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仙超(1981-), 男, 博士, 助理研究员. E-mail:huxc@zjut.edu.cn
采用硬模板法制备了介孔碳化钨(m-WC), 进一步还原铂的前驱体(H2PtCl6)得到Pt/m-WC催化剂。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物相、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所制得的m-WC载体为单一的碳化钨相, 孔径为10~20 nm, Pt/m-WC催化剂中Pt的粒径约为3.4 nm, 主要以金属态形式存在, 相对比较均一的Pt纳米粒子均匀地分散在载体的表面和孔道中。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 与普通WC载Pt催化剂(Pt/c-WC)相比, Pt/m-WC催化剂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 对甲醇呈现出更高的电催化氧化活性和更好的稳定性。
Mesoporous tungsten carbide supported Pt nanoparticles (Pt/m-WC) with uniform size were prepared using hard template method and H2PtCl6 as the Pt precursor. The crystal phas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with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XRD), transmission electronic microscope (TEM),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cope (XPS). Results show that the tungsten carbide supporter has pure tungsten carbide phase with pore size of about 10-20 nm. Pt particles (3.4 nm mean size) which are mainly in the metallic form are dispersed on the external walls and pores of m-WC.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prepared Pt/m-WC towards the oxidation of methanol was investigated using cyclic voltammetry and chronoamperometry. In comparison to the common tungsten carbide supported Pt catalyst (Pt/c-WC), the Pt/m-WC catalysts exhibits high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strong anti-poisoning ability and good stability.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具有高效、低排和便捷等优点, 是未来主要的替代能源之一[ 1, 2]。但是纯铂(Pt)催化剂价格昂贵, 并且容易被甲醇氧化的中间产物毒化而降低活性, 因此开发新的低成本高效能的催化材料代替或降低Pt的用量显得至关重要。
自从1973年Levy等[ 3]发现碳化钨(WC)具有与Pt相似的表面电子结构以来, WC作为一种潜在的能够替代Pt族贵金属的催化材料而被广泛研究[ 4, 5, 6]。 最近研究发现, WC的热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优于目前普遍使用的碳载体材料[ 7, 8, 9], 且WC与Pt等贵金属之间存在良好的协同效应[ 10, 11, 12]。因此, 以WC为载体的Pt基催化剂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但是WC的比表面积小, 不利于活性成分的分散。盛江峰等[ 13]通过碳化还原技术结合浸渍法制备了介孔Pt/WC催化剂, 用该催化剂制备的电极对析氢反应具有一定的电催化活性, 但由于该催化剂介孔WC的孔径较大(约200 nm), 且负载的Pt颗粒的粒径较大(约15 nm), 对电化学性能的提高不是很明显。陈赵扬等[ 14]采用碳化还原并结合气相还原法制备的介孔Pt/WC催化剂也具有一定的电催化还原活性, 但是其中的Pt颗粒较大且团聚比较严重, 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本工作运用硬模板法相关原理合成介孔材料, 结合原位还原碳化技术, 合成表面具有介孔结构的WC材料, 进一步还原铂的前驱体得到Pt/m- WC催化剂, 有望提高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
将硬模板剂SBA-15放入干燥箱中, 110 ℃下干燥处理24 h。在50 mL烧杯中依次加入1 g SBA-15, 5 g偏钨酸铵(AMT)和10 mL去离子水, 超声充分分散均匀, 85 ℃下干燥12 h。作为对比, 将上述样品和AMT分别置于石英舟, 放入管式电阻炉中, 通入氮气30 min后, 再通入CO气体, 900℃下保温4 h, 自然冷却到室温。然后将上述样品放入60 mL 5% HF溶液中, 常温磁力搅拌处理12 h, 过滤, 用去离子水反复洗涤, 85℃下干燥12 h。所获样品分别记为m-WC和c-WC。
在50 mL去离子水中依次加入50 mg m-WC和11.4 mL、5 mmol/L H2PtCl6溶液, 超声分散15 min, 用1 mol/L NaOH调节溶液pH=9~10。常温下逐滴滴加过量的NaBH4溶液, 在不断搅拌条件下反应3 h。反应完成后过滤, 产物经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洗涤, 80℃下干燥过夜备用, 即得到Pt/m-WC。相同条件下制备了Pt/c-WC, 理论载铂量均为20wt%。
采用FEI Tecnai G2 F30 S-Twin型300 kV高分辨透射电镜观察样品形貌; 利用Micromeritics ASAP2020 Analyzer型自动吸附测定仪进行比表面和结构分析(BET); 利用PANalytical χ° Pert PRO型X射线衍射仪进行XRD测试, Cu Kα射线源( λ=0.1541 nm); 催化剂中Pt元素的化合价态利用岛津Kratos AXIS Ultra DLD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进行分析。
电化学测试采用Ivium电化学工作站。工作电极采用以下方法制备: 玻碳电极(GC, φ3 mm)经0.05 μm Al2O3抛光粉抛光打磨呈镜面后, 分别在无水乙醇、0.5 mol/L H2SO4和二次蒸馏水中超声清洗5 min, 干燥备用。称取5.0 mg催化剂于200 μL无水乙醇中, 超声分散15 min, 形成均匀的墨水状混合物, 移取5 μL混合物滴加到玻碳电极表面, 室温下自然晾干后移取5 μL 0.5% nafion溶液滴加在催化剂表面以防脱落。测试时采用常规的三电极体系, 工作电极为催化剂修饰的玻碳电极, 辅助电极为铂片电极, 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SCE), 电解液为1 mol/L 甲醇+0.5 mol/L硫酸溶液。循环伏安测试时电位扫描速率为50 mV/s; 计时电流测试在0.7 V下进行, 持续时间为6000 s。所有测试均在室温下进行。
图1为载体m-WC和c-WC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a)和孔径分布曲线(b), 从图中可以看出, 载体m-WC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为介孔材料特有的Ⅳ型, 在 p/p0=0.5~0.9范围内存在H1型滞后环, 孔径分布主要集中在16 nm; 而载体c-WC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未出现介孔材料特有的滞后环, 且具有广泛的孔径分布, 测得m-WC的比表面积为98 m2/g, 是c-WC的3倍多。
![]() | 图1 样品m-WC和c-WC的N2吸附-脱附等温线(a)和孔径分布曲线(b)Fig. 1 N2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a)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b) for m-WC and c-WC samples |
图2为载体m-WC和c-WC的小角XRD图谱, 从图中可以看出, 样品c-WC在小角XRD图谱中基本无衍射峰(见图2b), 说明样品c-WC没有孔道结构, 而样品m-WC则在2 θ=1°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衍射峰(见图2a), 说明该样品具有明显的介孔结构。
图3为m-WC和Pt/m-WC的广角XRD图谱, 从图中可以看出, 两个样品均在2 θ为31.5°、35.7°和48.4°等处出现了可归属于WC(PDF: 51-0939)的衍射峰, 说明载体m-WC为单一的WC相, 而样品Pt/ m-WC则在39.8°处出现了微弱的可归属于Pt(111)晶面(PDF: 01-1190)的衍射峰, 利用Scherrer公式 d=0.9 λ/ β1/2cos θ和Pt(111)晶面来计算Pt的平均粒径大小(其中 λ为X射线的波长(0.154 nm), β为半峰宽对应的弧度, θ为晶面所对应的角度), 得到Pt/m- WC催化剂中Pt的平均粒径为3.2 nm。c-WC和Pt/c- WC的广角XRD图谱与图3基本类似, 通过计算得到Pt/c-WC催化剂中Pt的平均粒径大小为5.6 nm。
图4为样品Pt/m-WC和Pt/c-WC的TEM形貌, 由图中可知, 载体m-WC具有直径为10~20 nm的孔道, 这与孔径分布曲线的结果基本一致, 而Pt颗粒较为 均匀地负载在载体m-WC表面和孔道中(图4(a)),而载体c-WC则几乎没有孔道, Pt颗粒也相对较为均匀地负载在载体c-WC表面, 形成Pt/c-WC催化剂(图4(b)), 样品Pt/m-WC中Pt颗粒的平均尺寸为3.4 nm, 而Pt/c-WC中Pt颗粒的平均尺寸为5.5 nm, 这与根据XRD计算的平均粒径基本一致。另外, 样品Pt/c-WC中Pt颗粒存在部分团聚现象。
采用XPS对催化剂进行表面分析, 图5为Pt/m-WC催化剂中Pt4f的XPS图谱。从图5可以看出, 催化剂中Pt4f的XPS图谱可以拟合为两个峰, 位于71.5和74.8 eV强度最大的峰对应的是金属Pt, 表面 样品中Pt0为主要物质[ 15]; 位于72.3和75.8 eV结合能的一对峰对应于以PtO和Pt(OH)2存在形式的Pt2+离子[ 16]。
图6为样品Pt/m-WC和Pt/c-WC电极分别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 从图中可知, 在-0.2 V和0.5 V附近均出现了氢的吸脱附峰和铂氧化膜的还原峰。以氢的吸附峰对应的电量0.21 mC/cm为换算因子[ 17], 计算得出Pt/m-WC和Pt/c-WC两种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ECSA)分别约为122.25和15.78 m2/g。表明Pt/m-WC催化剂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图7是样品Pt/m- WC和Pt/c-WC电极在甲醇硫酸溶液中的循环伏安曲线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Pt/m-WC催化剂的起始电位在0.20 V, 比Pt/c-WC催化剂的起始电位负 移150 mV。Pt/m-WC催化剂的峰电流密度为96.76 mA/mg, 而Pt/c-WC催化剂的峰电流密度为20.45 mA/mg。从两者的数据比较上说明Pt/m-WC催化剂对甲醇具有较高的催化反应活性。图8为不同催化剂在甲醇硫酸溶液中的计时电流曲线。由图可见, Pt/m-WC催化剂对甲醇电催化氧化的稳定性 高于Pt/c-WC催化剂。这一方面是由于介孔W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介孔的存在改善了Pt纳米粒子在载体WC上的分散性, 减少了Pt粒子的团聚, 增加了电化学反应的活性表面积, 使Pt与WC的协同作用增强。另一方面, 甲醇的氧化反应是一个涉及到6电子的慢反应, 甲醇的解离伴随着一连串的脱质子过程, 脱去4个质子, 随后氧化生成Pt-COads[ 18, 19]。m- WC相当于一种活性载体, 由于“氢溢流效应”(Hydrogen spill-over effect), Pt上产生的氢可以转移至WC在反应过程中形成的少量WO3上, 从而释放出Pt活性中心, 加快甲醇电氧化过程中的脱氢反应步骤[ 20, 21, 22, 23], 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整体催化性能。
![]() | 图6 Pt/m-WC和Pt/c-WC在0.5 mol/L H2SO4溶液中速率为50 mV/s时的循环伏安曲线Fig. 6 Cyclic voltammograms of Pt/m-WC and Pt/c-WC in 0.5 mol/L H2SO4 solution at scan rate of 50 mV/s |
![]() | 图7 Pt/m-WC和Pt/c-WC在0.5 mol/L H2SO4+1 mol/L CH3OH溶液中速率为50 mV/s的循环伏安图Fig. 7 Cyclic voltagrammograms of Pt/m-WC and Pt/c-WC in 0.5 mol/L H2SO4+1 mol/L CH3OH at scan rate of 50 mV/s |
通过硬模板法和碳化还原技术合成介孔WC载体(m-WC), 进一步还原Pt的前驱体而得到Pt/m- WC催化剂。介孔WC的存在一方面抑制了Pt粒子的团聚, 使Pt粒子具有更小的颗粒度, 另一方面介孔WC与Pt粒子之间产生了氢溢流效应和协同作用, 使Pt/m-WC催化剂具有较大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与Pt/c-WC催化剂相比, Pt/m-WC在酸性溶液中对甲醇氧化具有较高的电化学反应活性和稳定性, 说明介孔WC的引入有效地提高了Pt基电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m-WC适宜做甲醇燃料电池催化剂的辅助载体, 在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