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米多层膜中的非晶晶化与超硬效应
孔明,岳建岭,李戈扬
DOI: 10.3724/SP.J.1077.2006.01292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292
2006 Vol. 21 (6): 12921300
摘要(
3483 )
PDF(672KB)(
1948
)
通过对TiN/SiC、TiN/TiB2和TiN/SiO2纳米多层膜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研究, 展示了通常溅射沉积态为非晶的SiC、TiB2和SiO2薄膜, 在立方结构的TiN晶体层模板作用下的晶化现象, 以及多层膜由此产生的生长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变化. 结果表明: SiC在层厚0.6nm时晶化为立方结构后,可以反过来促进TiN/SiC多层膜中TiN层的晶体完整性; TiB2在层厚2.9nm时晶化为六方结构, 并与TiN形成{111} TiN//{0001} TiB2, <100> TiN//<11-20> TiB2 的共格关系; SiO2在层厚0.9nm 时晶化为立方结构的赝晶. 多层膜中SiC、TiB2和SiO2晶化后都与TiN形成共格外延的生长结构, 并相应产生了硬度升高的超硬效应. 随着SiC、TiB2和SiO2层厚的增加, 它们又转变为非晶态, 多层膜的共格外延生长受到破坏, 其硬度亦明显降低.
|
|
微晶玻璃的制备与光谱特性
张约品,夏海平,张新民,王金浩,姜淳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07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07
2006 Vol. 21 (6): 13071312
摘要(
3892 )
PDF(443KB)(
2068
)
高温熔制摩尔组分为32CaO-12Y2O3-24Al2O3-31SiO2-1Yb2O3的玻璃, 制得的玻璃于950、1050、1100℃三个不同温度进行热处理, 用XRD分析热处理后样品的相变, 用TEM观察1050℃热处理后的样品, 并研究了1050℃热处理前后样品的光谱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 玻璃在1050℃热处理后, 在玻璃中产生单一YAG相微晶颗粒; 热处理前后样品光谱特性的变化表明热处理后掺杂的Yb 3+离子择优进入到YAG晶格位, 制备得到了透明Yb:YAG微晶玻璃.
|
|
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纳米晶碳化硅粉体
潘顺龙,杨岩峰,张敬杰,宋广智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19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19
2006 Vol. 21 (6): 13191324
摘要(
3684 )
PDF(512KB)(
1958
)
以廉价的水玻璃和炭黑为原料, 采用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反应前驱体, 经碳热还原合成碳化硅. 由于原料间混合均匀, 前驱体在1500℃下加热5h后就能实现完全反应. 对产物用XRD、IR、BET及SEM等进行了表征, 并对反应过程中温度、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前驱体在1500℃下反应5h制得的产物为平均晶粒尺寸在37nm左右的β-SiC, 比表面积为12.4m2/g. 碳热还原过程中, 适当升高温度、缩短反应时间有利于得到高质量的SiC产物.
|
|
超声场对中和法制备 Sb2O3的影响
丘克强,张荣良,唐淑贞,佘媛媛,胡汉祥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33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33
2006 Vol. 21 (6): 13331338
摘要(
3028 )
PDF(440KB)(
1727
)
对在超声场作用下采用氨水中和氯氧锑(Sb4O5Cl2)制备超细立方晶型Sb2O3的工艺过程和条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超声场作用下制得的Sb2O3为立方晶型, 当超声功率为100W, 超声时间30min, 温度为20℃时, Sb2O3的平均粒径为0.777μm, 其分散性较好. 通过XRD、SEM和激光粒度仪等测试手段, 探讨了超声功率、超声时间、氯氧锑与蒸馏水的调浆液固比和温度等条件对Sb2O3晶型和颗粒粒径的影响.
|
|
鼠李糖脂碳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李劲,何姣莲,时进刚,陈振华,曾光明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39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39
2006 Vol. 21 (6): 13391344
摘要(
3077 )
PDF(548KB)(
1651
)
以蔗糖和硅酸钠分别作为碳、硅凝胶的前驱体, 经溶胶-凝胶反应形成硅凝胶和蔗糖聚合物的混合网络结构, 高温炭化后将二氧化硅刻蚀去除, 制备了一种以中孔径为主的多孔碳材料, 其孔径可以通过反应条件的改变控制在8~25nm范围内, 经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以及低温氮气吸附等温线分析发现, 在蔗糖/硅摩尔比为0.33、溶胶pH值为3、凝胶温度为80℃、炭化温度为850℃时, 所制得的中孔碳BET表面积为597.63 m2/g、孔容及中孔率好, 对鼠李糖脂有良好的吸附性.
|
|
催化剂前驱体对碳纳米管生长影响的研究
宋利君,江奇,易锦,朱晓彤,赵勇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45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45
2006 Vol. 21 (6): 13451350
摘要(
3186 )
PDF(494KB)(
1817
)
采用柠檬酸络合法, 通过改变La和Ni的摩尔比例获得了一系列的La-Ni-O催化剂前驱体, 以H2作为还原气体, N2为保护气体, C2H2为碳源, 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CNT). 用XRD研究所得催化剂前驱体还原前后的结构, TEM观察所得CNT的形貌. 结果发现: 在所制备的一系列La-Ni-O催化剂前驱体中, 具有催化活性的物质只有: LaNiO3和La2NiO4. 但由LaNiO3所制备的CNT的产率却大大高于由La2NiO4所制备的CNT的产率. 经分析认为, 这主要是与两者被还原后的产物中的纳米级金属Ni的(111)晶面含量有关, 纳米级金属Ni的(111)晶面含量和晶粒度越大, 其CNT的产率和内径也就越大.
|
|
MnOx活性层制备条件对 Ti/SnO2+Sb2O3/MnOx电极性能的影响
王雅琼,顾彬,许文林,陆路德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62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62
2006 Vol. 21 (6): 13621366
摘要(
3241 )
PDF(398KB)(
1680
)
研究了MnOx活性层焙烧温度对Ti/SnO2+Sb2O3/MnOx电极性能的影响. 用XRD、SEM对电极活性层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 通过极化曲线和循环伏安曲线研究了电极在25℃1.0mol/L H2SO4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 并应用阳极快速寿命检测法测定了电极寿命. 结果表明: 焙烧温度为200℃时, 只有MnO2生成; 焙烧温度在300和400℃之间时, 同时有Mn2O3和MnO2晶体生成, 即在该温度范围内, Mn2O3和MnO2共存; 焙烧温度高于450℃时, 在实验条件下, 只有Mn2O3的衍射峰. 焙烧温度对电极电催化活性和电极寿命有显著的影响, Mn2O3和MnO2共存时电极具有较低的析氧电位. 焙烧温度为400℃时制备的电极电催化活性较高, 快速寿命检测法测得其电极寿命达39h,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
适用于微型燃料电池扩散层的多孔硅的可控制备工艺研究
郑丹,田娟,张熙贵,夏保佳,张宝宏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67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67
2006 Vol. 21 (6): 13671372
摘要(
3147 )
PDF(485KB)(
1741
)
多孔硅以其多孔结构及大的表面体积比等特点被认为是可在基于MEMS技术的微型燃料电池中代替碳 纸、碳布作为扩散层的材料. 本文考虑传统碳纸、碳布作为扩散层的要求, 并结合多孔硅材料的特点, 选用n<100>(0.04~0.15 Ω·cm)单晶硅进行了多孔硅制备工艺的研究; 考察了腐蚀液的浓度、电流密度和氧化处理时间对多孔硅的孔隙率、孔深度及氧化速率 的影响, 实现了多孔硅的可控制备. 孔隙率为40%、孔径为350~700nm、厚度为60μm的多孔硅膜电极经循环伏安测定, 在0.5mol/L H2SO4溶液中, 表现出与碳纸相近的电活性, 显示了潜在的应用价值.
|
|
多元耦合场 CVI法炭/炭复合材料制备及结构分析
张明瑜,黄启忠,苏哲安,谢志勇,朱建军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73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73
2006 Vol. 21 (6): 13731377
摘要(
3700 )
PDF(513KB)(
1883
)
为了降低成本, 以液化石油气作碳源气体, 炭毡作增强体, 利用多元耦合场CVI方法快速制备了炭/炭复合材料. 研究表明, 炭纤维预制体在650℃ 较低温度条件下沉积15h, 密度达到了1.71g·cm-3; 采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热解炭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 在同一试样中存在粗糙层、光滑层和带状结构的热解炭, 并且材料密度均匀性较好. 同时分析了致密化的工艺过程并讨论了热解炭沉积机理.
|
|
强制脉冲 CVI沉积 C纤维表面涂层的工艺研究
周清,董绍明,张翔宇,丁玉生,黄政仁,江东亮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78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78
2006 Vol. 21 (6): 13781384
摘要(
3371 )
PDF(829KB)(
1749
)
以MTS/H2为前驱物, 采用强制脉冲CVI(FP-CVI)方法, 进行了在C纤维表面沉积SiC涂层的研究, 并探讨了其工艺过程. 结果表明, 在1000~1100℃和(5~25)kPa, 沉积得到的\beta-SiC具有明显的(111)面取向, 涂层均匀一致, 厚度可控. 在实验过程中, 随着单次驻留时间和脉冲次数的增加, 涂层厚度也随之增加, 涂层厚度与脉冲次数成非线性关系. 当脉冲次数为300时, C纤维表面沉积SiC层后其质量增加达到36.18%.
|
|
新技术制备 C/C复合材料及特性研究
徐国忠,李贺军,白瑞成,陈拂晓,胡志彪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85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85
2006 Vol. 21 (6): 13851390
摘要(
3183 )
PDF(550KB)(
1839
)
为了提高传统等温化学气相渗透(ICVI)工艺的致密化效率, 降低C/C复合材料生产成本, 本文通过减小预制体周围气体流动空间, 将传统负压ICVI工艺加以改进. 采用改进后的新型ICVI工艺, 在沉积温度1100℃、沉积压力为常压和滞留时间为0.1s的实验条件下, 以甲烷为前驱体, 氮气为稀释气体, 对纤维体积分数为28.7%的2D针刺炭毡预制体进行致密化研究, 采用偏光显微镜观察所制试样的组织结构, 测定了其三点弯曲强度, 并利用SEM观察断面形貌. 结果表明: 125h制备出密度为1.73g/cm3且密度分布均匀的C/C复合材料. 试样的组织结构为粗糙层, 弯曲强度为250.87MPa, 模量为29.29GPa, 断裂行为呈现明显假塑性.
|
|
二维碳/碳化硅复合材料与铌合金的连接
熊江涛,李京龙,张赋升,黄卫东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91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91
2006 Vol. 21 (6): 13911396
摘要(
3280 )
PDF(752KB)(
1777
)
实现了二维C/SiC与Nb合金NbHf10-1M的可靠连接. 连接时将Ti-Cu核心中间层与Cu辅助中间层构成的叠层结构置于C/SiC与Nb合金之间, 并采用了固相扩散连接与瞬间液相扩散连接(Transient liquid phase-diffusion bonding, TLP-DB)相结合的连接方法. 结果表明: 辅助中间层厚度>0.72mm时, 可以有效缓解接头热应力. 核心中间层在TLP-DB过程中形成的液相对C/SiC具有良好浸润性, 可渗入C/SiC基体, 并包裹位于核心中间层与C/SiC界面区域的C纤维. 接头剪切强度最高为14.1MPa.
|
|
原位反应结合碳化硅多孔陶瓷的制备与性能
丁书强,曾宇平,江东亮
DOI: 10.3724/SP.J.1077.2006.01397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397
2006 Vol. 21 (6): 13971403
摘要(
3681 )
PDF(521KB)(
1936
)
以碳化硅(SiC)和氧化铝(Al2O3)为起始原料、石墨为造孔剂, 通过原位反应结合工艺制备SiC多孔陶瓷. XRD分析表明多孔陶瓷的主相是SiC, 结合相是莫来石与方石英; SEM观察到多孔陶瓷具有相互连通的开孔结构. 坯体在烧结前后具有很小的尺寸变化, 线收缩率约在±1.5%内. 多孔陶瓷的开口孔隙率随烧结温度和成型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随石墨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大; 而体密度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随着石墨粒径的增大, 多孔陶瓷的孔径分布呈现双峰分布. 抗弯强度随烧结温度和成型压力的增大而增大, 随石墨加入量的增大而减小. 于1450℃保温4h烧成的样品在0~800℃的平均热膨胀系数为6.4×10-6/K. 多孔陶瓷还表现出良好的透气性、抗高温氧化和耐酸腐蚀性, 但耐碱腐蚀性相对较差.
|
|
SiCp/Al复合材料的SPS烧结及热物理性能研究
顾晓峰,张联盟,杨梅君,张东明
DOI: 10.3724/SP.J.1077.2006.01405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405
2006 Vol. 21 (6): 14051410
摘要(
3651 )
PDF(515KB)(
1798
)
采用纯粉末, 通过SPS烧结制备了组织均匀、致密且体积分数高的SiCp/Al电子封装材料. 通过对SPS烧结现象的研究, 认为该复合材料的SPS烧结过程属于反应性烧结, 大部分收缩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另外对SiC体积分数和SiC颗粒尺寸对热导率、热膨胀系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发现SiC体积分数越高, 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越低; SiC颗粒粒径增大, 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增高, 而热膨胀系数减小.
|
|
掺钕钇铝石榴石透明陶瓷 (Nd:YAG)体视学研究
张华山,苏春辉,韩辉,宋琼,张洪波
DOI: 10.3724/SP.J.1077.2006.01411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411
2006 Vol. 21 (6): 14111416
摘要(
3300 )
PDF(569KB)(
1821
)
采用低温燃烧法合成出掺钕钇铝石榴石(Nd:YAG)粉末, 经模压300MPa成型, 于1700℃真空烧结5h, 制备出尺寸φ9mm×1mmNd:YAG透明陶瓷片. 对Nd:YAG透明陶瓷片进行光透过率、场发射-环境扫描电镜测量. 采用体视学原理与方法定量地研究了Nd:YAG透明陶瓷的微观结构参数和光透过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 尺寸φ9mm×1mmNd:YAG透明陶瓷片在可见光波段光透过率约为45%, 在近红外光波段约为55%; 随着入射光波长的增加, 光透过率增加; 随着晶粒三维球当径(D3S)的增加, 光透过率增加, 当D3S约为20μm时, Nd:YAG透明陶瓷光透过率接近单晶理论值; 随着晶粒以及单个晶粒平均比表面积的增加, 光透过率降低; 随着晶粒三维平均自由距离的增加, 光透过率降低.
|
|
掺杂Mn对Ce-Zr复合氧化物性能的影响
刘萍,房华,赵明,张丽娟,张晓玉,龚茂初,陈耀强
DOI: 10.3724/SP.J.1077.2006.01417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417
2006 Vol. 21 (6): 14171422
摘要(
2931 )
PDF(401KB)(
1672
)
采用共沉淀方法制备了一系列Ce-Zr-Mn 复合氧化物储氧材料, 并应用X射线衍射(XRD), BET, 氧吸附, 以及程序升温还原(TPR)对这些样品进行表征, 研究了样品老化前后的结构和织构变化, 储氧性能, 还原性能以及物相的变化. 结果表明, 在Ce-Zr固溶体中掺入少量的Mn可以显著提高储氧材料的储氧能力, 降低还原温度, 而且均形成稳定的立方晶相的CeO2-ZrO2固溶体. 当Mn含量(摩尔分数)达到0.025时, 样品的储氧量达到最高, 同时在织构上表现出优越的抗老化性能, 经1273K高温老化5h后比表面积可高达57.8m2/g.
|
|
β-磷酸三钙/硅酸钙复合生物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林开利,常江,卢建熙,高建华,曾毅
DOI: 10.3724/SP.J.1077.2006.01429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429
2006 Vol. 21 (6): 14291434
摘要(
3081 )
PDF(672KB)(
1796
)
以β-磷酸三钙/硅酸钙(β-TCP/CS)纳米复合粉体为原料, 制备了质量比为50:50的β-TCP/CS复合生物陶瓷. 研究表明, 1150℃烧结5h得到的样品强度最好, 其致密度>96%, 晶粒尺寸约120nm, 强度达126MPa、同人体致密骨相当; 复合陶瓷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天表面就全部被类骨羟基磷灰石层覆盖住, 28天的降解率达10.1%, 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降解性. 研究结果显示β-TCP/CS复合生物陶瓷有望作为强度较好的可降解生物活性硬组织修复材料.
|
|
聚合物分解法合成BaSm 2Ti 4 O 12
左名文,李蔚,施剑林
DOI: 10.3724/SP.J.1077.2006.01443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443
2006 Vol. 21 (6): 14431448
摘要(
3193 )
PDF(429KB)(
1786
)
以BaCO3、Sm(NO3)3及Ti(OC4H9)4为原料, 采用柠檬酸盐前驱体法制备BaSm2Ti4O12, 并与草酸盐共沉淀法制备BaSm2Ti4O12粉体过程作了比较. 结果发现, 利用聚合物分解法, 可以在1000℃的较低温度下得到单相结晶的BaSm2Ti4O12, 而草酸盐沉淀法则需要1300℃的高温才能合成纯的BaSm2Ti4O12相. 研究表明, 这两种液相法所需合成温度相差很大, 是由于不同的相演化过程及反应步骤所致. 在共沉淀法中, 当煅烧前驱体时, 中间相Sm2Ti2O7与BaTi4O9和BaTiO3反应生成BaSm2Ti4O12相, 其过程与固相法相类似. 而在聚合物分解法中, 前驱体在热分解过程中生成BaTi2O5相, 导致了与固相过程完全不同的反应机制, 促进了BaSm2Ti4O12相的形成.
|
|
多层复合吸波材料的制备及其吸波性能
何燕飞,龚荣洲,李享成,王鲜,何华辉
DOI: 10.3724/SP.J.1077.2006.01449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449
2006 Vol. 21 (6): 14491453
摘要(
3355 )
PDF(396KB)(
1950
)
根据电磁波传播规律, 设计了具有阻抗渐变结构的三层平板吸波体. 面层由二氧化钛材料组成, 易于实现与空气波阻抗匹配, 且起到一保护屏作用; 底层为强磁损耗体, 由铁、钴等原料, 经球磨而制得的磁性微粉, 形成对电磁波强大的损耗;中间层为过渡层, 构成从面层、中间层、底层的阻抗渐变结构. 采用磁性微粉与碳纤维按一定比例混合, 因而还具有一定的电磁损耗能力. 实验结果表明, 三层吸波体反射率在--8dB以下((8~18)GHz), 拉伸强度10.8MPa, 剥离强度75.2 N/cm, 满足一定的工程应用.
|
|
SiO2纳米壳的厚度对羰基铁/SiO2核壳复合粒子的性能影响
童国秀,王维,官建国,张清杰
DOI: 10.3724/SP.J.1077.2006.01461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461
2006 Vol. 21 (6): 14611466
摘要(
2547 )
PDF(530KB)(
1884
)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作表面改性剂, 用溶胶-凝胶法, 通过控制反应时间, 在羰基铁粒子表面均匀快速地包覆不同厚度的SiO2纳米壳层, 并研究了SiO2纳米壳层厚度对羰基铁/SiO2核壳复合粒子的抗热氧化性能、静磁性能、微波介电常数和吸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增加SiO2纳米壳层的厚度, 羰基铁/SiO2核壳复合粒子的抗热氧化能力提高, 比饱和磁化强度出现最大值, 矫顽力和剩余磁化强度出现最小值, 微波介电常数单调降低; 用其制备的吸波涂层材料在壳层厚度为15nm时, 反射损耗≤--8dB的带宽达到最大值, 超过10GHz.
|
|
纳米TiO2光诱导杀伤 Bel-7402人体肝癌细胞研究
夏春辉,王百齐,王玉,刘亚琴,徐广有,吴山
DOI: 10.3724/SP.J.1077.2006.01467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467
2006 Vol. 21 (6): 14671471
摘要(
3024 )
PDF(507KB)(
1718
)
在光诱导条件下, 采用HE染色法和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TT法), 研究了纳米TiO2对Bel-7402人体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考察了在不同纳米TiO2浓度、不同光照时间下纳米TiO2的抑瘤效果, 并且对抑瘤机制进行了探讨. 结果发现: 在光诱导条件下, 适宜的TiO2浓度具有较高的抑瘤率, 同时抑瘤过程表现出类似一级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在光诱导条件下, 纳米TiO2产生的活性氧组分与癌细胞膜内外的生物大分子反应, 引起广泛的细胞结构破坏; 造成癌细胞内Ca 2+离子稳态失去平衡; 引发细胞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变化, 促进微管发生重组, 从而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
|
微波低温烧结制备氮化铝透明陶瓷
卢 斌,赵桂洁,彭 虎,曾小锋
DOI: 10.3724/SP.J.1077.2006.01501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501
2006 Vol. 21 (6): 15011505
摘要(
4239 )
PDF(502KB)(
2334
)
微波烧结(Microwave Sintering)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烧结技术, 具有传统烧结技术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本文在不添加任何烧结助剂的前提下, 采用高纯微米级氮化铝(AlN)粉, 在1700℃/2h的微波低温烧结工艺条件下制备出透明度较高的AlN透明陶瓷. 分析结果表明, 采用微波低温烧结工艺制备的AlN透明陶瓷晶粒尺寸细小(<10μm), 晶粒发育完善且分布均匀, 晶界平直光滑且无第二相分布, 从而证明用微波烧结可以实现AlN透明陶瓷的低温烧结.
|
|
掺Mn硅酸锌薄膜中微量氧化锌对发光强度的影响
席俊华,季振国,刘 坤,王 超,杜 鹃
DOI: 10.3724/SP.J.1077.2006.01506 CSTR: 32189.14.SP.J.1077.2006.01506
2006 Vol. 21 (6): 15061510
摘要(
3299 )
PDF(453KB)(
1829
)
利用溶胶-凝胶法结合高温热处理在硅衬底上制备了掺Mn硅酸锌薄膜, 用XRD、SEM、UV-Vis吸收谱和PL谱测试了样品的结晶性能与光学性能, 并分析了热处理温度对掺Mn硅酸锌薄膜的结晶性能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实验结果发现, ZnO的适量存在对掺Mn薄膜的发光有增强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认为, 这一现象的机理可由G.G. Qin提出的量子约束-发光中心 (QCLC) 模型进行解释, ZnO中受激发的电子和空穴通过隧穿效应到达硅酸锌基体中复合发光, 从而增强发光强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