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论文精选(2020)

2020年《无机材料学报》生物材料论文精选。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齿科氧化锆陶瓷水热稳定性研究进展
张晓旭,朱东彬,梁金生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7): 759-768.   DOI: 10.15541/jim20190401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401
摘要726)   HTML14)    PDF(pc) (4502KB)(1233)    收藏

近年来, 齿科氧化锆陶瓷凭借高强韧性、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美观自然色泽而成为牙齿临床修复的首选对象, 可用于修复、固定局部义齿和种植牙。然而, 在低温潮湿环境中氧化锆陶瓷易发生t-m相变老化, 服役寿命显著缩短, 严重影响其临床稳定性。本文综述了氧化锆陶瓷低温老化的特点、机制及其老化动力学规律, 并介绍了表征氧化锆低温老化现象的常规技术手段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聚焦离子束等新方法; 总结了低温老化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抗老化措施, 具体可通过调整材料体系、改进加工方式等来增强氧化锆的韧性, 解决其存在的低温老化问题。随着齿科氧化锆陶瓷抗老化性能的提高以及健康功能化的未来需求, 其在齿科修复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2. 生物陶瓷支架的功能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董少杰,王旭东,沈国芳,王晓虹,林开利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8): 867-881.   DOI: 10.15541/jim20190561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561
摘要928)   HTML37)    PDF(pc) (26668KB)(1395)    收藏

生物陶瓷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引导组织再生特性, 并可提供多孔的表面形貌和孔道结构, 以促进新生组织的长入, 在硬组织修复和骨组织工程支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临床应用。当前, 生物陶瓷支架仍然存在骨诱导活性差、生物功能单一、力学性能差等缺陷, 极大限制了它们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应用范围。本文从生物陶瓷支架的功能改性角度出发, 对材料实施表面功能涂层修饰、微纳结构改性、功能元素掺杂、力学增强等策略, 及其在改善植入体生物相容性、促进成骨活性、药物递送、抗肿瘤和抗菌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并对功能改性生物陶瓷支架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2)
3. 基于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微球的可注射复合骨水泥
常宇辰, 林子扬, 谢昕, 吴章凡, 姚爱华, 叶松, 林健, 王德平, 崔旭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2): 1398-1406.   DOI: 10.15541/jim20200140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140
摘要567)   HTML32)    PDF(pc) (7040KB)(788)    收藏

以溶胶-凝胶法制备的介孔硼硅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微球(MBGS)作为固相, 海藻酸钠(SA)溶液作为液相,开发了一种可注射复合骨水泥。对MBGS中氧化硼/氧化硅的比例对其质构性能及骨水泥的可操作性、抗压强度和生物活性的影响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硼含量的增加, MBGS的比表面积从161.71 m2/g增大至214.28 m2/g, 平均孔径以及总孔容也随之增长, 加速了玻璃相中钙离子的释放, 使得玻璃与SA的快速交联, 改善了骨水泥可操作性能和力学性能, 凝固时间由21 min缩短至9 min, 抗压强度由3.4 MPa提升至4.1 MPa, 体外矿化性能也随之提高。综合各方面性能表现, BC-30骨水泥兼具良好的可操作性能、力学性能和体外矿化能力, 是最合适的骨水泥组分。总之, 提高MBGS的质构性能是增强复合骨水泥的可操作性、抗压强度和生物活性的有效方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2)
4. 生物玻璃/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细胞载体的研究
高龙, 张赵文斌, 常江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0): 1163-1168.   DOI: 10.15541/jim20190593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593
摘要1095)   HTML41)    PDF(pc) (6088KB)(1245)    收藏

具有大孔结构的多孔微球既可以在体外扩增细胞, 还可以作为细胞的传输工具, 通过注射的方式把细胞输送到需要修复的组织部位。生物玻璃虽然生物活性良好, 但难以直接制备成大孔结构的微载体。因此, 本研究将生物玻璃(BG)与聚乳酸(PLA)高分子复合, 通过复乳法制备了一种含生物玻璃的多孔微球细胞微载体。并通过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等方法研究分析了微球的形貌、组成和离子释放。通过细胞实验, 证明细胞可以在微球的多孔结构中粘附和增殖, 并且生物玻璃可以促进细胞增殖, 在组织工程中具有潜在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2)
5. 喷雾干燥可控制备生物玻璃微球及其体外生物活性研究
胡亚萍, 田正芳, 朱敏, 朱钰方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1): 1268-1276.   DOI: 10.15541/jim20190621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621
摘要507)   HTML23)    PDF(pc) (17136KB)(1100)    收藏
CaO-SiO2-P2O5体系生物玻璃(Bioglass, BG)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骨传导性, 在骨组织修复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传统熔融法制备BG粉体的能耗大、粉体形貌不可控、生物活性相对较低; 溶胶-凝胶法制备BG粉体则需大量溶剂、制备周期长、不易量产。为快速、规模化制备形貌、粒径、化学组成可控的BG微球, 本研究以水溶液为溶剂, 以正硅酸四乙酯、磷酸三乙酯、四水硝酸钙为原料, 采用喷雾干燥前驱体溶液方法制备BG微球, 探讨喷雾干燥过程中进气风量、前驱体溶液浓度和进料速率等工艺参数对BG微球粒径的影响; 前驱体溶液化学组成对BG微球的体外诱导磷灰石沉积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BG微球的粒径范围在40 μm以下可控, 且粒径随前驱体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大, 随进气风量增大而减小, 进料速率则对微球粒径影响较小。不同化学组成的BG微球都具有良好的体外诱导磷灰石沉积能力, 而且随CaO含量的增加而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具有高类氧化酶活性的铂-金枝状纳米粒子用于检测抗坏血酸
程琴, 杨勇, 杨莉莉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0): 1169-1176.   DOI: 10.15541/jim20200005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005
摘要459)   HTML27)    PDF(pc) (2357KB)(604)    收藏

具有类酶活性的无机纳米材料因其高稳定性和高灵敏度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而调节其类酶活性对于促进纳米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液相还原法合成了具有良好均匀性和稳定性的Pt-Au枝状纳米颗粒(Pt-Au DNPs), 研究了动力学参数与纳米颗粒结构之间的关系, 发现Pt-Au DNPs的组成和结构对其类氧化酶活性有很大影响。同时利用其类氧化酶活性催化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氧化来比色检测抗坏血酸(AA)。对AA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在1~15 μmol/L范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 检出限为78 nmol/L。同时, 发现虽然连续反应会降低Pt-Au DNP的催化性能, 但其仍具有重复使用的潜力, 这在可视化检测AA中并不常见。这项研究不仅提出了合成Pt-Au DNPs的方法, 而且还显示了其在生物样品中进行AA含量分析的潜在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7. 可注射磁性液固相变材料用于骨肉瘤的磁共振成像与低温磁热治疗研究
徐东, 朱钰方, 郑元义, 罗宇, 陈航榕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1): 1277-1282.   DOI: 10.15541/jim20200016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016
摘要528)   HTML9)    PDF(pc) (5053KB)(636)    收藏
过高温可诱发肿瘤周围正常组织产生炎症以及热辐射损伤。因此研发一种能在相对较低温度下(例如43 ℃)即可实现肿瘤细胞高致死率的磁性材料对于磁热治疗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本研究聚焦低温、安全、高效磁热疗, 选取FDA批准的液固相变材料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原料, 装载一步温和还原法制备得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用于磁共振成像和磁热升温; 进一步在PLGA中装载热休克蛋白HSP90的小分子抑制剂-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 抑制机体受热保护功能, 实现较低温度下杀死肿瘤细胞。体外实验结果表明, 制备得到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不仅拥有良好的T2加权成像性能, 还具有优良的磁热升温性能。所制备的PLGA/Fe3O4/EGCG复合材料在交变磁场下控制升温至43 ℃并保温40 min后发现肿瘤细胞死亡率达70%, 显示出针对骨肉瘤低温磁热治疗的良好潜力。这种可注射磁热相变材料将为骨肉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材料支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一步溶剂热法合成锶掺杂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
孙团伟,朱英杰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6): 724-728.   DOI: 10.15541/jim20190398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398
摘要730)   HTML27)    PDF(pc) (4099KB)(820)    收藏

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可用于构建不同种类的生物材料, 如高柔性生物医用纸和弹性多孔骨缺损修复支架, 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锶元素作为一种微量元素, 在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不同锶掺杂量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 研究了不同锶掺杂量对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的形貌和物相的影响。所制备的锶掺杂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具有高柔韧性和超长一维纳米结构。能量色散谱、X射线粉末衍射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锶元素成功地掺杂到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中。本研究发展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锶/(锶+钙)摩尔比从0到100%任一比例的锶掺杂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 大幅拓展了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在骨缺损修复和牙科修复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9. 介孔有机硅为载体的纳米递送系统制备及其体外化疗-光热联合治疗性能研究
曾雨淋, 陈佳杰, 田正芳, 朱敏, 朱钰方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2): 1365-1372.   DOI: 10.15541/jim20200091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091
摘要632)   HTML14)    PDF(pc) (2166KB)(743)    收藏

有机/无机杂化的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因其高的比表面积、丰富的介孔孔道、功能性的骨架以及高的药物装载量等特点而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研究提出以二硫键桥接的有机/无机杂化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为载体共装载化疗药物和光热剂, 设计制备以DNA分子作为控释“开关”修饰介孔有机硅纳米颗粒的纳米递送系统(ICG/DOX-MONs @DNA20)。该纳米递送系统结合了光热剂的光热效应以及DNA分子随温度升高而从颗粒表面脱附的特性, 可实现近红外光照射激发药物在肿瘤细胞中的控制释放, 同时获得药物化疗-光热联合治疗肿瘤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纳米递送系统在近红外光照下能迅速升温至43 ℃以上的热疗温度, 而且在37 ℃条件下6 h内仅缓慢释放药物12.3%, 而当温度升至43 ℃时则快速释放药物52.4%; 细胞实验显示该纳米递送系统能够被HeLa肿瘤细胞吞噬, 在近红外光照下有明显的药物化疗-光热联合治疗效果。因此, ICG/DOX-MONs@DNA20纳米递送系统在药物化疗-光热联合治疗肿瘤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0. 牡蛎壳为原料制备医用CaCO3/HA复合生物材料
刘子阳, 耿振, 李朝阳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5): 601-607.   DOI: 10.15541/jim20190144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144
摘要752)   HTML22)    PDF(pc) (15836KB)(941)    收藏

以牡蛎壳为原材料, 通过水热法制备了碳酸钙(CaCO3)/羟基磷灰石(HA)复合材料, 拟达到降低HA生产成本并改善其降解性能的目的。通过物相分析和SEM、TEM观察发现制得的CaCO3/HA复合材料呈现片层状, 其微观形貌呈现纳米颗粒状。实验通过控制钙、磷元素的投料比例制备了HA含量为20%、40%、60%的三种CaCO3/HA复合材料(20%HA、40%HA、60%HA), 通过ICP测试计算得出HA的实际含量为17.52%、34.30%、43.24%。随着HA含量的增加, CaCO3/HA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和热稳定性显著提升。体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 三种不同HA含量的复合材料在PBS模拟体液中14 d的降解率分别为15.2%, 12.0%和10.8%, 降解率随HA比例的增高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 水热法合成CaCO3/HA复合材料可通过钙、磷元素的投料比例来调控HA的转化率, 进而调控CaCO3/HA复合材料的降解速率, 实现其在骨科领域的潜在应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11. 锌在林格氏液中的体外长期腐蚀降解行为
唐帅,张文泰,钱军余,鲜鹏,莫小山,黄楠,万国江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4): 461-468.   DOI: 10.15541/jim20190176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176
摘要494)   HTML11)    PDF(pc) (4582KB)(916)    收藏

锌基可降解生物材料与已被广泛研究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镁和铁)相比, 具有更合适的生物降解速率, 因而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然而, 锌在模拟体液中的长期腐蚀降解行为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电化学腐蚀测试、表面化学成分分析及降解模式演变观察相结合的方法, 系统研究了锌在林格氏液中浸泡56 d的腐蚀演化过程。根据电化学结果显示, 锌的腐蚀速率Pi在浸泡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 约为0.06~0.10 mm/a; 失重法测定腐蚀速率为0.3 mm/a到0.5 mm/a。浸泡过程中生成的腐蚀产物主要为Zn5(CO3)2(OH)6和CaCO3, 为较致密的细条花棒状和块状产物层, 且随着浸泡时间延长逐渐累积。去除腐蚀产物后发现, 样品表面出现较严重的局部腐蚀, 且腐蚀沟槽的尺寸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浸泡42 d腐蚀沟槽宽约为10 μm。本研究为锌基可降解生物材料后期表面改性及潜在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数据积累和研究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2. 氢氧化铝纳米片: 结构依赖性癌症化疗药物的储运
LI Xia,SHENASHEN Mohamed A,MEKAWY Moataz,TANIGUCHI Akiyoshi,EI-SAFTY Sherif A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2): 250-256.   DOI: 10.15541/jim20190052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052
摘要797)   HTML21)    PDF(pc) (5258KB)(1075)    收藏

铝盐佐剂具有极好的安全记录, 是各种人类疫苗中唯一获得FDA许可的无机佐剂。据我们所知, 目前尚没有关于将其用作化疗药物的递送系统、并系统阐明其结构与载药性能之间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三嵌段共聚物、通过调节反应时间合成了具有可调比表面积和孔径的氢氧化铝(AlOOH)纳米片。AlOOH 纳米片的最大比表面积达470 m 2/g。其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的能力与材料结构密切相关: 比表面积和孔径越大, 负载化疗药物的量越大。负载有阿霉素的AlOOH 纳米片呈现与pH有关的药物释放行为: 在pH~5的低pH 环境下快速释放, 而在pH~7.4 的近中性pH 下缓慢释放。流式细胞术显示, 相比于游离形式的阿霉素, 负载在AlOOH 纳米片上的阿霉素更易被癌细胞所吞噬。而且负载阿霉素后, 与低比表面积的AlOOH纳米片相比, 高比表面积的AlOOH 纳米片更有利于被癌细胞摄取、诱导癌细胞凋亡和坏死。因此, 本研究所合成的AlOOH 纳米片有望用作化疗药物递送体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3. 聚乙烯亚胺改性的双介孔氧化硅基因载体构建
方美蓉,秦利梅,贾晓博,李永生,牛德超,胡泽岚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2): 187-192.   DOI: 10.15541/jim20190099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099
摘要583)   HTML14)    PDF(pc) (15853KB)(808)    收藏

为了开发一种新型的非病毒无机基因载体, 采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MS)和聚乙烯亚胺(PEI)对嵌入型双介孔氧化硅球(EDMSNs)进行改性, 分别得到EDMSNs-NH2和EDMSNs-PEI, 并比较了两种载体结合和保护pCMV-EGFP-N1质粒(pDNA)的能力及细胞转染性能。利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及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对材料的颗粒形态, 动力学粒径, Zeta电位及孔结构参数进行表征。结果显示, EDMSNs-NH2和EDMSNs-PEI均表现出明显的双介孔结构, 形貌为规整的球形且平均动力学粒径分别为343.2和338.9 nm, 表面电位分别为+18和+43 mV。琼脂糖凝胶电泳、CCK-8法及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 EDMSNs-PEI对pDNA的担载量为8%, 远高于EDMSNs- NH2(1%)。与PEI和lipofectamine2000相比, EDMSNs-PEI载体展示出更低的细胞毒性。EDMSNs-PEI/pDNA质量比为33 : 1时, EDMSNs-PEI/pDNA对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在72 h达到最大值。因此, 与EDMSNs-NH2相比, EDMSNs-PEI具有更高的正电位及pDNA担载量, 可作为一类有前景的非病毒无机类基因载体用于重大疾病如恶性胶质瘤的治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4. 氧化锆基微量元素共掺杂羟基磷灰石增韧涂层研究
代钊,王铭,王双,李静,陈翔,汪大林,祝迎春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2): 179-186.   DOI: 10.15541/jim20190053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053
摘要556)   HTML9)    PDF(pc) (3809KB)(811)    收藏

氧化锆陶瓷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硬组织植入体材料。为促进植入体与骨组织形成稳定的骨结合, 本研究利用等离子喷涂制备了氧化锆增韧的锶、硅、氟微量掺杂羟基磷灰石(ZrO2-DHA)涂层, 对涂层物相、形貌以及力学性能和体外生物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锶、硅、氟的共掺杂通过成骨分化的信号转导通路提高了羟基磷灰石涂层对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分化等生物学性能; 不同复合组分的ZrO2-DHA涂层均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小鼠成骨前体细胞的细胞活力和成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培养的第7 d, DHA含量为70%的ZrO2-DHA涂层(7DHA) AlpCol-I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组的约2.8倍和2.3倍; ZrO2-DHA涂层的力学性能随氧化锆组分的增加而增强, DHA涂层和7DHA涂层的硬度和结合强度分别为250.8、313HV和25.1、31.8 MPa; 7DHA涂层中的交织网络结构, 对残余热应力、压应力和拉伸力的承受能力较DHA涂层明显提升, 满足植入体应用需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5. 钛网表面含hBMP-2的复合涂层制备及hBMP-2的释放研究
付亚康,翁杰,刘耀文,张科宏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2): 173-178.   DOI: 10.15541/jim20190127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127
摘要532)   HTML8)    PDF(pc) (3023KB)(653)    收藏

为提高骨接合钛网的骨整合性和生物活性, 本研究采用碱热处理法在钛网表面构建出具有多孔结构的钛酸盐纳米纤维, 利用电化学沉积技术在钛酸盐纳米纤维表面制备磷酸钙涂层, 并采用不同方法将人骨形态发生蛋白(hBMP-2)引入涂层, 制备了三种含hBMP-2分子的复合涂层(TmhB、TmHedhB和TmHhBed)。实验对各复合涂层的表面形貌、化学成分、相组成和hBMP-2的含量与释放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 各涂层都具有多孔纤维结构, TmHedhB和TmHhBed中的磷酸钙相为羟基磷灰石(HA), 呈“串珠”状包裹在钛酸盐纳米纤维表面, “串珠”状HA的引入促进了复合涂层对hBMP-2的吸附。电化学共沉积技术在钛酸盐纳米纤维表面制备的HA/hBMP-2复合涂层中hBMP-2的含量最大, 达886 ng/mg, 在6~48 h内具有明显的hBMP-2缓释性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6. Ni-Ti-LDHs纳米片对阿司匹林的负载与缓释
胡丽芳,刘柳,何杰,孙志鹏,陈小平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2): 165-172.   DOI: 10.15541/jim20190074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074
摘要726)   HTML20)    PDF(pc) (5588KB)(960)    收藏

采用插层法和剥离-重组法制备了阿司匹林-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物(A-LDHs)和阿司匹林-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复合物(A-LDHs-NS)。采用XRD、SEM、TG-DTG和FT-IR对复合物的形貌、载药性能和载药模型进行表征。测定了阿司匹林在不同pH环境中从A-LDHs和A-LDHs-NS上的释放性能。研究发现, 实验制备的LDHs和LDHs-NS均具有明显层状结构。LDHs-NS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87 m 2·g -1)能负载更多的阿司匹林。同时, LDHs-NS与阿司匹林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载药量为1.178 mmol·g -1, 释放时间超过1440 min, 与对照组(20 min)相比, 表现出更优异的缓释性能, 且在pH为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缓释性能比在pH为4.8中更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二维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7. 钛表面铜离子注入对细菌和细胞行为的影响
李昆强,乔玉琴,刘宣勇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2): 158-164.   DOI: 10.15541/jim20190105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105
摘要642)   HTML15)    PDF(pc) (11256KB)(1042)    收藏

医用钛及其合金被广泛用作骨组织替换材料, 但缺乏抗菌性, 易导致细菌感染。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将其引入到钛表面, 可改善医用钛的抗菌性能; 然而铜含量过高对细胞具有毒性。因此, 需要调节铜的含量, 实现铜的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之间的平衡。本研究采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技术对医用钛进行表面改性, 获得表面含铜量不同的样品, 并研究改性钛表面对细菌和细胞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 钛表面含铜量较低的样品能够促进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增殖, 但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制能力; 随着离子注入时间的延长, 钛表面含铜量较高的样品抗菌能力显著提高, 同时也未产生明显细胞毒性。因此, 通过控制钛表面的铜含量, 可以获得兼具良好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钛植入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