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论文精选(2020)

无机材料学报2020年功能材料论文精选(三,四)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王金敏, 于红玉, 马董云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2): 1307-1314.   DOI: 10.15541/jim20200105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105
摘要2230)   HTML101)    PDF(pc) (3906KB)(2513)    收藏

二氧化锰作为一种重要的过渡金属氧化物, 因其储量丰富、晶型多样、性能优异而备受关注。将二氧化锰纳米化后, 其颗粒尺寸变小、比表面积变大、材料性能优化、应用领域得以拓宽。本文在引言部分从介绍二氧化锰的应用着手, 指出纳米化和晶型多变对二氧化锰的结构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文部分主要从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和纳米二氧化锰的应用两个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1)介绍了水热法、溶胶-凝胶法、化学沉淀法、固相合成法等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 对各种制备方法的优点与缺点以及所制备纳米二氧化锰的形貌与性能进行了总结。(2)综述了纳米二氧化锰在储能电极、电致变色器件、催化剂、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纳米二氧化锰可作为电池的正极材料和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通过调控二氧化锰的晶型和复合制备的含锰复合氧化物用于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 可提高电池的容量并改善循环稳定性。作为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正极材料已有产业化应用,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由于纯二氧化锰本身的颜色主要是在棕色和黄色之间变化, 光调制幅度较小, 因此作为电致变色器件的电极材料, 通常将其与其它光调制幅度较大的材料进行复合使用。如聚苯胺/二氧化锰杂化电致变色薄膜较纯聚苯胺薄膜在形貌、结构和电致变色性能上有巨大差异, 显示出更高的光调制幅度、着色效率和循环稳定性。纳米二氧化锰在乙苯的催化转化和空气污染物的催化消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纳米二氧化锰能够增大电流响应、降低检出限, 使检测的灵敏度大大提高, 近年来在生物传感器领域逐渐被大家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如二氧化锰纳米片辅助荧光偏振生物传感器可有效检测环境水样中Ag+, PtAu-MnO2二元纳米结构修饰的石墨烯纸在非酶葡萄糖检测中表现出良好的传感性能。在结语部分, 分析了当前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和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纳米二氧化锰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电致变色器件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2.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在铁电压电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陈云, 王旭升, 李艳霞, 姚熹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8): 857-866.   DOI: 10.15541/jim20190492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492
摘要1218)   HTML40)    PDF(pc) (6375KB)(1378)    收藏

动态热机械分析仪(DMA)具有高灵敏度、卓越制冷技术、自由旋转测试头、多种形变模式和连续频率温度扫描模式等优点, 能表征材料在交变应力(或应变)作用下的应变(或应力)的响应、蠕变、应力松弛和热机械性能等, 广泛应用于塑料、热固性材料、复合材料、高弹性体、涂层材料、金属和陶瓷等材料的研究和评估。本文简要介绍了DMA进行动态力学行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DMA在铁电相变、低频弛豫特性和铁电疲劳研究方面的应用, 以及DMA在铁电/聚合物复合阻尼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在对PZT陶瓷和单晶、BaTiO3陶瓷等常用材料的铁电弛豫特性分析中, DMA表现出比介电表征更为敏感的特性。现在DMA已成为研究铁电材料的重要工具之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3. 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隔热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潘碧宸,任鹏禾,周特军,蔡圳阳,赵小军,周宏明,肖来荣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8): 947-952.   DOI: 10.15541/jim20190532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532
摘要895)   HTML23)    PDF(pc) (1412KB)(1024)    收藏

以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作为基体材料, 设计并制备了一种轻质、环保的隔热涂层。为解决基体材料与涂层之间热膨胀系数差别大导致易于开裂的问题, 同时实现具有高反射率和低热导率的目标, 通过添加聚氨酯、TiO2、SiO2、Al2O3等填料制备连接层、阻隔层、反射层等三个不同功能层形成复合隔热涂层。通过优化涂层脱落时间、反射率、热导率等, 得到连接层、阻隔层、反射层最优厚度分别为80、120和90 μm。优化后的隔热涂层具有优异性能: 涂层的反射率高达0.95, 导热系数为0.048 W·m -1·K -1, 隔热温差为20.1 ℃; 耐热冲击性能良好, 190 ℃的最大失重率为3.7%, 并在随后保持稳定; 在160 ℃连续保温4 h后表面变黄, 但无明显脱落现象, 同时, 纳米填料颗粒保持原状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4. 类鱼骨结构CoFe2O4纳米纤维的制备与性能
朱正旺,冯锐,柳扬,张扬,谢文翰,董丽杰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9): 1011-1016.   DOI: 10.15541/jim20190581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581
摘要754)   HTML18)    PDF(pc) (3890KB)(1074)    收藏

采用静电纺丝与高温煅烧相结合的方法, 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九水合硝酸铁(Fe(NO3)3·9H2O)和六水合硝酸钴(Co(NO3)2·6H2O)为原料, 制备出了类鱼骨结构的CoFe2O4纳米纤维, 并研究了煅烧温度对CoFe2O4纳米纤维形貌、磁性能以及微波吸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 CoFe2O4纤维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逐渐增大, 纳米纤维的表面形貌由光滑发展为粗糙多孔, 煅烧温度超过800 ℃时, 纳米纤维呈现类鱼骨结构; 随着煅烧温度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减小, 900 ℃煅烧的纤维平均直径为80.3 nm。所制备的纳米纤维经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试结果表明, 饱和磁化强度(Ms)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900 ℃煅烧条件下纤维的Ms达87.13 A·m2/kg。矢量网络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 不同煅烧温度下纤维的微波吸收性能差异明显, 800 ℃下煅烧的纤维具有最佳的吸波性能。CoFe2O4纳米纤维通过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机制吸收电磁波, 煅烧产生的孔洞和类鱼骨形貌有利于电磁波在孔道表面多次反射从而增加反射损耗。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5. 超化学计量比氧化铀晶体的研究进展
徐家跃, 李志超, 潘芸芳, 周鼎, 温丰, 马文军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1): 1183-1192.   DOI: 10.15541/jim20200083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083
摘要708)   HTML25)    PDF(pc) (1554KB)(2112)    收藏
氧化铀不仅是重要的核材料, 也是潜在的多功能材料。UO2晶体具有优异的半导体性能和抗辐照能力, 其禁带宽度(1.3 eV)与Si(1.1 eV)相近, 塞贝克系数是常用热电材料BiTe的4倍, 对太阳光的全吸收使其成为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材料, 在半导体、太阳能和热电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UO2随着环境变化会出现从缺氧到过氧的价态变化(UOx, x= -0.5~1), 即超化学计量比特性, 给材料制备和性能控制等方面带来很多问题。本文从相图出发, 总结了各种铀氧化物的结构及其稳定性, 重点聚焦UO2晶体的研究进展。理想化学计量比UO2被认为是最好的Mott绝缘体, 其电导率是相对稳定的; 超化学计量比氧化铀则具有半导体特性, 其电导率、热导率、扩散系数以及光学性能都与x密切相关。目前, UO2晶体生长主要采用化学气相输运法(CVT)、冷坩埚法、水热法、升华法、助熔剂法等, 晶体尺寸和质量还不理想, 冷坩埚法和水热法被认为是最有潜力的生长技术。氧化铀单晶生长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UO2材料特性, 也为其在太阳能电池、热电器件以及未来电子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三元陶瓷Pb(In1/2Nb1/2)O3-Pb(Ni1/3Nb2/3)O3-PbTiO3准同型相界附近组分的介电、铁电和压电性能
郭霖, 乔显集, 李修芝, 龙西法, 何超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2): 1380-1384.   DOI: 10.15541/jim20200042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042
摘要705)   HTML21)    PDF(pc) (869KB)(951)    收藏

铅基复合钙钛矿铁电材料广泛应用于机电传感器、致动器和换能器。二元铁电固溶体Pb(Ni1/3Nb2/3)O3- PbTiO3(PNN-PT)由于其在准同型相界(MPB)区域具有优异的压电、介电性能而备受关注。然而较大的介电损耗和较低的居里温度限制了其在高温高功率器件方面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引入Pb(In1/2Nb1/2)O3 (PIN)作为第三组元改善PNN-PT的电学性能, 提高其居里温度; 通过两步法合成了MPB区域的三元铁电陶瓷Pb(In1/2Nb1/2)O3- Pb(Ni1/3Nb2/3)O3-PbTiO3 (PIN-PNN-PT), 研究了其结构、介电、铁电和压电性能。制备的所有组分陶瓷具有纯的钙钛矿结构。随着PT含量的增加, 陶瓷结构从三方相转变为四方相。通过XRD分析得到了室温下PIN-PNN-PT体系的MPB相图。体系的居里温度由于PIN的加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PIN的引入降低了PNN-PT体系的介电损耗和电导。MPB处的组分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学性能, 室温下, 性能最优组分为0.30PIN-0.33PNN-0.37PT: d33=417 pC/N, TC=200 ℃, ε′= 3206, tanδ=0.033, Pr=33.5 μC/cm2, EC=14.1 kV/cm。引入PNN-PT的PIN第三组元使得体系的居里温度和压电性得到提高的同时降低了的介电损耗和电导率, 因此, PIN-PNN-PT三元铁电陶瓷在高温高功率换能器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应用潜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两步晶化制备高性能a&b取向T型沸石膜
张博,张宁,杨建华,兰建成,王金渠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8): 939-946.   DOI: 10.15541/jim20190469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469
摘要626)   HTML13)    PDF(pc) (2907KB)(812)    收藏

采用廉价的大孔α-Al2O3作为载体, 通过二次晶种诱导+两步变温水热合成工艺, 成功制备出薄而致密的高性能T型沸石膜。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晶种的诱导成核作用, 通过改变两阶段水热晶化温度和时间来控制晶种外延生长和晶体生长方向, 最终获得了连续、无缺陷的a&b取向T型沸石膜。实验过程中详细考察了第一阶段的晶化温度、晶化时间以及第二阶段的晶化温度对沸石膜表面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并将最优两步晶化条件下制备的膜用于90wt%的异丙醇/水渗透汽化分离, 在75 ℃下膜的通量为3.84 kg·m -2·h -1, 分离因子大于10000。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8. 强磁靶共溅射法制备具有室温磁电阻特性的Co-TiO2纳米复合薄膜
陈浩禹, 张亦文, 吴忠, 秦真波, 吴姗姗, 胡文彬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1): 1263-1267.   DOI: 10.15541/jim20200020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020
摘要416)   HTML3)    PDF(pc) (631KB)(728)    收藏
Co-TiO2纳米复合薄膜作为一种新型自旋电子材料, 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制备过程中, 磁性金属Co处于氧化气氛, 容易部分氧化, 从而影响薄膜的隧道磁电阻性能。为了抑制磁性金属的氧化, 提高金属态含量, 本研究通过强磁靶共溅射法制备了Co-TiO2纳米复合薄膜。该方法采用的强磁靶头, 磁场强度高、分布均匀, 可以提高溅射粒子的能量和溅射速率, 降低因高能粒子碰撞而发生氧化的概率。因此强磁靶共溅射法能明显抑制金属Co的氧化, 提高纳米复合薄膜的自旋极化率。所制备的Co-TiO2纳米复合薄膜主要由非晶态的TiO2基体和分散其中的Co颗粒组成。通过调节金属Co颗粒尺寸和分布状态, 在电学上实现了金属态向绝缘态转变, 在磁学上实现了铁磁性向超顺磁性转变。Co含量为51.3at%时, Co-TiO2纳米复合薄膜表现为高金属态和高电阻率, 并且实现了高达8.25%的室温隧道磁电阻。强磁靶共溅射法使Co-TiO2纳米复合薄膜的室温磁电阻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这对于磁性金属—氧化物纳米复合薄膜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