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乐(1985-), 男, 博士研究生. E-mail:yuanle.cn@gmail.com
采用液相沉淀法, 制备了在片状铝粉表面包覆Cr2O3的复合粉体颜料, 利用XRD、SEM、UV/VIS/NIR分光光度计、FTIR红外光谱仪等方法对颜料相结构、形貌、光谱及红外反射特性等进行了测试表征。结果表明, Cr2O3包覆层对光谱反射特性的影响随波长变化而异, 波长越短, 包覆前后反射率的变化越大。当Cr3+:Al摩尔比为0.2:1.0时, Al/Cr2O3复合颜料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下降接近50%, 颜色明度参数
The composite pigments were prepared by co-precipitation coated Cr2O3 on the surface of flake aluminum powders. Phase structur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reflectance spectra of the composite pigment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FE-SEM, UV/VIS/NIR spectroscop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influence of cover treatment with Cr2O3 on the reflectance spectra at various radiation wavelengths is different. The shorter the wavelength is, the stronger the influence is. When the molar ratio of Cr3+to Al is 0.2:1.0, compared with the uncoated flake aluminum powders, its average reflectance of visible spectrum and brightness (
低红外发射率涂层在太阳能集热、热控器件、节能技术、军事伪装/隐身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是近年来功能涂层技术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低红外发射率涂层对红外辐射的高反射、低吸收, 可以有效隔绝热量传输路径, 减少对外部热量的吸收, 减弱红外辐射, 可起到节能[ 1]和伪装隐身[ 2]的作用。低发射率涂层主要由粘合剂、低发射率功能颜料、着色颜料等构成。粘合剂作为成膜物质, 主要赋予涂层机械性能; 着色颜料则主要提供涂层的颜色性能; 低发射功能颜料主要起反射红外电磁波的作用, 是决定涂层发射率的关键因素。为获得低红外发射率, 涂层中需添加大量的低发射率功能颜料[ 3]。
片状金属颜料是最常用的红外低发射率颜料, 特别是片状铝粉因发射率低、价格低廉以及定向排列性能好等优点, 应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片状铝粉在可见光、红外波段均具有较高的反射率, 涂层中大量使用会增加涂层的明度( L*>85)和光泽度(>20), 导致涂层异常明亮; 另一方面, 从应用角度无论是彩色/深色节能涂层的发展, 还是可见光/红外兼容隐身设计的需要, 均要求涂层具有低明度、低光泽、颜色可调等特性, 以满足建筑美学、军事伪装需求, 避免光学污染。传统工艺方法中, 通常通过添加着色颜料来降低明度和光泽度, 制备绿色、黄色等颜色的红外低发射率涂层; 然而绝大多数着色颜料均为强红外辐射吸收体, 加入着色颜料必然会恶化涂层的红外特性[ 2, 4], 严重限制了低发射率涂层的应用。因此, 如何抑制片状铝粉颜料的高可见光反射率, 降低明度和光泽度, 同时保持其优异的红外反射特性, 对改善低发射率涂层的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氧化二铬(Cr2O3)颜料的着色力强, 耐候性好, 是一种重要的绿色颜料, 通过掺杂改性可同时实现近红外波段高反射率和可见光波段高吸收率, 达到与绿色植物类似的光谱特性[ 5], 但是Cr2O3会强烈吸收热红外波段(8~14 μm)辐射(ε≈0.9)。若采用包覆改性的方法, 在片状铝粉颜料表面包覆一层Cr2O3材料, 合理控制包覆层厚度, 制备出核壳结构复合颜料可兼具两种材料的某些性能[ 5, 6, 7], 在降低铝粉颜料的可见光明度和光泽的同时, 又能保持其红外波段的高红外反射率。
目前, 虽然有不少对铝粉包覆改性制备有色铝粉的专利报道, 但此类研究大多关注于改善铝粉的耐腐蚀性[ 8, 9, 10], 或制备高亮度、高光泽度的彩色铝粉颜料[ 11, 12]满足汽车漆等要求, 这些产品均无法满足低发射率涂料低明度、低光泽、高红外反射率的需求, 很少有专门针对低红外发射率涂层这一特殊应用背景的改性铝粉颜料产品和相关研究报道。陈娇等[ 13]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墨绿色, 具有一定的红外-激光-可见光兼容隐身性能的Al/Cr2O3复合粒子, Couler等[ 14]采用CVD方法制备的三明治结构(介质层/金属层/介质层)的有色片状复合颜料, 通过调整介质层成分, 可具有多频谱兼容隐身能力, 但是尚无系统评价复合颜料对可见光、红外波段光谱特性影响的文献报道。
本工作旨在通过控制Cr3+-Al摩尔比例来调控Cr2O3包覆层厚度, 研究制备工艺对复合粉体微观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并重点讨论了包覆改性对粉体的明度以及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波段光谱特性的影响。
实验采用液相沉淀法, 以片状铝粉(平均粒径20 μm)和Cr(NO3)3·9H2O (分析纯)为原料, 氨水为沉淀剂,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C18H29NaO3S, SDBS)为分散剂, 制备Al/Cr2O3复合粉体, 通过改变配方中Cr3+:Al摩尔比制备不同包覆层厚度的样品, 具体原料配方如表1所示。实验原料中, 片状铝粉来自肇庆东洋铝业有限公司, 其他化学试剂来自成都科龙化工有限公司。
![]() | 表1 原料配方 Table 1 Compositions of the raw materials |
样品制备过程如下: 按照表1的配比将NH3•H2O加入一定量的无水乙醇中配成0.6 mol/L的沉淀剂溶液备用。将片状铝粉加入400 mL乙醇溶液中, 超声震荡使铝粉颜料均匀分散, 依次加入Cr(ON3)3·9H2O和SDBS, 待原料完全溶解后, 在恒温水浴(60℃)、磁力搅拌环境下慢速(2.5 mL/min)滴入沉淀剂。待反应完成后, 溶液静置2 h, 经离心分离、洗涤、过滤、干燥后, 前驱体粉体在400℃大气氛围中煅烧2 h即可得到所需产物。
利用X射线衍射仪确定物相结构(日本岛津, XRD-7000型), 粉体微观形貌由日本电子JSM-7600FFE-SEM观察得到。样品粉末的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由美国Perkin-Elmer公司Lambda750 UV/VIS/NIR分光光度计测得(测量模式: 漫反射, 150 nm聚四氟乙烯积分球附件和粉末样品支架, 硫酸钡白色参考背景), 并利用Color CIE色度分析软件计算粉体颜色参数(计算波长范围380~ 760 nm, 光源: CIE D65, 10°观察角, CIE1976 L*a*b*色度坐标系统)。样品8~14 μm红外反射光谱由德国BRUKER公司Tensor27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附积分球附件)测得。
由铝粉和Al/Cr(OH)3前驱体粉体的热失重曲线(图1)可知, 铝粉的氧化温度为500℃左右, 热处理温度超过500℃, 样品重量即会因为铝粉表面氧化而增加, 温度升至800℃, 由于铝粉的大量氧化, 使得样品重量增加了40%。对于Al/Cr(OH)3前驱体粉体, 310℃的热处理温度就可以使表面包覆的Cr(OH)3前驱体完全分解, 煅烧温度超过500℃, 铝粉氧化也会导致样品重量增加, 但是与未包覆的铝粉颜料相比, 复合粉体的Cr2O3包覆层对铝粉的氧化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 将复合粉体的热处理温度设定为400℃, 既能达到Cr2O3的反应温度, 又不会导致铝粉颜料氧化。
图2给出了不同Cr2O3包覆量的复合粉体XRD图谱。由图2可知, S2~S5复合粉体样品仅有Al和Cr2O3两种晶相, 其中Cr2O3为刚玉晶体结构, 复合粉体中无其他杂相的衍射峰出现, 表明该实验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前驱体经过400℃煅烧2 h后均可热分解而形成Cr2O3晶相。此外, 随着 n(Cr3+): n(Al)比值的增大, Al晶相的衍射峰强度逐渐减弱, 而Cr2O3晶相的衍射峰强度随之升高。这是由于低铝粉浓度(S2)环境下, 可供包覆的铝粉表面积有限, 导致复合粉体表面的包覆量较高, 从而减弱了Al的衍射强度, 这也表明片状铝粉表面的Cr2O3包覆量可以通过调整反应物配方来控制。
图3为Al/Cr2O3复合粉体的SEM照片。如图3所示, 该实验工艺条件制备未包覆的Cr2O3颜料(S1)呈近球形, 颗粒粒径大约100 nm。 n(Cr3+): n(Al)=1:1(S2)制备的复合粉体, 除了在片状铝粉表面形成Cr2O3包覆层, 还会生成大量的球形Cr2O3颗粒吸附在片状颗粒表面或散落在复合粉体中。这是由于反应物中Cr3+的相对含量过高, 沉淀反应中过量的Cr(OH)3沉淀无法包覆于铝粉表面, 只能形成球形颗粒堆积在片状颗粒表面。大量的Cr2O3颗粒虽然能有效遮盖片状铝粉的金属光泽并降低明度, 但Cr2O3颗粒对红外辐射的高吸收必然会导致复合粉体的红外吸收率急剧升高, 并会增强对红外辐射的散射作用, 不利于制备低红外发射率的复合粉体。将 n(Cr3+)/ n(Al)降低至0.4:1.0(S3), 表面附着的球形Cr2O3颗粒的数量显著降低, 铝粉表面的Cr2O3包覆层更倾向于结晶而形成大量片状Cr2O3颗粒, 颗粒粒径约为500 nm, 由于铝粉含量升高, 可供包覆面积增加, Cr(OH)3倾向于沉淀在铝粉表面, 改善了对铝粉颗粒的表面包覆效果。进一步降低 n(Cr3+)/ n(Al)(S4), 由于粉体表面包覆量较低, 片状Cr2O3颗粒的粒径和数量均维持在较低值。继续降低 n(Cr3+)/ n(Al)至0.1:1.0 (S5), 包覆层厚度更薄, 铝粉表面的颗粒密度更低, 若包覆层厚度薄至无法完全覆盖铝粉表面, Cr2O3包覆层会呈“岛状”分布, 粉体的亮度和粗糙度有所增加, 与未包覆的片状铝粉(S6)相比, 片状铝粉表面的Cr2O3包覆层增加了表面粗糙度, 并能有效降低铝粉亮度。
图4为Al/Cr2O3复合粉体的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如图4所示, 片状铝粉颜料在840 nm波长附近存在明显的特征吸收峰, 但在整个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仍具有很高的光谱反射率。未包覆的Cr2O3纳米粉体(S1), 在整个Vis-NIR波段的反射率均<0.1, 其光谱反射曲线与Cr2O3绿色颜料的特征光谱[ 4]有显著的差异, 这是由于: 一方面为了避免铝粉氧化, 复合粉体的煅烧温度不能过高, Cr2O3的结晶程度较低, 粉体颗粒中大量的晶体缺陷降低了颜料的近红外反射率; 另一方面, 颗粒尺寸为纳米量级, 根据颗粒对光的散射理论[ 15], 颗粒粒径越小, 相同体积内颗粒数目越多, 电磁波在颜料颗粒间的多重关联散射和吸收都会相应升高, 并增加了辐射在颜料体系中的吸收路径[ 4], 因此纳米颗粒对可见光和红外光均具有强烈的消光效果, 导致整个波段的光谱反射率都很低。
![]() | 图4 Al颜料和Al/Cr2O3复合粉体的Vis-NIR漫反射光谱Fig. 4 Diffuse reflectance Vis-NIR spectra of Al and Al/Cr2O3 powders |
Cr2O3反射率低, 因此在片状铝粉表面少量包覆可以显著降低其光谱反射率, 各波段的反射率均随着表面Cr2O3包覆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图5为包覆改性反应前、后, Al/Cr2O3复合粉体分别在380~760nm、760~2500 nm、8~14 μm三个波段下的平均反射率差值。如图5所示, 包覆量较低时, 包覆层对片状铝粉的反射率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 当 n(Cr3+): n(Al)=0.4:1.0时(S3), 380~760 nm、760~ 2500 nm波段的平均反射率即分别降低了0.52和0.45; 继续提高Cr3+的相对含量, 包覆层达到一定厚度, 片状铝粉对反射率的影响日益减弱, 这时复合粉体的反射率主要取决于Cr2O3包覆层的反射特性, 继续增加包覆层的厚度, 反射率仅能缓慢下降。结合复合粉体的表面形貌分析, Cr3+的相对含量过高, 包覆层厚度很难继续增加, 反而导致了吸附在片状粉体表面的颗粒数量急剧升高, 这些粉体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消光效果, 但其易于团聚, 致使复合粉体的分散性能恶化。若要获得良好的包覆效果以及良好的可见光-近红外光谱反射特性, 需合理控制Cr3+的添加量。
图6为Al/Cr2O3复合粉体在8~14 μm波长范围的漫反射红外光谱, 与可见光、近红外光谱类似, 复合粉体的红外光谱反射率也会随着包覆量的增加而降低, 但Cr2O3对8~14 μm光谱反射率的影响明显弱于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结合图5分析, 表面包覆层对光谱反射率的影响会随着辐射波长的增加而降低, 即对可见光的消光效果更加显著, 而对红外波段发射率的影响相对较弱。当 n(Cr3+): n(Al)= 0.1:1.0时, 380~760 nm和760~2500 nm波段的平均反射率分别降低了0.34和0.24, 而8~14 μm波段的红外反射率仅降低0.04。这一方面由于表面包覆的Cr2O3颗粒粒径均为100~200 nm, 复合粉体的表面粗糙度与可见光波长相仿, 可见光入射至复合粉体表面, 粗糙表面会引起强烈的多重关联散射和吸收。而对于8~14 μm波长范围的红外辐射, 粉体表面则可近似为完全光滑, 粗糙表面的散射效应可以忽略; 另一方面, 若将表面包覆层近似为一层均匀介质, 根据朗伯定律[ 16]:
![]() | (1) |
其中
根据图6的红外光谱反射率数据, 由公式(2)可计算得到复合粉体样品在8~14 μm波段的平均红外发射率[ 16], 结果见表2。
![]() | (2) |
其中, Mbb( λ, T)为在特定的波长 λ和温度 T下的黑体辐射强度。
![]() | 图6 Cr2O3、Al/Cr2O3和Al粉体在8~14 μm波长范围的漫反射红外光谱Fig. 6 Diffuse reflectance IR spectra of Cr2O3, Al/Cr2O3 and Al powders in 8~14 μm waveband |
由表2可知, 若Cr2O3包覆量过低(S5), 表面包覆层对明度和红外发射率均无太大的影响, 达不到改善可见光/红外兼容性能之目的, 若Cr2O3包覆过多, 则会导致复合粉体的热红外发射率急剧恶化, 因此为实现较好的可见光-红外兼容效果, 应选择适当的Cr3+/Al摩尔比。当 n(Cr3+): n(Al)=0.2:1.0时制备的复合粉体呈绿色(图7), 能够显著抑制片状铝粉的亮度和光泽。与片状铝粉相比, 复合粉末的热红外发射率仅升高不到10%, 而可将明度值降低15, 在可见光与红外波段有较好的兼容隐身性能。
![]() | 表2 Al/Cr2O3复合粉体的红外发射率和明度 Table 2 Emissivity and brightness of Al/Cr2O3 powders |
1) 液相沉淀法合成了在片状铝粉表面包覆Cr2O3的复合粉体, 改变Cr3+与Al摩尔比例可控制其表面的Cr2O3包覆量;2) 复合粉体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热红外波段的光谱反射特性与表面包覆量和辐射的波长密切相关, 辐射的波长越短, 包覆层对反射率的影响越大, 这归因于包覆层相对于不同波长辐射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吸收系数的差异。通过控制包覆层厚度, 可有效抑制铝粉的高亮度和光泽度, 而较小的影响红外波段的反射特性;3) 当 n(Cr3+): n(Al)=0.2:1.0时, 制备的复合粉体呈黄绿相, 在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下降接近50%, 颜色明度参数 L*降低15, 而8~14 μm波段红外发射率升高不到10%, 对低明度和光泽度的低红外发射率涂层设计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