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抗菌与肿瘤治疗(202412)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新型磁电催化纳米粒子的活性氮释放与抗菌性能研究
张志民, 葛敏, 林翰, 施剑林
无机材料学报    2024, 39 (10): 1114-1124.   DOI: 10.15541/jim20240152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40152
摘要308)   HTML37)    PDF(pc) (9454KB)(459)    收藏

相比于功能单一且易催生细菌耐药性的抗生素等药物, 具有催化活性的无机纳米功能材料凭借自身对感染微环境(弱酸、高H2O2含量)或外部物理刺激(激光、超声)的高响应性和广谱杀菌等优势, 在致病菌感染的治疗中占据愈发重要的地位。然而, 感染微环境酸性微弱且不稳定, 光、声信号功率密度过高会对人体细胞造成伤害, 而诸如交变磁场等非侵入性、高组织穿透性和易于远程控制的信号类型及其介导的磁电催化在抗菌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基于磁致伸缩-压电催化效应的交变磁场响应性纳米催化策略应用于抗菌, 并使用含氮基团L-精氨酸(LA)修饰CoFe2O4-BiFeO3磁电纳米颗粒(BCFO)表面, 以实现磁电响应可控释放强杀菌物种活性氮(RNS)。在交变磁场中, BCFO同时产生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阴离子(·O2-)两种活性氧(ROS), 前者与LA反应产生一氧化氮(NO), 后者与NO反应生成RNS物种过氧亚硝酸根(ONOO-)。作为高活性的硝化和氧化剂, ONOO-可在生物友好的交变磁场下展现出比ROS更强的抗菌能力。本研究证实BCFO能产生ONOO-, 并发挥更强的杀菌功效。这一研究不仅将磁电纳米催化医学策略用于抗菌, 还通过ROS向RNS转变显著提升了材料的抗菌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基于声动力和类酶活性的铌基涂层: 抗菌及促进细胞增殖与分化
张淑敏, 奚晓雯, 孙磊, 孙平, 王德强, 魏杰
无机材料学报    2024, 39 (10): 1125-1134.   DOI: 10.15541/jim20240160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40160
摘要220)   HTML5)    PDF(pc) (15436KB)(192)    收藏

目前感染性骨缺损修复仍然是临床难题。本研究采用微弧氧化结合水热合成方法在纯铌表面原位构建氧化铌/硫化铁异质结涂层MN@FS。结果表明,该异质结不仅具有类酶活性, 而且在超声作用下具有声动力性能。在模拟细菌感染的酸性条件下, 超声可触发异质结声动力, 并增强类氧化酶活性, 产生多种活性氧以协同抗菌/清除细菌生物膜, 其抑菌率和清除率分别为98.57%和91.43%。在模拟生理条件下, 超声可触发异质结, 增强其类抗氧化酶活性, 清除活性氧, 缓解氧化应激, 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增殖与成骨分化。综上, 该涂层材料在感染性骨修复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基于乙二胺四乙酸插层锌铝双金属氢氧化物的晚期肿瘤抗转移免疫治疗研究
李世奇, 鲍群群, 胡萍, 施剑林
无机材料学报    2024, 39 (9): 1044-1052.   DOI: 10.15541/jim20240154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40154
摘要232)   HTML8)    PDF(pc) (19980KB)(201)    收藏

癌细胞的全身性转移是目前癌症晚期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由于肿瘤细胞的快速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异常沉积, 晚期癌症大体积瘤体组织致密且刚度较高, 这为晚期实体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一方面, 由于大体积肿瘤的结构特性, 使得常规药物难以渗透至其内部, 免疫细胞难以浸润; 另一方面, 硬基质上的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能力, 这容易引起肿瘤的全身性转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研究制备了乙二胺四乙酸(EDTA)插层锌铝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材料(EDTA/LDH), 基于两个平行的Ca2+剥夺机制, 开展了EDTA/LDH材料体系对晚期大体积实体瘤的抗转移免疫治疗研究。该材料在肿瘤微酸环境中, 通过静电力作用贴附在肿瘤细胞膜上, 并释放EDTA以螯合细胞连接蛋白中的Ca2+, 切断部分细胞连接, 从而降低大体积瘤体的致密程度, 促进免疫细胞向瘤体内浸润。此外, 该材料在机体内被巨噬细胞作为“异物”吞噬, 引起钙库操纵性钙内流, 激活巨噬细胞抗肿瘤免疫效应, 抑制多形核髓系抑制性细胞(PMN-MDSCs)和调节性T细胞(Tregs)的促肿瘤侵袭作用。本研究将为晚期恶性实体瘤的抗转移治疗提供借鉴性思路和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小粒径Fe3O4-DMSA-PEI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基因负载能力研究
蔡和庆, 韩璐, 杨松松, 薛新玉, 张扣, 孙志成, 刘儒平, 胡堃, 危岩
无机材料学报    2024, 39 (5): 517-524.   DOI: 10.15541/jim20230464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30464
摘要324)   HTML14)    PDF(pc) (2256KB)(506)    收藏

四氧化三铁(Fe3O4)磁性纳米颗粒因其制备简单, 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具有靶向性,并且表面易接枝等特性, 可作为被动靶向载体应用于基因治疗领域。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颗粒, 并调控堆积生长时间, 制得粒径在4~9 nm范围内可控的油相Fe3O4纳米颗粒; 使用内消旋-2,3-二巯基丁二酸(DMSA)二次取代其表面的油酸分子, 使其具备良好的水相分散性; 通过酰胺化反应在其表面接枝支链型聚乙烯亚胺(PEI), 最终得到Fe3O4-DMSA-PEI磁性纳米颗粒。研究发现, Fe3O4-DMSA-PEI磁性纳米颗粒的表面Zeta电位高达(52.50±1.94) mV, 具有一定的超顺磁性(14.48 emu/g, 1 emu/g=1 A∙m2/kg)。磁性纳米颗粒与质粒DNA的质量比为15 : 1时可完全阻滞DNA在凝胶上的电泳, 装载量高达6.67%。本研究制备的Fe3O4-DMSA-PEI磁性纳米颗粒具有一定的基因负载能力, 有望作为基因载体应用于基因转染领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pH响应铜掺杂介孔硅纳米催化剂增强肿瘤化疗-化学动力学联合治疗的研究
何倩, 唐婉兰, 韩秉锟, 魏佳元, 吕文轩, 唐昭敏
无机材料学报    2024, 39 (1): 90-98.   DOI: 10.15541/jim20230151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30151
摘要391)   HTML31)    PDF(pc) (5994KB)(1052)    收藏

化学动力学疗法(CDT)利用肿瘤细胞内源性H2O2与芬顿催化剂反应生成高毒性的羟基自由基(•OH), 从而杀死肿瘤细胞, 但内源性H2O2不足和纳米粒子转运效率较低导致抗癌效果不理想。本研究制备了一种分散性良好、尺寸较小的铜掺杂介孔二氧化硅(Cu-MSN), 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和抗坏血酸盐(AA)后, 表面经叶酸(FA)和二甲基马来酸酐(DMMA)改性的壳聚糖(FA-CS-DMMA)以及羧甲基壳聚糖(CMC)包裹, 得到pH响应型靶向纳米催化剂FA-CS-DMMA/CMC@Cu-MSN@DOX/AA(缩写为FCDC@Cu-MSN@DA)。扫描电镜显示纳米粒子FCDC@Cu-MSN@DA粒径约为100 nm。体外48 h内Cu2+释放量可达80%, 药物DOX释放达到57.3%。释放的AA经自氧化后产生H2O2, 诱导Cu2+发生类芬顿反应, 从而增强CDT。细胞实验证明, FCDC@Cu-MSN@DA联合化疗药物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 说明该多功能纳米催化剂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铜基纳米酶的特性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牛嘉雪, 孙思, 柳鹏飞, 张晓东, 穆晓宇
无机材料学报    2023, 38 (5): 489-502.   DOI: 10.15541/jim20220716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20716
摘要992)   HTML59)    PDF(pc) (14234KB)(943)    收藏

天然酶对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但天然酶固有的缺点诸如不稳定、反应条件苛刻和提纯成本高等限制了其广泛应用。与天然酶相比, 具有高稳定性、低成本、便于结构调控与改性等优点的纳米酶吸引了科学家们的关注。纳米酶的类天然酶活性和选择性使其在生物医学、环境治理、工业生产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铜作为人体内必需元素和天然酶活性中心金属之一, 铜基纳米酶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研究。本综述重点介绍了铜基纳米酶的分类, 包括铜纳米酶、氧化铜纳米酶、碲化铜纳米酶、铜单原子纳米酶和铜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纳米酶等, 并阐述了铜基纳米酶的酶学特性和催化机理, 总结了铜基纳米酶在生物传感、伤口愈合、急性肾损伤和肿瘤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对铜基纳米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普鲁士蓝基HClO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检测
杜邱静, 刘天智, 陈菊锋, 陈航榕
无机材料学报    2023, 38 (1): 55-61.   DOI: 10.15541/jim20220119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20119
摘要634)   HTML17)    PDF(pc) (3679KB)(561)    收藏

次氯酸(HClO)是一种活性氧(ROS), 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过量的HClO会导致组织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甚至癌症。因此, 实时检测肿瘤细胞中HClO对于探索HClO在肿瘤进展以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与目前常用的工艺复杂、水溶性差的有机分子探针不同, 本工作简单地将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与中空介孔普鲁士蓝纳米粒子(HMPB)相结合, 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无机亲水荧光纳米探针。由于内滤光效应, HMPB中FITC的荧光有一定程度的猝灭, 但通过Fe2+-ClO-氧化还原反应可恢复荧光。 体外条件下, 加入HClO后, FITC在发射峰(520 nm)处荧光逐渐增强, HClO在5×10-6-50×10-6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2.01×10-6 mol/L。此外, 在细胞水平上, 该纳米探针对癌细胞中的HClO显示出良好的特异检测能力, 且灵敏度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