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ISSN:1000-324X CN:31-1363/TQ
高级检索
图表检索
导航切换
无机材料学报
首页
期刊介绍
刊物介绍
编委会
数据库收录
影响因子
青年编委会
读者中心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征订启事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
作者指南
下载中心
审稿中心
编委登录
专家审稿
主编办公
编辑办公
精彩推荐
专辑文章
热点文章
虚拟专题
封面文章
联系方式
Email Alert
English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0年 25卷 3期
刊出日期 2010-03-20
综述
研究论文
研究快报
综述
225
侯育冬,崔 磊,王 赛,王 超,朱满康,严 辉
BiAlO
3
基高温无铅压电陶瓷的研究进展
铝酸铋(BiAlO
3
)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钙钛矿结构无铅压电材料, 在-133℃到550℃的温度范围内不存在结构相变, 适合作为高温压电器件材料使用. 本文从理论计算, 高压合成工艺和添加第二组元等方面归纳和分析了BiAlO
3
基无铅陶瓷的研究进展和趋势, 评述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对BiAlO
3
基无铅压电陶瓷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2010 Vol. 25 (3): 225-229 [
摘要
] (
3451
) [
HTML
0KB] [
PDF
935KB] (
2618
)
研究论文
230
任兆刚,瞿美臻,于作龙
LiFeP
0.95
B
0.05
O
4-δ
/C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以柠檬酸为螯合剂和碳源,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B在P位掺杂的LiFeP
0.95
B
0.05
O
4-δ
/C复合材料. 通过XRD、CV、恒流充放电测试等手段对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复合材料具有单一的橄榄石型晶体结构, B在P位掺杂可提高材料的导电性能, 降低电极极化, 能有效改善材料的循环性能和高倍率性能. 650℃下合成的LiFeP
0.95
B
0.05
O
4-δ
/C复合材料在0.2、5、10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49.3、123.4和112.1mAh/g, 其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9.3%(0.2C, 20次)、91.65%(5C, 150次)和92.9%(10C, 150次), 不同倍率下持续充放电30次后, 0.2C放电容量仍能恢复至初始值.
2010 Vol. 25 (3): 230-234 [
摘要
] (
3177
) [
HTML
0KB] [
PDF
1714KB] (
1706
)
235
王 瑾,成雪莲,王子港,杨 晖
高分散纳米晶Li
4
Ti
5
O
12
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以月桂酸为分散剂, 采用无水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高分散的Li
4
Ti
5
O
12
纳米晶. 采用XRD、SEM、TGDSC、激光粒度分析仪、交流阻抗以及恒流充放电测试, 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煅烧温度对Li
4
Ti
5
O
12
的结晶度、微观形貌及其电化学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800℃下热处理10h后的产物, 颗粒尺寸细小均匀, 约在120~275nm之间, 显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在0.5和1C倍率下, 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可达174.7和163.3mAh/g, 经过50次放电循环后, 放电容量循环性能优异. 研究表明该高分散纳米颗粒的合成方法是适合制备高电化学性能的Li
4
Ti
5
O
12
材料的工艺方法.
2010 Vol. 25 (3): 235-241 [
摘要
] (
3406
) [
HTML
0KB] [
PDF
2801KB] (
2304
)
242
周 阳,程春生,赵敬伟,郑红芳,赵庆勋,彭英才,刘保亭
玻璃基Pt/Pb(Zr
0.4
Ti
0.6
)O
3
/ITO电容器的结构及物理性能研究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在玻璃基ITO电极上制备了Pt/ Pb(Zr
0.4
Ti
0.6
)O
3
(PZT)/ITO电容器.采用X射线衍射仪、铁电测试仪、分光光度计对其微观结构、电学性能及光学性能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PZT薄膜结晶良好,具有(101)高度择优取向.铁电电容器具有良好的保持特性和抗疲劳特性,具有较大的剩余极化强度和电阻率,5V电压下的剩余极化强度和电阻率分别为41.7μC/cm
2
和2.5×10
9
Ω·cm;漏电流测量结果表明电压小于0.8V时为欧姆导电机制,当电压大于0.8V时,漏电流满足肖特基发射机制.光学透射谱结果表明在短波范围内,PZT表现出强吸收作用;在长波范围内,PZT表现为强透射,最大透射率达到95%.
2010 Vol. 25 (3): 242-246 [
摘要
] (
3398
) [
HTML
0KB] [
PDF
1534KB] (
1805
)
247
秦文峰,熊 杰,李言荣
BST/BZT/BST多层薄膜结构与性能研究
利用脉冲激光沉积法在LaNiO
3
/LaAlO
3
(001)基片上生长了Ba
0.6
Sr
0.4
TiO
3
(BST)和Ba(Zr
0.2
Ti
0.8
)O
3
(BZT)单层薄膜,以及Ba(Zr
0.2
Ti
0.8
)O
3
/ Ba
0.6
Sr
0.4
TiO
3
/ Ba(Zr
0.2
Ti
0.8
)O
3
(BZT/BST/BZT)多层薄膜.X射线衍射(XRD)分析发现,BST、BZT和LNO薄膜都具有高度的(00l)取向.原子力显微镜 (AFM)显示三种样品表面光滑无裂纹,晶粒尺寸和表面粗糙度相当.电容测试表明,相对BST、BZT单层薄膜,多层薄膜具有最大的品质因数42.07.表明多层薄膜在微波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2010 Vol. 25 (3): 247-250 [
摘要
] (
3202
) [
HTML
0KB] [
PDF
1521KB] (
1512
)
251
县 涛,杨 华,沈 希,冯有才,张海民,冯旺军
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合成BiFeO
3
纳米颗粒
采用一种新的聚丙烯酰胺凝胶法制备了BiFeO
3
纳米颗粒.以无机盐溶液为原料, 通过加入丙烯酰胺使溶液成胶; 在溶液成胶过程中, 丙烯酰胺聚合形成高分子网络骨架, 为粒子提供生长的空间. 实验表明, 以EDTA作为络合剂可以获得高纯BiFeO
3
粉体. 同时发现, 在前驱体溶液中添加适量的葡萄糖, 可有效抑制凝胶体在干燥过程中发生剧烈塌缩, 对提高粉体的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SEM观察显示, 制得的BiFeO3粉体的粒度分布均匀, 颗粒近似呈球形, 颗粒间无粘连团聚现象. DSC分析表明, 样品的反铁磁和铁电相变温度分别为370和830℃. 电滞回线和磁滞回线测量结果表明, 样品在室温下具有明显的铁电性和弱铁磁性.
2010 Vol. 25 (3): 251-254 [
摘要
] (
3613
) [
HTML
0KB] [
PDF
1845KB] (
2769
)
255
宋开新,应智花,邵李焕,郑 梁,徐军明,秦会斌
(Mg
1-x
Zn
x
)
2
SiO
4
(0≤x≤1)陶瓷微波介电性能研究
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Mg
1-x
Zn
x
)
2
SiO
4
(0≤x≤1)微波介质陶瓷, 研究(Mg
1-x
Zn
x
)
2
SiO
4
陶瓷在0≤x≤1范围内的相演变、微结构与其微波介电性能间相互关系. XRD测试结果表明:橄榄石结构的Mg
2
SiO
4
与硅矽矿结构的Zn
2
SiO
4
在晶体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别, (Mg, Zn)
2
SiO
4
在0≤x≤1范围内只能部分地实现有限固溶. 背散射电子扫描显微镜(BESEM)测试结果显示:随着x的增加, MgSiO
3
第二相得到抑制; 陶瓷出现液相烧结, 促进晶粒生长与玻璃相在晶界处沉积. 微波介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由于Zn
2+
离子极化能力大于Mg
2+
离子, (Mg
1-x
Zn
x
)
2
SiO
4
(0≤x≤1)陶瓷介电常数随x值增加而增大; 0≤
x≤1范围内, Mg
2
SiO
4
陶瓷微波性能由于第二相、气孔率增加与晶粒增大而降低, Zn
2
SiO
4
陶瓷由于微结构得到改善, 陶瓷微波性能得到优化. 当x=0.6时, 得到较好的(Mg
0.4
Zn
0.6
)
2
SiO
4
陶瓷微波性能为:ε
r
=6.6, Qf=95650GHz,τ
f
=-60×10
-6
/℃
2010 Vol. 25 (3): 255-258 [
摘要
] (
3107
) [
HTML
0KB] [
PDF
2198KB] (
1468
)
259
杨建国,纪 松,孟庆伟,谭锁奎,郭红燕,赵 红
Ni/(TiO
2
+Urea)纳米核壳颗粒电流变行为
通过Sol-Gel法制备出Ni颗粒表面均匀包覆尿素掺杂二氧化钛涂层的纳米核壳颗粒Ni/(TiO
2
+Urea),对其电流变行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颗粒热处理温度和尿素加入量对其电流变活性有较大影响,热处理温度高于320℃以后剪切强度明显降低;尿素与Ti的质量比为30%时,剪切强度达到40kPa(4kV/mm直流电场),是无尿素时的10倍,但过量的尿素使强度下降. 显微镜观察直流电场下电流变液的结构显示,尿素与Ti的质量比为30%时核壳颗粒电流变液形成的柱粗壮、致密,尿素过量时柱产生断裂,无尿素时柱纤细、疏松. 尿素中的极性分子是影响Ni/(TiO
2
+Urea)颗粒电流变行为的重要因素.
2010 Vol. 25 (3): 259-264 [
摘要
] (
2985
) [
HTML
0KB] [
PDF
1794KB] (
1565
)
265
赖文忠,董校捷,黄 婧,冷永华,李星国
Co/Co9S8/ZnO核壳结构纳米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在无水无氧条件下通过热分解还原制备Co纳米微粒,利用Co
9
S
8
和ZnO晶格的相匹配性,通过层层自组装对Co表面进行修饰,得到Co/Co
9
S
8
/ZnO核壳结构纳米微球.采用XRD、TEM、SQUID、光致发光光谱(PL)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通过调节反应参数制备出核壳结构的Co/Co
9
S
8
/ZnO复合纳米微球,平均粒径58.8nm,壳层厚度均匀,常温下显示铁磁性,矫顽力为18.7kA/m.PL表明,产物在380~390nm处的带边跃迁不明显,光致发光最强峰在468nm处,属氧缺陷发射峰,研究了影响产物形貌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以油酸(OLA)及三正辛基氧化磷(TOPO)为溶剂和表面活性剂,Zn(acac)
2
温度为70℃、用量为1mmol,控制Co的硫化反应时间为5min,有利于核壳结构产物的形成.初步分析了Co/Co
9
S
8
/ZnO核壳结构纳米微球的形成机理.
2010 Vol. 25 (3): 265-271 [
摘要
] (
3976
) [
HTML
0KB] [
PDF
3197KB] (
1684
)
272
刘维桥,尚通明,李 工,吴非克,佟惠娟2,孙予罕
两步晶化法制备介孔材料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采用两步晶化法,由MCM-22沸石前驱体合成了一种介孔材料.通过XRD、N
2
吸附脱附、TEM、
27Al
MAS NMR以及吡啶吸附红外光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所合成的样品不是微孔沸石与介孔材料的混合物,而是含强酸性中心、水热稳定性良好的新型介孔分子筛.利用异丙苯的裂解反应、苯和1十二烯烃的烷基化反应,评价了其对大分子的酸催化活性,并与常规介孔材料MCM-41进行了比较.在350℃时,所合成的介孔材料和常规介孔材料MCM-41对异丙苯的裂解转化率分别为68.98%和48.80%.在210℃苯和1十二烯烃的烷基化反应时,所合成的介孔材料和MCM41对1十二烯烃的转化率分别约为95.20%和86.89%,产物直链烷基苯的选择性分别约为88.11%和90.06%.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介孔材料对大分子的酸催化性能优越于常规介孔材料MCM-41
2010 Vol. 25 (3): 272-278 [
摘要
] (
3449
) [
HTML
0KB] [
PDF
2216KB] (
1840
)
279
熊亮萍,胡 胜,任兴碧,罗阳明
载体对铂基疏水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为了研究载体对铂(Pt)基疏水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分别选取了炭黑、SiC纳米粉、铈锆复合氧化物(Ce
0.4
Zr
0.6
O
2
-γ-Al
2
O
3
)等三种物质, 在氯铂酸的乙二醇溶液中, 用高压微波加热法制备了Pt基催化剂, 然后将其与聚四氟乙烯一起负载于泡沫镍上, 制成疏水催化剂. 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X光电子能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分析了催化剂的结构与组成, 并研究了疏水催化剂对氢氧复合反应及氢水交换反应的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Pt在载体表面分布均匀, 在Pt/C、Pt/SiC、Pt/Ce
0.4
Zr
0.6
O
2
-γ-Al
2
O
3
中Pt的平均粒径分别为4.46、1.67和1.77nm; Pt/C、Pt/SiC催化剂中Pt存在Pt(0)、Pt(Ⅱ)和Pt(Ⅳ)三种价态; Pt/C、Pt/SiC在泡沫镍表面的分布均匀, 而Pt/Ce
0.4
Zr
0.6
O
2
-γ-Al
2
O
3
分布不均匀. Pt/C/FN对氢氧复合反应和氢水交换反应的催化活性都较高; Pt/SiC/FN和Pt/Ce
0.4
Zr
0.6
O
2
-γ-Al
2
O
3
/FN对氢氧复合反应的催化活性高, 但是对氢水交换反应的催化活性很低.
2010 Vol. 25 (3): 279-284 [
摘要
] (
3264
) [
HTML
0KB] [
PDF
2450KB] (
1569
)
285
万 斌,陈鸣波,周细应,王 伟,李文戈
Ag/TiO
2-x
N
x
纳米管的光电催化性能
在0.5wt%NaF +1mol/L Na
2
SO
4
溶液中, 20V电压下, 通过阳极氧化的方法, 在纯Ti片表面制备出与基底垂直、排列整齐有序的TiO
2
纳米管, 将制得的TiO
2
纳米管在500℃、氨气的气氛下退火2h, 然后, 在0.5mol/L AgNO
3
溶液中用12W的紫外灯照射24h, 制备出Ag/TiO
2-x
N
x
纳米管, 并用XRD, SEM 和 XPS进行表征. 实验结果显示, 在紫外光下, Ag/TiO
2-x
N
x
纳米管的光电催化降解效率比TiO2纳米管的光电催化降解效率提高了39.68%; 在可见光下, Ag/TiO
2-x
N
x
纳米管的光电催化降解效率比TiO
2-x
N
x
纳米管可见光光电催化的降解效率提高了12%. 可见光光电催化16h后, 初始浓度为10×10
-6
mol/L的亚甲基蓝降解率达到50.53%.
2010 Vol. 25 (3): 285-288 [
摘要
] (
3553
) [
HTML
0KB] [
PDF
1612KB] (
1551
)
289
陈飞飞,徐铁峰,戴世勋,聂秋华,沈 祥,王训四
重金属氧化物玻璃中双光子吸收的研究
用传统熔融法制备了一系列高重金属氧化物(Bi
2
O
3
)含量的Bi
2
O
3
-B
2
O
3
-SiO
2
三元系统玻璃. 用棱镜耦合仪测量了各个玻璃样品在632.8nm波长下的线性折射率n, 结果表明玻璃的n值在1.9~2.1范围内且随着Bi
2
O
3
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其原因是由于Bi
3+
离子具有高极化率; 用分光光度计测量了各个玻璃样品的线性吸收谱, 结果表明玻璃的带隙Eopg值在2.229~2.268eV之间,且随Bi
2
O
3
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用开孔Z扫描实验测量了各个玻璃样品在770、800、 850nm三个波长下的非线性吸收系数β, 由于三个测量波长的光子能量hv(1.61, 1.55, 1.46eV)处于各个玻璃样品的带隙(Eopg)和半带隙(Eopg/2)之间, 表明实验中的非线性吸收属于双光子吸收(TPA). 实验结果表明:在3个测量波长下, Bi2O3含量最小的样品由于能隙状态的作用而体现出谐振型的TPA, 其β值很高((3.6~6.1)×10-12m/W), 说明其能应用在光限幅器中. 另一方面, Bi
2
O
3
含量较高的样品只在770nm波长下才表现出微弱的非谐振类的TPA, 并且β值随着Bi
2
O
3
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这表明它们在全光开光器(AOS)中有极高的应用潜力.
2010 Vol. 25 (3): 289-292 [
摘要
] (
2829
) [
HTML
0KB] [
PDF
1252KB] (
1643
)
293
张 欣,贾伟涛,顾刈非,张长青,黄文旵,王德平,
载替考拉宁治疗骨髓炎症的硼酸盐生物玻璃药物载体的研究
本实验制备了用于治疗骨髓炎的以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为基体负载抗菌素的药物载体系统. 此药物载体系统的固相为硼酸盐生物玻璃, 其组成为6Na
2
O-8K
2
O-8MgO-22CaO-54B
2
O
3
-2P
2
O
5
(mol%); 液相为壳聚糖/柠檬酸/葡萄糖溶液; 所载药物为水溶性药物替考拉宁. 在体外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的浸泡实验中, 对载体系统中的药物释放、机械性能以及玻璃基体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测试,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浸泡溶液中替考拉宁的含量. 实验表明, 这种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基药物载体系统中的药物缓释可持续30d; 其中, 在缓释的第一周内药物缓释量仅达到72%. 通过Peppas模型对药物缓释行为进行模拟, 证明药物的释放过程符合Fick扩散定律. 实验结果还表明, 经XRD物相分析证实, 这种硼酸盐生物玻璃基体在药物释放的过程中转化为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 显示出药物载体系统的体外生物活性. 在以兔子为动物模型的体内实验中, 药物载体系统治愈了兔子胫骨中的骨髓炎, 而且又促进骨创伤处新骨的生成. 实验证明, 硼酸盐生物活性玻璃是一种既能负载抗菌素药物治疗骨髓炎, 又能促进骨修复的优良的生物材料.
2010 Vol. 25 (3): 293-298 [
摘要
] (
3525
) [
HTML
0KB] [
PDF
2070KB] (
1621
)
299
谭三香,谭绍早,刘应亮,蒋凤平,袁定胜
载铜活性炭微球的制备及抗菌性能
以水热法合成的炭微球为原料, 经KOH活化制备了活性炭微球, 通过在氯化铜溶液中浸渍使铜吸附在活性炭微球上, 得到载铜活性炭微球. 采用XRD、SEM、TEM、EDS、XPS和N
2
吸脱附对载铜前后活性炭微球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 并测试了其抗菌活性. 研究表明, 活性炭微球表面负载的铜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并且随着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增加, 载铜量增大, 氨水的加入可明显提高铜的负载量. 抗菌结果显示, 载铜活性炭微球对大肠杆菌(E.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 aureus)具有良好的杀灭能力. 因此, 它作为一种抗菌材料有望在水处理、气体过滤和微生物污染等方面获得应用.
2010 Vol. 25 (3): 299-305 [
摘要
] (
3403
) [
HTML
0KB] [
PDF
2000KB] (
1438
)
306
黄琼珠,路贵民,汪 瑾,于建国
MgCl
2
·6H
2
O热分解机理的研究
利用综合热分析仪、电阻炉煅烧、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化学分析, 研究了MgCl
2
·6H2O的热分解机理及中间产物形貌. 研究发现: MgCl
2
·6H2O热分解过程分为六步, 在69℃时生成MgCl
2
·4H
2
O, 129℃时生成MgCl
2
·2H
2
O, 167℃时生成MgCl
2
·nH
2
O(1≤n≤2)和MgOHCl, 203℃时MgCl
2
·nH
2
O(1≤n≤2)水解与脱水同时进行生成Mg(OH)Cl·0.3H
2
O, 235℃时Mg(OH)Cl·0.3H
2
O脱水转变为MgOHCl, 415℃时MgOHCl直接分解生成MgO. MgOHCl颗粒形状不规则, 为多孔结构, Mg(OH)Cl·0.3H
2
O颗粒表面平整.
2010 Vol. 25 (3): 306-310 [
摘要
] (
3508
) [
HTML
0KB] [
PDF
2186KB] (
2070
)
311
姚磊江. 李自山,程起有,童小燕
2D C/SiC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损伤研究
通过2D C/SiC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压缩试验, 以及超声C扫描和红外热波两种无损检测方法, 研究了冲击能量与冲击损伤的关系及其对压缩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C/SiC具有较好的损伤容限能力, 冲击能量低于1.5J时几乎无目视损伤, 高于9J时有被击穿的趋势. 冲击后的名义压缩强度和压缩模量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 最多分别下降了44.7%和16.9%.
2010 Vol. 25 (3): 311-314 [
摘要
] (
2950
) [
HTML
0KB] [
PDF
2077KB] (
1583
)
315
于守泉,张伟刚
热处理温度对热解炭及炭/炭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以丙烷为气源, 采用等温等压化学气相渗透技术制备了炭/炭复合材料, 利用X射线衍射、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纳米压痕仪、三点弯曲法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热解炭以及炭/炭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微观结构观察显示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热解炭层间距减小, 同时石墨化度提高; 由于发生了局部应力石墨化, 热解炭出现同心微裂纹, 并且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裂纹的数量和宽度增加. 纳米压痕测试表明,热解炭的纳米压痕行为是完全的弹性形变, 完全卸载后热解炭表面没有残余压痕, 但加载和卸载曲线没有重合而是存在一定的能量耗散, 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热解炭的弹性模量增大. 热处理后纤维强度降低,并且纤维与基体炭界面脱离, 导致炭/炭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模量下降.
2010 Vol. 25 (3): 315-320 [
摘要
] (
3617
) [
HTML
0KB] [
PDF
3404KB] (
2168
)
321
黄 剑,郝志彪,邹 武,王坤杰,程 文
炭化压力对石墨化沥青焦微观结构的影响
以高温煤沥青为原料,分别在30MPa和60MPa炭化压力下制备了石墨化沥青焦,研究了两种炭化压力下制备的石墨化沥青焦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30MPa所制备试样的流线/流域型组织占优,60MPa制备试样的流域型和镶嵌型组织占优.流线型和流域型结构是易石墨化结构,镶嵌型结构是难石墨化结构.炭化压力对沥青焦微观结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中间相的成核、生长和融并来实现的,30MPa炭化压力下,中间相小球融并完全,因而形成各向异性流线型结构;60MPa炭化压力下,中间相小球融并受阻,从而形成镶嵌型结构.TEM和SAED分析表明:30MPa制备的石墨化沥青焦以高度取向的流线型组织为主,在片层边缘及片层之间存在各向同性组织;60MPa制备的石墨化沥青焦为多种微观组织并存,分布不均匀,除各向同性组织外,沥青焦微观组织选区电子衍射图谱的(002)环不同程度呈点状分布.以上现象说明30MPa制备的石墨化沥青焦微观组织的均匀性和取向性都要好于60MPa制备的石墨化沥青焦.
2010 Vol. 25 (3): 321-326 [
摘要
] (
3009
) [
HTML
0KB] [
PDF
2197KB] (
1562
)
研究快报
327
刘文刚,许云华,杨 蓉,HOJAMBERDIEV Mirabbos,周志斌
热处理温度对多元醇合成Li
2
MnSiO
4
/C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采用多元醇法合成Li
2
MnSiO
4
/C复合材料:将Si(OC
2
H
5
)
4
、LiAc·2H
2
O、Mn(Ac)
2
·4H
2
O在乙二醇中196℃回流16h,沉淀物过滤、干燥以后与蔗糖混合并在500、600和700℃分别加热10h,自然冷却到室温.利用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高分辨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合成样品进行表征.Rietveld精修表明,合成样品中存在两种Li
2
MnSiO
4
相,空间群分别为Pmn21和P121/n1,还有Li
2
SiO
3
杂相.FESEM观察显示当热处理温度从500℃升高至700℃时,样品的颗粒粒径从5~20nm提高到20~40nm.Li
2
MnSiO
4
/C复合材料中的碳分布是均匀的.HRTEM分析表明在Li
2
MnSiO
4
颗粒上包覆有一层无定型的碳薄膜.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在600℃保温10h得到的样品具有最佳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容量达到132.4mAh/g,1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0%.
2010 Vol. 25 (3): 327-331 [
摘要
] (
3130
) [
HTML
0KB] [
PDF
1669KB] (
1635
)
332
卢正东,沈春英,李 亮,杨 建,丘 泰
(1-
x
)(Mg
0.7
Zn
0.3
)TiO
3
-
x
(Ca
0.61
Nd
0.26
)TiO
3
系微波介质陶瓷介电性能研究
本实验研究了(1-
x
)(Mg
0.7
Zn
0.3
)TiO
3
-
x
(Ca
0.61
Nd
0.26
)TiO
3
体系陶瓷(MZCNT)的微波介电性能,通过(Ca
0.61
Nd
0.26
)TiO
3
协调(Mg
0.7
Zn
0.3
)TiO
3
陶瓷的谐振频率温度系数.实验发现,烧结温度和陶瓷组成对微波介电性能影响显著, 当烧结温度为1250℃时,可以获得良好的致密度,当烧结温度超过1300℃时,(Ca
0.61
Nd
0.26
)TiO
3
的分解和Zn的蒸发导致陶瓷致密度和介电性能下降.此外,随着(Ca
0.61
Nd
0.26
)TiO
3
含量的增大,材料的介电常数增大,品质因数减小.当 (Ca
0.61
Nd
0.26
)TiO
3
含量为13%,烧结温度为1250℃,保温4h,(MZCNT)陶瓷具有优良微波介电性能,
ε
r
=24.3,
Q·f
=34000GHz,
τ
f
~-9×10
-6
/℃,从而达到实用要求.
2010 Vol. 25 (3): 332-336 [
摘要
] (
2777
) [
HTML
0KB] [
PDF
1595KB] (
6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