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频大功率金刚石薄膜场效应管的研究进展
刘金龙, 李成明, 陈良贤, 黑立富, 吕反修
DOI: 10.3724/SP.J.1077.2010.00897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897
2010 Vol. 25 (9): 897905
摘要(
3001 )
PDF(999KB)(
3076
)
随着CVD人工合成金刚石薄膜质量的不断提高, 其优异的电学性能在高频、大功率领域特别是场效应管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地关注. 制作金刚石薄膜场效应管, 电子级质量的薄膜、形成良好的接触以及半导体的形成是其关键技术. 以此为基础, 为达到其在高频大功率下使用的目的, 减小栅长和各种寄生参数以及提高耐压和散热能力成为决定其性能优劣的关键因素. 本文针对金刚石薄膜场效应管制作的关键技术的突破、H端基表面导电机制、目前高频大功率场效应管的水平以及出现的一些相关在研热点进行了综述, 展望了其巨大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
|
升温速率对二氧化钛纳米晶形貌的影响
刘 博, 孔 伟, 叶 波, 俞中平, 王 华, 钱国栋, 王智宇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06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06
2010 Vol. 25 (9): 906910
摘要(
3499 )
PDF(852KB)(
2901
)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 采用十二胺辅助油酸溶剂热技术, 在240℃/10min、90℃/10min、40℃/10min和20℃/10min四组不同升温速率下合成了球状、棒状和不规则点状多面体氧化钛纳米晶. 分别采用TEM、HRTEM、XRD对样品的形貌特点和物相结构进行表征. 结合TEM、HRTEM、XRD的表征结果, 分析了不同升温速率下二氧化钛纳米晶的形貌变化和微观生长机制. 结果表明, 通过严格控制升温速率, 能够合成球状、棒状和不规则点状多面体氧化钛纳米晶, 随着升温速率的下降, 纳米晶沿一维(001)方向生长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
|
Si含量对TiO2/SiO2复合气凝胶结构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刘朝辉, 苏勋家, 侯根良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11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11
2010 Vol. 25 (9): 911915
摘要(
3054 )
PDF(370KB)(
2154
)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Si含量的TiO2/SiO2复合气凝胶. 利用XRD、FTIR、XPS和BET等手段表征了复合气凝胶组织结构, 以甲基橙溶液光催化降解实验评价其光催化活性, 研究了Si含量对TiO2/SiO2复合气凝胶的结构及光催化性能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 TiO2/SiO2复合气凝胶中Ti-O-Ti、Si-O-Si和Ti-O-Si键相互交织, 使复合气凝胶具有小晶粒尺寸、高比表面积和高热稳定性. 随着Si含量增大, TiO2/SiO2复合气凝胶中TiO2晶粒尺寸减小, TiO2结晶度降低, 比表面积增大, 平均孔径减小, 且TiO2/SiO2复合气凝胶对甲基橙溶液的光催化降解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适当Si含量能显著改善TiO2/SiO2复合气凝胶的结构和光催化性能, Si含量最佳值在9wt%附近.
|
|
N, Fe共掺杂TiO2纳米材料的固相合成及其对喹啉的可见光降解
刘少友, 唐文华, 冯庆革, 李举志, 孙建华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21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21
2010 Vol. 25 (9): 921927
摘要(
3408 )
PDF(593KB)(
2722
)
采用固相反应法分别合成了铁掺杂二氧化钛(Fe-TiO2)及氮和铁共掺杂二氧化钛(N-Fe-TiO2)纳米材料. 并对材料进行了XRD、SEM、UV-Vis、XPS、AAS及全自动元素分析等技术的物相织构及元素组成表征, 同时研究了催化剂对喹啉的可见光降解性能. 结果表明, 在球形的N-Fe-TiO2纳米材料中, N以阴离子(N3-)进入二氧化钛晶格, Fe3+以同晶取代方式占据TiO2晶格中Ti的位置,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红移到600nm. N/Fe投料比的增大有助于N-Fe-TiO2催化剂晶型的转化. 在25℃、pH=6.5下, 所制得的光催化材料对喹啉的可见光降解行为均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并服从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而纯TiO2对喹啉不降解. N-Fe-TiO2 (n(N2H4.H2O):n(FeCl3.6H2O)=1:9)催化剂对喹啉的可见光降解速率常数比Fe-TiO2大.
|
|
La掺杂TiO2膜的制备及其对甲苯的去除性能
孙 剑, 刘守新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28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28
2010 Vol. 25 (9): 928934
摘要(
2946 )
PDF(695KB)(
2318
)
以钛酸四丁酯和硝酸镧为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法, 制备出La掺杂TiO2膜. 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立叶红外(FTIR)、X射线衍射(XRD)、低温氮物理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DRS)对光催化剂的晶相结构、光谱特征和表面结构进行表征. 以气相甲苯为模型物, 在自制光催化反应器中考察了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对气相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性能. 结果表明, La掺杂可诱发催化剂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500℃热处理的2.8%mol La掺杂TiO2膜在60min内即可完全去除6110.18mg/m3的气相甲苯; 掺入的La主要以La2O3的形式存在, 同时有一部分形成Ti-O-La键; La掺杂可抑制TiO2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转变、提高相转变温度、减小晶粒尺寸及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 La/TiO2薄膜表面光滑、致密, La的引入能有效抑制TiO2膜气孔的产生; La掺杂可提高TiO2在可见光区的吸收, 使催化剂吸收边向长波移动; La的f轨道的电子跃迁和TiO2晶格扭曲是催化剂可见光活性提高的重要原因.
|
|
ZnO/AgNbO3光催化剂的表征及活性研究
舒火明, 谢吉民, 许 晖, 李华明, 徐远国, 顾 正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35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35
2010 Vol. 25 (9): 935941
摘要(
3291 )
PDF(585KB)(
2902
)
采用浸渍法合成ZnO/AgNbO3异质结光催化环境净化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紫外漫反射(DRS)等分析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XRD分析结果表明, Zn的掺杂并未改变本体AgNbO3的晶型结构; 随着Zn掺杂量和热处理温度的提高, 异质结光催化剂体系中ZnO晶相结构逐渐出现;同时, XPS结果也说明Zn以ZnO的形式存在. DRS分析说明ZnO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可见光区的吸收强度. 无论在可见光还是紫外光照射下, 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染料(MB)实验证明ZnO掺杂有利于提高AgNbO3的活性. 当Zn掺杂量为3 wt%, 热处理温度为300℃时, 紫外光照射3 h下MB降解率达到93.5%. 并对ZnO引入后光催化活性提高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
|
C12A7-O-材料抗菌性能及机理研究
宫 璐, 沈 静, 李全新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42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42
2010 Vol. 25 (9): 942946
摘要(
3115 )
PDF(316KB)(
1965
)
使用气固反应方法制备了[Ca24Al28O64]4+·4O-(C12A7-O-)粉末材料, 运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自旋共振(ESR)对抗菌实验前后C12A7-O-材料结构特性的变化进行了表征, 研究了C12A7-O-材料在溶液中对大肠杆菌E. Coli的抗菌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C12A7-O-材料中含有的O-浓度约为2×1020 /cm3. 1 mg/mL的C12A7-O-水溶液中, O-浓度约为4×1016 /cm3. 当菌液浓度为105 cfu/mL时, 1 mg/mL的C12A7-O-水溶液可在1 h内将大肠杆菌浓度降低99.98%. 通过对比实验和分析发现, C12A7-O-粉末释放的O?离子是C12A7-O-溶液具有抗菌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
|
硼酸镁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李天保, 梁 建, 许并社, 王 进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47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47
2010 Vol. 25 (9): 947951
摘要(
2872 )
PDF(881KB)(
2343
)
采用了溶剂热法(水和乙醇做溶剂)合成出了物相和形貌可控的一维硼酸镁纳米棒. 研究结果表明, 在溶剂的超临界状态下, 无需表面活性剂的参与, 能直接合成出一维硼酸镁纳米棒. 通过对不同反应阶段生成产物的XRD结构分析, 表明Mg2B2O5结构的形成经历了从Mg(OH)2到MgBO2(OH)的转变; 通过对相应阶段生成产物的SEM观察, 表明Mg2B2O5纳米棒的形貌经历了从片状到短柱状再到棒状的演变. 分析认为Mg2B2O5纳米棒的形成遵循着形核→溶解→各向异性生长→再结晶的过程.
|
|
退火处理对CsBr:Eu2+光激励发光性能的影响
孟 佳, 赵丽丽, 吴洁华, 宋力昕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52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52
2010 Vol. 25 (9): 952956
摘要(
2880 )
PDF(342KB)(
2035
)
采用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CsBr:Eu2+粉体, 系统研究了退火处理后粉体的光激励发光谱、吸收差谱和光激励发光衰减时间等, 发现退火处理能有效提高CsBr:Eu2+粉体光激励发光强度, 缩短其发光衰减时间. 重点分析了退火气氛与光激励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 退火气氛中的氧取代溴离子Br-成为替位氧离子Os-, 而氢原子将进入间隙位成为间隙氢原子Hi0. 替位氧离子Os-以及Hi0和H2i0都是有效的电子俘获中心, 并且它们与空穴俘获中心的形成密切相关.
|
|
YVO4:Eu纳米微粒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
刘 奕, 赵明磊, 曾宇平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57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57
2010 Vol. 25 (9): 957960
摘要(
3222 )
PDF(507KB)(
2520
)
在水热条件下, 以Y(NO3)3·6H2O, Eu2O3, NH4VO3, Na3C6H5O7·2H2O为原料合成了YVO4纳米微粒以及稀土离子Eu3+掺杂的YVO4:Eu纳米微粒, 利用XRD, FE-SEM, TEM, HRTEM和SAED对所得产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 并用FT-IR、F-4600对所得产物的光谱性质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产物为纯净的四方相YVO4, 具有较为规则的饼状形貌, 单个饼状YVO4纳米微粒的直径约为500nm. XRD图谱显示稀土离子Eu3+取代了Y3+进入YVO4晶体, 但在纳米YVO4: Eu的荧光光谱上没有出现VO43-发射峰, 这表明YVO4是良好的发光基质材料. 水热合成方法简单易行, 合成出的YVO4:Eu粒子荧光强度大且荧光强度稳定.
|
|
纳米结构铁电膜的制备和物性及微结构表征
朱信华, 宋 晔, 杭启明, 朱健民, 周顺华, 刘治国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66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66
2010 Vol. 25 (9): 966970
摘要(
2941 )
PDF(632KB)(
2399
)
采用脉冲激光淀积法在硅基氧化铝纳米有序孔膜版介质上(膜版孔径平均尺寸25 nm, 内生长Pt纳米线作为底电极一部分)制备了纳米结构的BaTiO3铁电膜(膜厚25nm), 并对其铁电和介电性能以及微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BaTiO3 铁电纳米膜的介电常数随着测量频率的增加(103~106 Hz)从196缓慢下降到190; 介电损耗在低频区域(103 ~105 Hz)从0.005缓慢增加到0.007, 而在高频率区域(>105 Hz)快速增加到0.013. 薄膜的剩余极化强度约为 5uC/cm2, 矫顽场强约为 680 kV/cm. 剖面(S)TEM像表明, BaTiO3铁电纳米膜与Pt纳米线(底电极)直接相连,它们之间的界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弯曲. 为兼顾氧化铝纳米有序孔膜版内的金属纳米线有序分布及BaTiO3纳米膜的结晶度, 选择合适的退火温度是制备工艺中的关键因素.
|
|
低氟TFA-MOD工艺快速制备YBCO超导厚膜的研究
汤 潇, 索红莉, 叶 帅, 刘 敏, 吴紫平, 周美玲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71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71
2010 Vol. 25 (9): 971974
摘要(
2825 )
PDF(549KB)(
2021
)
为提高TFA-MOD工艺制备YBCO薄膜的生产效率, 实验采用了丙烯酸盐对传统三氟乙酸盐进行部分替换. 由于前驱溶液中氟含量的减少, 低温预处理过程升温速率可达到300℃/h; 并通过对低温预烧工艺中气氛的调整, 避免了增稠剂二乙醇胺的添加对薄膜质量造成的不利影响, 使其添加上限达到0.75g/5mL. 经过工艺改进, 单次涂膜厚度可达到1μm. 虽然由于厚度的增加, 表面有a轴晶粒出现, 但薄膜内部仍具有较优的微观结构. 其临界电流密度(Jc)及临界转变温度(Tc)分别达到3.5MA/cm2和90K.
|
|
固体氧化物电解池铁酸锶镧基复合阳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娟娟, 张 勇, 孔江榕, 邓长生, 徐景明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79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79
2010 Vol. 25 (9): 979982
摘要(
3073 )
PDF(753KB)(
2119
)
分别采用丝网印刷和浸渍法两种工艺制备了固体氧化物电解池(SOEC)铁酸锶镧(LSF)基复合阳极, 通过XRD、TEM、SEM等手段对LSF粉体和复合材料的相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利用电位扫描以及电化学阻抗谱(EIS)比较了这些复合阳极在SOEC工作温度800?C时的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采用共沉淀?共沸蒸馏(CP-AD)合成的LSF20(La0.8Sr0.2FeO3-δ)粉体粒径约为20~30 nm, 其都分布在氧化锆(YSZ)陶瓷骨架上; 800℃时, 浸渍法工艺制备的LSF20-YSZ复合阳极在0.1V极化过电位下的极化电流值为0.38~0.49A/cm2, 约为丝网印刷工艺制备的电化学性能的2~2.5倍.
|
|
锂离子电池Li4Ti5O12负极材料的尿素掺杂氮化修饰
高宏权, 王新宇, 张治安, 赖延清, 李 劼, 刘业翔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83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83
2010 Vol. 25 (9): 983988
摘要(
3237 )
PDF(742KB)(
2413
)
Li4Ti5O12是最具前景的混合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之一. 为了提高其倍率性能, 以尿素为氮源对Li4Ti5O12进行掺杂热处理, 以在Li4Ti5O12颗粒表面自生长一层高电导TiN修饰膜, 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能谱仪、Raman光谱仪和半电池充放电测试仪研究了材料的物相、结构、形貌、成分以及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 氮化修饰Li4Ti5O12样品与未修饰样品具有相同的尖晶石Li4Ti5O12的衍射峰, 氮化修饰后Li4Ti5O12颗粒表面自生长了一层均匀的薄膜, 该薄膜不仅含有N元素, 而且还具有TiN的Raman光谱特征振动峰;氮化修饰Li4Ti5O12样品的0.1 C首次放电比容量比未修饰Li4Ti5O12样品有所降低, 但是却展示了优异的电化学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3 C倍率充放电比容量是未修饰Li4Ti5O12样品的2.6倍, 0.1 C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其容量损失仅3%.
|
|
纺丝工艺对带形中间相沥青基石墨纤维取向结构及热导率的影响
马兆昆, 刘 朗, 刘 杰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89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89
2010 Vol. 25 (9): 989993
摘要(
3117 )
PDF(517KB)(
2115
)
中间相沥青经熔融纺丝、不熔化、炭化石墨化制备了带状高导热石墨纤维. 鉴于纺丝工艺对中间相分子的轴向和截面取向度的重要影响, 研究了喷丝板结构和纺丝温度对中间相沥青基石墨纤维(MPGF)的取向结构和传导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对矩形截面喷丝的微孔, 在最佳的纺丝温度下, 截面长宽比越大,初生纤维内分子的取向度越高, MPGF的传导性越好. 当长宽比和纺丝温度分别为9:1和305℃时, MPGF的取向度较高(97.8%), 热导率达到894 W/(m·K); 长宽比继续增大时, 更高的剪切作用致使纤维内应力较大, 纺丝稳定性变差.
|
|
不同预制体结构C/C复合材料轴向热力学性能分析
嵇阿琳, 李贺军, 崔 红, 程 文
DOI: 10.3724/SP.J.1077.2010.00994 CSTR: 32189.14.SP.J.1077.2010.00994
2010 Vol. 25 (9): 994998
摘要(
2992 )
PDF(511KB)(
2919
)
主要对比了编织C/C复合材料和针刺C/C复合材料的轴向热力学性能. 编织C/C复合材料主要有径棒法、轴棒法、轴向穿刺三种, 针刺C/C复合材料主要有炭布叠层针刺、整体毡两种. 编织预制体密度较高, 平均可达到0.70 g/cm3以上, 针刺类整体毡密度在0.20 g/cm3左右, 炭布叠层预制体密度在0.45 g/cm3左右, 均低于编织预制体. 径棒法、轴棒法、轴向穿刺预制体轴向纤维含量≥19%, 针刺类预制体轴向纤维含量约为5%. C/C复合材料的轴向拉伸强度、热膨胀系数与预制体编织结构、轴向纤维含量有关, 编织类C/C复合材料轴向拉伸强度平均值≥40MPa, 针刺类C/C复合材料轴向拉伸强度在10MPa左右. 轴棒法、轴向穿刺、炭布叠层针刺、整体毡等四种C/C复合材料(RT~800℃)轴向热膨胀系数基本相当.
|
|
渗硅技术原位制备Ti3SiC2-SiC复合材料的新工艺
卢翠英, 殷小玮, 李向明
DOI: 10.3724/SP.J.1077.2010.10041 CSTR: 32189.14.SP.J.1077.2010.10041
2010 Vol. 25 (9): 10031008
摘要(
2962 )
PDF(701KB)(
2292
)
提出制备Ti3SiC2-SiC复合材料的一种新思路, 即利用液态硅渗透TiC/C预制体原位反应制备Ti3SiC2-SiC复合材料, 并采用XRD、SEM和EDS考察了材料的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 结果表明: 制备出材料主要由Ti3SiC2相组成, SiC相含量较少; Ti3SiC2晶相呈现出3~10μm大小的层状结构; 施加10kg的压力下测得样品S1550-1, S1550-3和S1550-4的硬度分别为6.8GPa、7.1GPa 和7.8GPa, 它们的密度在3.55~3.96g/cm3范围内. 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液态硅渗透技术原位制备Ti3SiC2-SiC复合材料是一种可行的新工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