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材料论文精选(2020)

无机材料学报2020年环境材料论文精选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不同N源无定形TiO2/g-C3N4光催化还原Re(VII)性能
王旭聪, 邓浩, 姜忠义, 袁立永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2): 1340-1348.   DOI: 10.15541/jim20200133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133
摘要615)   HTML28)    PDF(pc) (1142KB)(917)    收藏

为探究不同N源对无定形TiO2/g-C3N4(TCN)复合材料光催化还原Re(VII)的影响, 通过热分解不同前驱体(尿素Urea、硫脲Thiourea和三聚氰胺Melamine)制备g-C3N4, 再分别与无定形TiO2复合, 制备了三种TCN复合光催化剂。通过不同分析手段对材料进行表征, 并比较了不同TCN复合材料光催化还原去除Re(VII)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 U-TCN(尿素为N源)具有更均匀的表观形貌, 最大的比表面积(474 m2/g), 最优异的光吸收性能, 对Re(VII)的光催化还原效率(90%)明显高于T-TCN(20%)和M-TCN(15%)。通过复合材料的瞬态光电流和电化学阻抗(EIS)分析光催化机理, 证明U-TCN光生电子空穴分离效率最高;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分析表明U-TCN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更多, 因此与甲酸反应产生的强还原性?CO2-自由基更多, 从而更有利于Re(VII)的还原; 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Ti元素价态及配位环境, 表明U-TCN还具有优异的光化学稳定性。本研究揭示了不同N源对所制备TCN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并发现了一种可用于实际废水中光催化还原去除Tc(VII)的优选材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2. BiOBr-BN光催化氧化NO及其抑制毒副产物的机理研究
郑倩, 曹玥晗, 黄南建, 董帆, 周莹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1): 1255-1262.   DOI: 10.15541/jim20200024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024
摘要875)   HTML30)    PDF(pc) (5520KB)(980)    收藏
光催化去除一氧化氮(NO)是一种新兴的空气净化技术, 但极易生成毒副产物二氧化氮(NO2), 限制了其实际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 本研究以氮化硼(BN)纳米片为模板, 用原位生长法在其表面形成溴氧铋(BiOBr)纳米片, 成功构建二维-二维(2D-2D)可见光催化剂BiOBr-BN。根据X射线光电子能谱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 BiOBr通过界面作用将电子转移至BN, 形成内建电场, 有效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BiOBr作为NO氧化的活性面, 增强氧气(O2)的吸附和活化, 抑制NO2的生成。可见光催化氧化NO性能测试结果表明, 5%BiOBr复合BN后, NO去除率从24.6%提高到39.5%, NO3-的氧化选择性从36.6%提高到82.7%。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2)
3. 高暴露(001)面BiOBr/Ti3C2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
李志锋, 谭杰, 杨晓飞, 蔺祖弘, 郇正来, 张婷婷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1): 1247-1254.   DOI: 10.15541/jim20190629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629
摘要633)   HTML35)    PDF(pc) (1978KB)(851)    收藏
通过水解法合成具有高暴露(001)面的BiOBr/Ti3C2复合光催化剂, 利用不同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为目标污染物, 评价了不同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 层状Ti3C2添加量为20.0wt%时, BiOBr/Ti3C2复合光催化剂在60 min内对罗丹明B的降解效率为97.1%, 比BiOBr的降解效率提高了34.7%。引入层状Ti3C2使得BiOBr与Ti3C2界面形成肖特基结能垒, 产生有效的电子陷阱抑制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从而大大提高了BiOBr的可见光催化活性。BiOBr/Ti3C2复合光催化剂经5次循环实验后, 降解效率仍保持在91.0%, 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活性物种捕获实验表明, 超氧自由基为罗丹明B可见光催化降解中的主要活性物种, 并据此提出了可能的光催化机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4. EDTA辅助合成Co3O4纳米材料及其气敏性能
汤丹蕾, 贾丽华, 赵振龙, 杨瑞, 王欣, 郭祥峰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1): 1214-1222.   DOI: 10.15541/jim20200025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200025
摘要569)   HTML13)    PDF(pc) (2712KB)(885)    收藏
以有机化合物作为助剂合成纳米材料, 可调控材料的形貌和结构, 进而影响材料的催化和电化学性能。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2Na)为助剂, 乙酸钴为钴源, 利用水热法合成Co3O4纳米材料, 测定材料的结构和气敏性能, 研究其结构与气敏性能的关系, 并探讨EDTA-2Na在材料合成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 Co2+与EDTA2-形成的配合物调控Co3O4晶核的生长方向, 形成了边长约为50 nm的六边形介孔纳米片。在205 ℃下, 利用该材料构筑的气敏传感器对100×10-6甲苯响应值约为104, 在225 ℃下对100×10-6丙酮的响应值约为70。该传感器对甲苯和丙酮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高响应性能是由于EDTA-2Na辅助合成的Co3O4表面存在的大量缺陷, 提高了吸附氧含量。另外, 介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VOCs的吸附、表面反应和扩散。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添加EDTA-2Na辅助合成Co3O4纳米材料并获得高响应VOCs气体传感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5. 不同结构铝氧化物对磷的吸附特征
李敬,刘晓月,邱千峰,李苓,曹晓燕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9): 1005-1010.   DOI: 10.15541/jim20190444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444
摘要819)   HTML31)    PDF(pc) (1576KB)(893)    收藏

磷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 它在沉积物界面上的吸附是海洋环境中磷循环的重要环节, 金属氧化物是吸附磷沉积物的重要活性组分之一。采用批量实验法研究不同结构的氧化铝对无机磷的吸附特征, 分别使用二段一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方程对其动力学曲线和平衡吸附等温线进行定量描述, 并对介质盐度、温度等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无定型氧化铝结晶弱且比表面积大, 该特点使其吸附容量大于γ-Al2O3, 结合表面酸碱滴定的结果, 可知吸附也与铝氧化物的表面酸碱性质相关。分析影响因素可知, 与NaNO3介质相比, 氧化铝吸附海水中的磷受到阻滞, 且随着介质离子强度增大, 吸附量均呈现降低趋势; pH显著影响磷的吸附量, 在pH=5左右, 两种氧化铝表面对磷酸根的吸附达到最大值; 温度升高, 有利于吸附的进行, 该吸附为吸热、自发、熵增加的过程, 两种结构氧化铝的吸附热力学参数无显著差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6. 多级孔Co/Al-SiO2催化剂制备及其费-托合成催化性能
王举汉,文雄,刘成超,张煜华,赵燕熹,李金林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9): 999-1004.   DOI: 10.15541/jim20190500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500
摘要515)   HTML17)    PDF(pc) (8440KB)(835)    收藏

多级孔硅铝材料因优异的性能而成为金属催化剂的重要载体。研究采用水热法以硝酸铝为铝源、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合成了Al掺杂SiO2(Al-SiO2)的多级孔材料, 然后采用等体积浸渍法负载钴, 制备了具有多级孔结构的 Co/Al-SiO2催化剂。对Al-SiO2材料的表征结果表明: 以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结构导向剂, 经80 ℃水热处理可以合成多级孔Al-SiO2, 呈尺寸在30~40 nm范围的 “蠕虫状”大孔分布形态。将催化剂用于费-托合成反应, 与商业SiO2负载的钴催化剂相比, Co/Al-SiO2的CO转化率提高近一倍, CH4选择性降低19.3wt%, C2-C4选择性降低13.3wt%, 汽油段产物(C5-C12)选择性达到53.3wt%。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7. NH2-UiO-66机械催化降解染料的性能研究
张信聪,郭珂,彭莲莲,吴结宇,张富民,朱伟东,傅仰河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9): 1023-1028.   DOI: 10.15541/jim20190542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542
摘要1174)   HTML54)    PDF(pc) (2177KB)(1415)    收藏

作为类铁电材料,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机械催化降解染料性能的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氨基化的Zr基MOF材料NH2-UiO-66, 并将其应用于以超声为机械振动源催化降解染料罗丹明B。结果表明: 在超声振动5 h后罗丹明B的降解率可达80%, 且NH2-UiO-66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超声机械振动可诱导NH2-UiO-66表面产生正负电荷, 进而形成具有强氧化活性的羟基自由基来分解染料分子。将MOF材料的机械催化技术应用在染料废水处理具有潜在的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
8. 非晶态Pd-P/聚吡咯/泡沫Ni电极对五氯苯酚的催化还原
王婧, 崔春月, 田侠, 张雪, 王颖, 辛言君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10): 1157-1162.   DOI: 10.15541/jim20190582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582
摘要531)   HTML15)    PDF(pc) (829KB)(764)    收藏

电催化还原氯代有机物具有效率高和环境友好等优点。研究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在泡沫Ni上制备了非晶态Pd-P/聚吡咯/泡沫Ni(Pd-P/PPy/foam Ni)复合电极, 用于电催化还原法去除水中的五氯苯酚(PCP)。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结果表明, 掺杂P使Pd催化剂分散均匀, 粒径变小, 且由晶态结构转变为非晶态。由电催化还原PCP发现, 掺杂P明显提高了电极的催化活性。在n(Pd)/n(P)为1 : 3, Pd负载量为0.15 mg/cm 2, H2SO4浓度为0.2 mol/L, 阴极电位为-1.2 V条件下, 处理180 min后, PCP的降解率达到90.8%。另外, Pd-P/PPy/foam Ni电极重复使用8次, 仍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9. 交错能带结构钕掺杂钒酸铋形貌与光催化性能调控
徐晶威,李政,王泽普,于涵,何祺,付念,丁帮福,郑树凯,闫小兵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7): 789-795.   DOI: 10.15541/jim20190409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409
摘要864)   HTML13)    PDF(pc) (4583KB)(1001)    收藏

为了研究混合相异质结对光催化的改性机理, 以五水硝酸铋、六水硝酸钕、偏钒酸钠为原料, 浓硝酸、氢氧化钠为调和剂, 水热合成不同浓度钕掺杂钒酸铋样品。X射线衍射和拉曼峰位分析发现, 钒酸铋呈现钕浓度依赖的单斜到四方相转变。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发现, 这种相变给样品形貌带来巨大变化。小于1at%钕掺杂单斜钒酸铋由不规则颗粒堆积而成, 大于7at%钕掺杂四方相由类似球状或凹槽表面果仁状构成, 而中间混合相由微米长方体棒状组成。规则形貌导致所有掺杂样品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效率高于无掺杂样品。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莫特-肖特基测试发现, 混合相中形成交错能带异质结, 进一步促进光生电-子空穴对分离并抑制其复合, 使得4at%钕掺杂样品具有99.4%降解效率。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2)
10. 膨润土负载红磷复合材料的吸附富集-定位光降解性能
朱恩权,马玉花,艾尼瓦·木尼热,粟智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7): 803-808.   DOI: 10.15541/jim20190411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411
摘要623)   HTML18)    PDF(pc) (951KB)(784)    收藏

为了提高红磷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 选择剥离膨润土(EB)为载体, 将水热处理后的红磷(HRP)负载在EB上, 制得EB/HRP复合光催化剂, 并通过不同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选择罗丹明B为模型污染物, 考察了EB/HRP复合光催化剂的光降解性能。结果表明, 随着EB含量的增加, EB/HRP复合光催化剂的光降解效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当EB的质量分数为9%时, 复合光催化剂(EB9/HRP)表现出最强的吸附性能和光降解性能, 其降解速率常数k值为0.0641 min-1, 是HRP的2倍。另外, 经过五次循环光降解实验, EB9/HRP仍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96.8%)。因此, EB9/HRP复合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有望成为一种降解污染物的高效而稳定的光催化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11. Z型BiVO4/GO/g-C3N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下催化性能
许世超,朱天哲,乔阳,白学健,唐楠,郑春明
无机材料学报    2020, 35 (7): 839-846.   DOI: 10.15541/jim20190380 CSRT: 32189.14.10.15541/jim20190380
摘要754)   HTML61)    PDF(pc) (1017KB)(1184)    收藏

Z-型光催化剂可以有效增强电荷分离, 从而改善光催化剂的活性。采用浸渍-煅烧和水热法两步制备Z型BiVO4/GO/g-C3N4光催化剂, 并用不同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在BiVO4/GO/g-C3N4的光催化过程中, GO纳米片作为BiVO4和g-C3N4之间的快速传输通道, 可以抑制电子-空穴复合, 显著促进电荷分离, 提高三元异质结的氧化还原能力。与单组分或二元复合物相比, 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光降解罗丹明B(RhB)的能力。在可见光照射下, 它能够在120 min内降解85% RhB, 空穴(h+)在反应中起主要作用。该工作为三元光催化剂体系提供了简单的制备方法, 其中g-C3N4通过GO与BiVO4偶联, 光催化活性显著提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 评论0
被引次数: CSC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