陈化后两者均转化为相3, 经160℃水热反应后相3转化为相9.
|
|
树枝状与球状PbS纳米结构的组装合成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糜裕宏,张孝彬,季振国,倪华良,祝华云,周胜名
2010 Vol. 15 (2): 135140
摘要(
3077 )
PDF(2231KB)(
1597
)
以醋酸铅为铅源, 硫代乙酰胺为硫源, 在表面活性剂SDS单独作用和表面活性剂SDS和CTAB共同作用下可选择性地组装合成出颗粒以相同晶面粘连组装成的单晶树枝状PbS纳米结构和颗粒以不相同晶面粘连组装成的多晶球状PbS纳米结构, 而且提高反应物浓度能起到调节树枝状和球状PbS纳米结构尺寸的作用. 对树枝状和球状PbS纳米结构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探, 发现SDS单独作用时其烷基链起到的软模板作用有利于PbS小颗粒组装成树枝状的PbS纳米结构. 当反应溶液中再加入适量的CTAB时, 它在溶液中形成微胶束起到了软模板作用, 迫使颗粒粘连组装成球状PbS纳米结构, 有效地限制树枝状结构的生长.
|
|
氧化铟薄膜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原子健,朱夏明,王 雄,张莹莹,万正芬,邱东江,吴惠桢,杜滨阳
2010 Vol. 15 (2): 141144
摘要(
3684 )
PDF(1358KB)(
1825
)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法在玻璃衬底上制备氧化铟薄膜, 通过测试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及霍尔效应, 研究了氧化铟薄膜的结构和光、电特性. 实验发现, 氧化铟薄膜表面粗糙度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薄膜为立方结构的多晶体, 并且随着生长温度的升高, 可以看到氧化铟薄膜的晶粒变大以及半高宽减小, 这也说明结晶质量的改善. 在可见光范围的透射率超过90%. 同时, 在氩气氛围下制备的薄膜迁移率最大, 其电阻率、霍尔迁移率和电子浓度分别达到了0.31Ω·cm、9.69cm2/(V·s)和1
×1018cm-3. 退火处理可以改善氩氧氛围下制备的薄膜的电学性能.
|
|
脉冲激光沉积MnF2薄膜的电化学性能
崔艳华,薛明喆,胡 可,李 达,汪小琳,苏 伟,刘效疆,孟凡明,傅正文
2010 Vol. 15 (2): 145150
摘要(
3627 )
PDF(2764KB)(
2477
)
采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不锈钢基片上制备了纳米结构的MnF2薄膜. 充放电测试显示该薄膜在2μA/cm2的放电电流下, 前50次循环具有350~530mAh/g的可逆容量.在循环伏安测试中得到了0.5和1.0V的可逆氧化还原峰,分别代表了MnF2在充放电时的可逆反应. 薄膜的晶体结构和形貌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充放电后薄膜的组成与结构通过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和选区电子衍射来表征. 实验结果揭示了纳米结构MnF2薄膜与Li的电化学反应机理, LiF在首次放电后形成的纳米粒子在过渡金属Mn颗粒的驱动下, 可以发生可逆的分解和形成. MnF2薄膜较小的极化和较高的容量使其可用作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
|
|
Ti/La0.7Ca0.3MnO3/Pt结构器件中“负”电阻开关特性研究
刘新军,李效民,王 群,杨 蕊,曹 逊,陈立东
2010 Vol. 15 (2): 151156
摘要(
3035 )
PDF(2342KB)(
1623
)
以Pt/Ti/SiO2/Si为衬底, 制备了具有电阻转变特性的Ti/La0.7Ca0.3MnO3(LCMO)/Pt结构器件.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LCMO薄膜呈纳米晶或非晶态,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LCMO薄膜表面平整、光滑致密. 电学测试结果表明Ti/LCMO/Pt结构具有明显的双极型“负”电阻转变特性, 低电阻态的导电过程为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机制, 高电阻态的导电过程为Poole-Frenkel发射机制.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随机性和TiOx中间层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定性地解释了高电阻态的不稳定性以及电流电压曲线上的电流突变现象.
|
|
锌硼玻璃掺杂低压ZnO压敏电阻电性能及晶粒生长动力学研究
万 帅,吕文中
2010 Vol. 15 (2): 157162
摘要(
2803 )
PDF(3220KB)(
1519
)
研究了锌硼玻璃掺杂量对低压ZnO压敏电阻微观结构和电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当掺杂量x=0.1wt%时, 可以得到较好综合性能的ZnO压敏电阻:E1mA=36.7V/mm, α=30.4, IL=0.1μA. 并应用晶粒生长动力学唯象理论研究了锌硼玻璃掺杂低压ZnO压敏电阻的晶粒生长规律, 探讨了锌硼玻璃掺杂对低压ZnO压敏陶瓷晶粒生长的作用机理. 当烧结温度T≤1000℃时,其晶粒生长动力学指数n≈4.54, 激活能Q≈316.5kJ/mol, 这是由于未熔融的锌硼玻璃通过颗粒阻滞机理阻碍了ZnO压敏陶瓷晶粒的生长; 而当T>1000℃时, 其晶粒生长动力学指数n≈2.92, 激活能Q=187kJ/mol, 这是由于熔融的锌硼玻璃通过液相烧结机理促进了晶粒的生长.
|
|
胶晶/嵌段共聚物双重模板制备多级孔材料
宋伟娟,刘洪涛,王 坤,曹 进,徐春艳,张泽廷
2010 Vol. 15 (2): 163167
摘要(
3113 )
PDF(2034KB)(
1600
)
采用分段乳液聚合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 以此单分散胶态晶体和嵌段共聚物P123为模板剂, 通过Y型分子筛前驱体的填充和模板剂的去除制备了具有大介微多级孔的材料. 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表征了PS微球及多级孔材料. 结果表明, 分段乳液聚合可以制备平均粒径为50nm的PS微球, 无皂乳液聚合可以制备450nm左右的PS微球; 以其作为大孔模板剂分别考察了PS微球粒径、模板剂用量、水用量等因素对多级孔材料合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PS微球的粒径越大, 材料中大孔的分散性越好. 合成多级孔材料的条件为:PS微球乳液与前驱体的比值(质量比)为1.0~0.5, 水与前驱体的比值为7.5, P123与前驱体的比值为0.1.
|
|
聚碳硅烷低温烧结碳化硅网眼多孔陶瓷的研制
姚秀敏,黄政仁,谭寿洪
2010 Vol. 15 (2): 168172
摘要(
3570 )
PDF(2352KB)(
1622
)
通过有机模板复制法, 以聚碳硅烷(Polycarbosilane, PCS)为粘结剂和烧结助剂, 通过离心工艺二次挂浆制备出低温烧结高强度碳化硅网眼多孔陶瓷. 系统地研究了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制得的碳化硅网眼多孔体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烧结温度为1100℃, 合适的保温时间为1h, 且所制备的网眼多孔体的孔筋厚度均匀. 用10PPI(pores per inch)和25PPI有机模板制得的网眼多孔体抗压强度分别为(1.08±0.21)MPa和(2.19±0.32)MPa, 耐火温度高达1690℃, 而且抗热震性能优良. 当淬冷温度大约为1400℃, 用25PPI有机模板, 经PCS浆料二次挂浆制备的网眼多孔体的热震损伤参数(Dts)仅为0.36.
|
|
2D C/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研究
和永岗,李克智,魏建锋,郭领军,张磊磊
2010 Vol. 15 (2): 173176
摘要(
3169 )
PDF(2079KB)(
1533
)
采用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方法, 通过调整沉积工艺, 制备了具有不同微观组织结构的2D C/C复合材料. 利用偏光显微镜(PL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结合选区电子衍射(SAED), 研究了热解炭基体微观组织结构, 借助万能试验机测试了材料的三点弯曲性能. 结果表明:层状高织构(HT)热解炭基体占优时C/C复合材料表现为假塑性断裂; 扁平片状中织构(MT)热解炭与颗粒状各向同性层热解炭(ISO)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弯曲强度; HT基体与炭纤维界面结合良好, 界面处不存在非HT织构, 但取向角(OA)略有增大.
|
|
原料空隙率对6H-SiC晶体生长初期的影响
刘 熙,陈博源,陈之战,宋力昕,施尔畏
2010 Vol. 15 (2): 177180
摘要(
3168 )
PDF(1969KB)(
1521
)
生长准备中不同的装料方式导致原料的空隙率不同. 在其它生长工艺参数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研究了不同空隙率的原料(50%、55%、60%)对SiC晶体生长初期生长速率和结晶质量的影响. 实验发现,在晶体生长初期生长速率随原料空隙率的增大而升高, 过快的结晶速率导致晶体的结晶质量下降. 同时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了不同空隙率的原料(50%、55%、60%)在生长初期内部温度场分布、质量输运以及晶体生长速度. 因为在生长温度下原料内的热量传输主要依靠SiC颗粒间的热辐射, 所以空隙率增大会导致其等效热导率增大. 模拟结果表明:60%空隙率的原料最短时间内达到稳态传热, 初期晶体生长速率最大. 模拟的结果合理地解释了原料空隙率对SiC晶体生长初期的影响规律.
|
|
多壁碳纳米管/环氧有机硅树脂吸波涂层的介电和吸波性能研究
卿玉长,周万城,罗 发,朱冬梅
2010 Vol. 15 (2): 181185
摘要(
3798 )
PDF(2430KB)(
1644
)
研究了不同直径和含量多壁碳纳米管填充环氧有机硅树脂吸波涂层在2~18GHz频率范围内的介电和吸波性能. 可以得到吸波涂层的介电常数随着碳纳米管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当碳纳米管含量相同时, 吸波涂层介电常数随着碳纳米管直径的增加而增大. 当碳纳米管含量大于5wt%时, 吸波涂层的介电常数在低频急剧增加,且随频率增大而减少, 出现频散效应. 反射率测试结果表明:当涂层中多壁碳纳米管含量为10wt%、厚度为2mm时, 吸波涂层的最大吸收峰随碳纳米管直径的增大向低频移动. 多壁碳纳米管填充环氧有机硅树脂吸波涂层的吸波性能在7~14GHz范围内可达到-10dB, 具有较好的吸波效果.
|
|
Lu-Si-O体系在高温水蒸气环境中的腐蚀行为
洪智亮,成来飞,鲁琳静,张立同,王一光
2010 Vol. 15 (2): 186190
摘要(
2972 )
PDF(1727KB)(
1584
)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得三种镥硅酸盐体系粉体材料. 以氧化物的摩尔比来表示此三种粉体, 分别为:Lu2O3·SiO2、Lu2O3·2SiO2和Lu2O3·2.26SiO2. 在1400℃、50%H2O-50%O2静态常压气氛下, 研究了它们的耐水蒸气腐蚀性能.以单位面积重量变化率表征材料的耐水蒸气腐蚀性能, 结合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等分析手段, 揭示了镥硅酸盐体系在高温水蒸气环境中的腐蚀机制和反应机理. 结果表明:三种原始粉体主要物相依次为:Lu2SiO5+Lu2Si2O7、 Lu2Si2O7+SiO2和Lu2Si2O7+SiO2. 在水蒸气作用下, Lu2SiO5相与Al2O3反应生成新相Lu3Al5O12, 而Lu2Si2O7相并未受到水蒸气的作用而发生任何反应, 表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
|
|
GeS2-Ga2S3-AgCl玻璃的光学特性研究
范鑫烨,徐铁峰,沈 祥,戴世勋,聂秋华,王训四,陈飞飞
2010 Vol. 15 (2): 191195
摘要(
3206 )
PDF(1714KB)(
1632
)
采用熔融淬冷法制备了摩尔组成为(100-x)(0.85GeS2-0.15Ga2S3)-xAgCl(x=0,5,10,15,20)硫卤玻璃, 测试了样品的密度、转变温度、析晶温度、可见到中远红外透过光谱、吸收光谱以及折射率参数, 根据Z扫描测试原理用钛宝石飞秒激光器测试了样品的三阶非线性特性. 利用经典的Tauc方程计算了样品光学带隙允许的直接跃迁、允许的间接跃迁及Urbach能量.讨论了玻璃的摩尔折射度、金属标准值、光学带隙、Urbach能量对玻璃样品折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系统玻璃具有较宽光谱, 从可见到中远红外透过区域(0.46~11.50)μm,可作为潜在的多光谱成像材料.随AgCl含量的增加, 玻璃的折射率随着摩尔折射度增大而增大, 金属标准值、光学带隙与Urbach能量有减小的趋势, 而玻璃的三阶非线性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
|
P2O5-BaO-Al2O3-K2O磷酸盐激光玻璃的表面处理
杨 刚,钱 奇,杨中民
2010 Vol. 15 (2): 196200
摘要(
3066 )
PDF(1643KB)(
1617
)
采用化学浸蚀与高温热处理相结合的方法来改善P2O5-BaO-Al2O3-K2O磷酸盐玻璃表面平整性、去除玻璃表面杂质, 提高用管棒法制备光纤预制棒时纤芯和包层玻璃的表面质量, 消除由于机械抛光工艺带来的表面缺陷和表面污染. 实验研究了磷酸盐玻璃盐酸浸蚀的特性, 分析了盐酸溶液与磷酸盐玻璃作用机制, 并确定了浸蚀参数,9mol/L的盐酸溶液对此磷酸盐玻璃具有最大浸蚀速率, 浸蚀30min后, 可消除玻璃表面的划痕. 盐酸溶液对玻璃的浸蚀反应使磷酸盐玻璃表面平整, 但在玻璃表面产生了晶化覆盖层. 通过进一步在拉丝温度下热处理, 可使玻璃表面覆盖层重新非晶化, 提高玻璃透过率. 实验结果表明:化学浸蚀和高温热处理的复合方法是一种有效改善磷酸盐玻璃表面质量的途径.
|
|
TiO2/SiO2复合中空微球的选择性改性与药物缓释性能研究
姚礼峰,石 燕,温丽丽,沈 强,张联盟
2010 Vol. 15 (2): 201205
摘要(
3138 )
PDF(1649KB)(
2011
)
以聚合物微球为模板,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 TiO2/SiO2 复合中空微球, 并分别采用硬脂酸和无机磷酸对内层二氧化钛进行了疏水和亲水改性. 扫描电镜(SEM)和氮气吸附脱附结果表明中空微球具有完整的球形空腔和多孔的壳层孔道结构.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证实了内部疏水及亲水改性层的存在. 以布洛芬药物为对象, 采用热重分析(TGA)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考察了不同改性对复合中空微球的载药量及缓释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由于存在疏水作用, 硬脂酸改性的中空微球载药量(189.8mg/g)高于未改性中空微球(177.5mg/g), 且药物释放速率明显减慢, 53h 内药物释放率仅为 55%; 与此相反, 无机磷酸亲水改性的中空微球载药量减小(为 153.0mg/g), 且释放速率提高, 10h 内释放了将近 80%的药物. 因此, 采用不同的改性基团可以对复合中空微球的药物释放速率进行有效地调控.
|
|
含柠檬酸根电解液中钛表面电解沉积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动力学过程
杨成鑫,林东洋,江 勇,王小祥
2010 Vol. 15 (2): 206210
摘要(
2907 )
PDF(2074KB)(
1562
)
在含0.6mmol/L Ca2+ 离子和0.36mmol/L H2PO4-离子的电解液中加入2.4mmol/L柠檬酸根离子进行钛表面阴极电沉积. 结果表明柠檬酸根离子延长了HA晶体的形核孕育期, 并且晶体形貌由规则的六棱柱变化为细尖锥状. 通过沉积电流, 涂层增重, 晶形变化等规律对整个沉积过程做出阶段性划分(吸附期、孕育期、爆发生长期、次层生长期和平衡期), 并对各阶段的微观过程生长机理进行了探讨, 尝试建立了含柠檬酸根电解液中电解沉积HA晶体的生长模型.
|
|
泡沫碳化硅细胞相容性及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吴 琳,徐兴祥,王禄增,荣小芳,田 冲,张劲松
2010 Vol. 15 (2): 211215
摘要(
2977 )
PDF(2242KB)(
1633
)
采用高分子热解结合可控熔渗反应烧结方法制备泡沫SiC,观察体外接种到泡沫SiC表面的成骨细胞MG63的贴壁和生长状况,评价泡沫SiC的细胞相容性.通过建立兔下颌临界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模型,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探讨了泡沫SiC作为骨替代材料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体外成骨细胞MG63在泡沫SiC表面的生长状态良好.体内植入实验的26只实验动物健康状况良好,伤口均为一期愈合.大体标本观察表明,各时间点内的泡沫SiC周边及其内部网孔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组织形成;组织学观察可见骨组织的修复属于正常的骨修复过程.植入4w后,泡沫SiC内新生骨的四环素荧光标记率和成骨面积均低于HA,而在8w及24w后与HA接近,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泡沫SiC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泡沫SiC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远期效果与HA相似,具有较好的骨传导性.
|
|
具有立方晶核ZnSe四足纳米晶的制备与表征
刘 真,祝迎春,袁建辉,阮启超,马国宏
2010 Vol. 15 (2): 216220
摘要(
3111 )
PDF(1813KB)(
1557
)
纳米材料的本征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在纳米尺度操控材料并表征其结构是纳米科学与技术的关键。II–VI半导体ZnSe是重要的电子、光电子材料,采用热蒸发法制备了一种四足结构ZnSe纳米晶,通过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这种四足ZnSe纳米晶的晶体结构进行了表征。该ZnSe纳米晶由一个四面体的立方晶核和四个沿[001]方向生长的六方相分枝构成。本文对这种ZnSe纳米晶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讨论,证明了在ZnSe纳米晶内两种晶相的共存。根据ZnSe的结晶学特性和晶相的温度稳定性,解释了这种四足结构纳米晶的生长机制:ZnSe的四面体立方晶核在高温区域形成后,ZnSe蒸汽在低温区继续沉积在晶核上形成四个六方相的分支足,最终形成了具有立方晶核的ZnSe四足纳米晶。
|
|
利用激光刻蚀技术提高Ba0.5Sr0.5Co0.8Fe0.2O3-δ膜的透氧能力
申梓刚,路朋献,胡 行
2010 Vol. 15 (2): 221224
摘要(
3045 )
PDF(769KB)(
1675
)
利用激光刻图机对Ba0.5Sr0.5Co0.8Fe0.2O3-δ(BSCFO)透氧膜表面进行刻蚀,以提高膜表面的比表面,改善膜的氧表面交换能力,从而达到提高透氧量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刻蚀在膜表面形成宽150µm,深25µm的条纹,可以显著提高膜表面的比表面积。XRD谱显示,激光刻蚀不会引起 BSCFO相结构的变化。透氧量测试表明,激光刻蚀可以增大透氧量,十字交叉双面刻蚀效果更加显著。十字交叉双面刻蚀后,其透氧量比未用激光处理的样品提高了大约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